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vs18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我近年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教学模式,具体环节如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课前,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的课程标准,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三维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的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三个维度,三个方面,要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会对导课带来极大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授《行道树》的时候,先按照三维目标操作,然后导入新课,具体操作:
  师:同学们,先欣赏一幅画(多媒体展示,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的内容。
  生:画面上有一条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还能说得更具体呢?
  生: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许多行道树。
  师:说的太好了。你们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生:喜欢。
  师:同学们为什么喜欢呢?是画的画面好看还是喜欢树本身呢?(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显然,再导课前,我渗透了三维目标,利用这样的方式教学,再导入后,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学这篇课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深层学习《行道树》打下了基础。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过多的在细节上下工夫。具体到这一课,应速读课文感知《行道树》的内容和主要情节,然后再感知作者写行道树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然后再解决细节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街头两旁的树。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的手法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好!刚才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上圈点勾画)。
  生:我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这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它告诉我们生长的环境恶劣。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生长的环境,它懂得奉献。
  生:……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也谈出了自己的想法。是的,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就要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创新。
  这样,同学们首先对课文内容在心里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为下边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因而具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是很必备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深入理解,合作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本着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大意有了基本的掌握以后还不够,还要针对具体不同的问题做到具体分析。新课程理念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对课文的了解也是必要的。语文学习是有系统的,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从整体建构,还要运用纲要信号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及时归纳到更大的知识系统中去,师生要站在系统的高度去教授和学习知识,让每一知识都以系统的知识的面貌出现。这就如同一片树叶,如果把树叶摘下来教给学生,这片树叶就会很快枯死,学生手里只是一片枯萎的、孤零零的树叶。而在新课标下,我们是让学生学习树上的一片树叶,这片树叶是整棵大树的一部分,永远充满着生命的绿色。
  四 课堂小结,回归系统
  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是必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当新课授完以后及时的小结,使同学们再次回顾内容,可以加深印象。从另一方面看,小结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本课堂的教学效果。因而授完课后,小结是不可忽视的。
  在《行道树》这篇课文中,我们与行道树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正是这些行道树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让我们的天更蓝、风更柔、空气更清新!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丽的语句来表达对这些自然界或社会中的“行道树”们的感谢吧!
  总之,新课标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揣摩,不断总结,化被动为主动。相信,只要不断小结,不懈努力,中学语文教学一定会上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陕西省高陵县张卜中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
其他文献
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一段时间了,收效甚微。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周四第六节课又组织进行了“红楼闻香”专题阅读活动课。这堂活动课围绕《红楼梦》第22~28回展开,内容多,内涵丰富,即使让老师处理,也有一定难度。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配置了《红楼梦 》相关音乐,给人视听享受;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段优雅、感性的审美旅程。活动课从设计到顺利完成,除了目的和相关要求我事先与学生进行了
期刊
大家都知道,课后作业的布置就非常有必要。但稍不注意,作业就变成了机械重复的练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怎样的作业,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乐于完成呢?数学日记是我所做的一个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我鼓励学生在身边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并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孩子们的兴趣很浓,积极地去观察,去思
期刊
大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结课时不是草草收场,不是书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结智不停,不仅仅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内,还要使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实,一节课结尾该如何收束,应讲究艺术,需潜心研究。下面是笔者对结课艺术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归纳总结,耐人寻味  演绎和归纳是最常见的两种逻辑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较多采用的则是归纳式。因为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一般要经历由具
期刊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也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一个课题。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情趣,让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益,教师探究式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四种意识。  一是情感意识。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始终是以情感为推动力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挖掘学生
期刊
儿童眼里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美好的诗意,儿童也只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他们诗意的潜能。诗意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美好的、蕴含着意境的课堂,很多人认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是:像一首诗!使小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下,学到语文知识,得到诗意之美的陶冶,启发智慧的心灵。由此,我们教师要带领学生踏着如诗的行板走向诗意的课堂!  一、开展诗意的阅读  语文课堂应该流动着美的文章,诗意的阅读,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提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学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拓展校本资源开发的途径,同时也能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有效性。合理地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开发校本教学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空竹是具有强烈地区特色的传统民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提高教学实效性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
期刊
《百家讲坛》本是大家熟悉和喜欢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的讲座式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的品牌栏目。而我所说的“百家讲坛”则是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总结运用的一种手段和办法。“百家”其实就是我们班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讲坛是我为同学们提供的在班级展示个人优势、互相促进学习的一个平台,即平时我们老师的那三尺讲台。近年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通过组织开展“百家讲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班主任是一
期刊
在小教组的组织安排下,我们有幸听了两节美术课,一节是李老师的《闹花灯》,一节是王老师的《有特点的人脸》。让我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在欣赏中学习”是我对王老师的《有特点的人脸》的评价。王老师从开课揭题中国画,到简介中国画家贺荣敏,到欣赏《闹春节》的画面,到出示人物画像《齐白石》等,都是在欣赏中导入了新课,然后通过观察,将人的面部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人脸的写生训练,使学生在了解整体的基础上,进
期刊
新课程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带着对新课改的美好憧憬,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大胆地实践,现将自己的一些点滴拙见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激活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