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希望”的“希望”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p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的乡村班主任群体正面临着“无希望”的威胁,这是一个生态性问题。但在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乡村班主任的发展依然有着“希望”。新的希望来自榜样,来自发现,来自自我,并在被“希望”中生成与发展。乡村班主任的工作与发展研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乡村班主任;生态性;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53-03
  【作者简介】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人因希望而活着,人在活着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希望。在张世英看来,“人生应是一种不断突破现实的有限性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希望……希望使人不满足于和不屈从于当前在场的现实。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超越现实,即超越在场、超越有限,而挑战自我,不断创新。显然,正是希望而不是现实,才更显示人生的最高意义和真实性”。[1]可是,当下的乡村班主任群体,已经不得不面对“无希望”的威胁了。
  一、看不到“希望”:生态性问题
  2016年暑假,笔者针对来上海参加培训的贵州、陕西、山东、安徽等省市的乡村班主任做了一些抽样调查。几十份问卷信息显示出的,是他们对乡村教育多方面问题的集中反映。例如,来自安徽的一位班主任一口气写下如下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我班有49名学生,其中全留守儿童有17人,半留守有20多人)。
  2.家校间的沟通不顺畅,电脑、智能化手机不能全面覆盖。
  3.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分数,忽略孩子的个性发展。
  4.班额大,教学任务重(本人双班教学共97人)。
  一位贵州的乡村班主任是这样反馈的:
  1.留守儿童多,家长配合不够,不利于及时沟通,工作开展有难度。
  2.班额大(70人左右),教学有难度。
  3.封闭管理,不能正常开展校外活动。
  4.人数过多,不利于开展集体活动(主题活动时兼顾不到每位学生)。
  上述摘录,几乎涉及乡村班主任工作的各个方面。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更为集中的问题,是乡村班主任对乡村教育、对自己工作发展的希望感大大降低,乃至于走向失望。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工作多年的乡村教师说:“其实我们也要为年轻人考虑考虑,不能让他们一辈子在乡村学校工作,不能耽误他们的未来……”當我问到“家长在家里是怎么讨论农村的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别的”这一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告诉我:家长希望他们到城里去读书。而乡村里的年轻班主任们更是在忙着思考:我五年之后,要通过考试等方式,调往城区。在2017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组织的江西赣州乡村教育调研中,我们也同样发现师资配备、教师培训、特色发展等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学校的发展而“吸血”式地从乡村学校招、调教师。越来越严重的新问题,是城市学校无法容纳大批进城的新市民的教育需求,城乡教育发展很容易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
  在这一情境中,乡村班主任对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对于发展,更多显示出的是逃离乡村的取向和对乡村教育的无希望感。而这,已经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乡村班主任的精神境界不高,而需要回归到教育生态中去分析。
  留守儿童大量存在,隔代教育普遍存在,这是农村教育的现实问题。家庭教育的相对缺位、隔代教育的狭隘化,使得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家庭支持学校教育的力度减弱,学校与家庭间的教育落差增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乡村班主任工作的难度。而就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而言,因为农村教育发展基础薄弱,校内和区域内专业支持体系缺乏,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也大都处于大城市,加之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使得乡村班主任缺乏外出学习的机会,基于工作实践的研修质量同样缺乏保障。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水平,又进一步影响着班主任的工作质量,二者相互影响,构成循环关系。如果不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乡村班主任将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而这,也将极大地伤害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看到“无希望”中的“希望”:复杂系统的特征
  在生态性的困境中,希望之光有待发现。“光”,有的来自国家政策,有的来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的来自乡村班主任潜力的实现与人性力量的表达。
  2016年7月23日,华东师大李家成教授“寻找乡村班主任”的帖子引起了我的关注。主动与李教授交谈后,我加入了“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微信群,有幸成为群里的第一位合作伙伴。在李教授的用心引领和耐心指导下,我通过义工活动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然后把开展的活动整理成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并发到“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微信公众号上。这不仅方便微信群里的老师们分享我的活动成果,也给我们这些乡村班主任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动力。
  在李教授这个团队学习一年来,我最大的体会和思考是,班主任只有向“专业化”不懈努力,才能享受到班主任劳动的快乐和幸福。在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路上,离不开以下三方面的主动意识:主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识;主动阅读和写作的意识;主动开展专业交往的意识。
  在李教授引领下的“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团队里,有教育专家,有期刊编辑,有优秀校长,有优秀班主任。与这些教育“大咖”们的交往,让我得到专业上的引领,得到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指导,得到“志同道合者”的认可和鼓励,让我看到自己的教育初心,让我更加充满力量和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
  2017年5月,我在《新课程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教育文章。
  2017年7月16日,作为乡村班主任的我迎来了从教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非常荣幸地得到李家成教授的邀请,在兴宁学术联谊会上与李教授合作发言。李教授还给予了我特别难得而宝贵的15分钟独自发言的机会。因为这一次学术联谊活动,我开始了我的线下成长之路。   这是来自深圳的一位乡村班主任在她文章中的表述。对于这位乡村班主任而言,她和其他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生态之中,也有过自己初步的尝试、主动的交往、在当地的一些探索。而自己的一次新的主动,首先建立起与原微观系统内人员不同的交往关系,包括大学教授、编辑部编辑等;更以自己的实践,努力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当中,探索班级建设的全纳性与创新性,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强化与教授、编辑的专业交往关系;“互联网 ”的力量,又使她跨越自然地理的界限,保持与上海、深圳、北京、南京、南昌等地的联系。而这些持续的努力,短时间内,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可能并不了解,但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下,所有的外部力量与兴宁市本地的力量沟通起来,实现具有生态性的转换或改变,有了一次直接与教育行政官员进行专业对话、实现专业影响的机会。
  这就是生态更新的特殊性。在当前,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关注,相关校长也有变革的需要,家长和孩子更是直接的受益者和变革的需求者,所有的力量事实上也都存在;关键是谁在更主动地促成,难点是实现力量的整合、叠加、创生。而一旦我們有生态更新的意识,就更有可能发现力量、发现光。
  三、实现“希望”之“有”:回到生态更新
  如何理解工作与发展的生态?如何继续保持对工作与生活意义的追求?如何不断创生有意义的生命历程?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回答。其中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希望”。
  诚然,生态更新需要有政策的支持,需要校长、家长们的帮助,需要自己的投入与努力。而本文要着重考察的,是“希望”到底如何生长出来。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学校、地区,都需要看到希望、保持希望,需要在不断实现中生成新的希望。
  首先,希望来自榜样。在当前城乡教育发展格局中,乡村教育有意无意间已经被“污名化”,人们习以为常地认为乡村教育的品质低于城市教育,乡村应该向城市学习。更值得反思的是,评选出的乡村教师典型,往往是靠其苦难、辛劳而打动人心,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思想意识中,这些人却很难以专业的力量打动人、感召人。而此时,迫切需要有一位、两位甚至更多优秀的乡村班主任发展起来,以其勇气、仁爱与智慧,作为城乡班主任共同的榜样。
  其次,希望来自发现。理性地思考,认真地判断,是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之希望的理性源泉。乡村教育到底独特在哪里?在哪些地方可以与城市教育共同合作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当前,迫切需要形成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重新认识社会发展的战略,理性思考城乡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乡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是不应被轻视的;城乡之间互通有无,将现代意识与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城乡教师的心中,同样是非常必要的。
  再次,希望来自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没有积极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再好的支持系统也不会自动产生希望,不会给人以希望感。当乡村班主任不能在精神上自立自强,当乡村班主任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性的力量,生态更新的可能性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但难得的是,依然有这样的班主任在努力,在发展。真正的希望,来自他们。
  最后,希望就在被“希望”中生成与发展。当我们聚焦这个话题,仔细探讨、互动交流,已经在呼唤着“希望”的到来或显现。希望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充满能动的力量;它并非指向静止的事物,而是创生性的过程;它并非来自他人的给予,而是来自个人的参与性创造。因此,当学者、行政官员、城乡班主任共同呼唤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的“希望”时,它也许就已经到来了。
  总之,“参与创造世界是一项令人敬畏的责任,有时很痛苦——但是也是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希望之源。在这个基础下,我们每个人都负有引领的使命,因此也造就了每个人都是领导者”。[2]也如一位乡村班主任所言:有过无奈、有过挣扎,但我们坚持同行,因为我们有希望,去创造诗意的远方。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53-354.
  [2]帕克·巴默尔.与自己的生命对话[M].吴佳绮,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119.
其他文献
【摘要】词汇复习是高三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词汇按话题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词汇网络,提高词汇复习效果。在复习中借助“科大讯飞”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同步互动,有助于提高词汇学习兴趣,培养个性化学习策略,实现词汇教学的多元目标。  【关键词】移动学习;话题;词汇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1-0020-04
【摘 要】地理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现代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合出有效的地理教学资源,弥补传统地理课堂的不足,构建符合新课标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值得探索。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信息较直观、便利的表达方式,为现代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地理信息技术;地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与任务之一就是要组织好班级活动,“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作为乡村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和家长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培养乡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摘 要】
【摘 要】从高中语文审美课堂评价标准的制定、学习资源的利用、过程性的评价、素养的表现等方面,提出教学评价的设计与运用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实施方案和路径,助力学生的学习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课堂评价;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1-0016-03  【作者简介】刘生权,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江阴,
【摘 要】PETS公共英语综合实践课程是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初中生多元智能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着重于语言智能开发而设置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以权威考试为目标引领,注重学生自学活动和课堂内化,并整合网络微课和在线检测。通过有别于一般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探索在信息时代,提高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PETS公共英语;综合实践课程;初中英语  【中
【摘 要】教师要通过富有个性的教学创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要在角度上创新,不宜老生常谈;要重视激活学生思维,使课堂灵动而有活力;要简化头绪,抓住根本,以简求丰,实现高效;务实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全文的扎实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创意;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26
·主持人语·  教室,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是一个必备的存在;对于每一个师生来说,是每天都要相遇的地方。教室中的人、事、物等各种元素,教室里的时间、空间、课程、学程、关系、人员等各种要素,都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态圈,学生们在这样的生态中学习发展。  教室是一个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教室,各个元素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多样的、可持续的,各个要素之间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不断生长的。各种元素、要素在教室这个生态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9-0072-03  【作者简介】陈翠莲,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南京,211200)教师,一级教师。  一、教育背景  春天到了,学校栽种的很多小树发芽了,许多鲜花也都绽放了,小草冒出了嫩绿的小尖,但我们发现,总有枝丫被折断,鲜花被采摘……通过调查发现,这些破坏行为大多出现
【摘 要】数学的促进式教学,就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数学学习。具体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开展有效的活动、引发深刻的反思等策略入手,促进学生从乐于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善于学习走向学会学习。  【关键词】促进式教学;综合与实践;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7-0017-03  【作者
【摘要】学科德育旨在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通过充分挖掘并合理转化学科育人价值,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当前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德育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零碎和导教策略单一等问题。究其实质,就是学科教学重智育而轻德育,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能够有效解决学科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学科德育;美术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