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式生活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创作灵感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C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三、四年级孩子特别喜欢做游戏。因此我认为引导儿童开展必要的充满“游戏精神”的生活实践活动,一定能丰富孩子的写作素材,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进而让孩子们内心深处迸发出创作灵感的火花。于是,《神秘的盒子》这一活动指导方案便逐步形成了,但好课多磨。这一课的教学却经历了一波三折。
  第一磨:走出迷惘——只缘身在此山中
  猜测这一元素,十分有效地使活动成为了游戏。任何貌似严肃的活动,只要编排入猜测的程序,立刻成为饶有趣味、容易被人接受的游戏了。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探个究竟。于是,我因势利导,设计出了第一个版本《与水做游戏》。
  一、 激趣导入,指导写法。教师端出三只相同的杯子,里面分别为相同颜色的白开水、白醋和白糖水。说说你看到的,想到的,并将刚才的情景用一段话写在第一张纸上。实物投影,评价。
  二、 开始游戏,由扶到放。指名学生台前随机品尝任意一杯。其他学生要注意观察他的动作和表情,猜猜他喝的是什么。将你的所见所感写在第二张纸上。实物投影,点评。
  三、 继续游戏,积累素材。重复上一环节,改写为说。
  四、 课终总结,提炼写法
  板书 与水做游戏
  动作、神态、心理、语言
  三天后,我进行了首次试上,结果是意外: 惨败。经过反思,分析总结出两大失误:
  1. 板书对于指导学生的习作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那四个平平淡淡、众所周知的词语形同虚设,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启迪,并没有把握这次作文的结构框架。
  2. 观察参与游戏同学的表情来猜喝了什么饮料,除非是正好选择到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否则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喝到白糖水与白开水的不同表情。这让台下观看的学生难以猜测,答案混乱,体验不深,不能恰如其分地流露出真情实感。
  第二磨:苦苦探寻——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没有更好办法调动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台上台下一起兴奋,一起投入呢?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触发了我的灵感。于是再改教案,《与水做游戏》更名为《神秘的盒子》。
  一、 激趣导入、指导写法。从讲桌下取出一个黄色的密封盒子,请学生说一说老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盒子又是什么样的。
  二、 开始游戏,由扶到放。选择一位同学上台来参与游戏,除游戏者之外,其他同学都能看到盒子上所贴的三杯饮料的名称:苦瓜汁、芥末汁、榴莲汁。游戏者喝下所选中的饮料,其他同学观察,先说再写。
  三、 继续游戏,积累素材。重复上一环节,饮料改为可乐、雪碧、牛奶,进行第二次游戏,改写为说。
  四、 课终总结,提炼写法
  板书 神秘的盒子
  所见所感
  原以为这节课可以达到内容丰富,让学生有出色表现了,不想课堂上问题“层出不穷”,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案的容量过大,若是“忠实地完成教案”用时达65分钟,远超课时;二是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专注于游戏,兴趣极浓,对参与者的表情变化的仔细观察相对淡薄,因而观察不够详细,细致,练写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了。
  第三磨: 开心顿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如何将“台下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台上尝试者”表情的观察上来?如何让台上与台下将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流露出来?在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特级教师陈文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同伴的关心帮助下,经过一番冥思苦索,我调整了相关对策:
  1. 改变思路——“合二而一”。将两次打开盒子改为只打开一次。两次打开盒子品尝饮料这一环节,除了饮料与游戏者的不同之外,其他细节基本类似,非但没起到增加素材的作用,反而使学生的习作在这两小节的处理上基本雷同,重点不能突出,细节不能写到位。第二次打开盒子成了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为了契合教学主题的“神秘”二字,可以使用第二只盒子,但绝不能再打开它。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为猜测增加了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自由习作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2. 删繁就简——“合三为一”。将三杯饮料改为一杯饮料。原先的三杯不同的饮料,只会对尝试学生造成不同的刺激,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并不一定会在表情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同。而在教学实践中,“当观众”的孩子们一看到这三种饮料名称,竟无一例外地都哈哈大笑起来。心中感受或为“幸运”——“哈哈,幸亏叫的不是我”;或为“乐祸”——“嘻嘻,某某某(游戏者)要倒霉了”。对于身处事外的他们而言,此时三杯饮料产生刺激效果就基本上一样了。改为一杯饮料后,刺激相对集中,观察更加仔细,印象更加深刻,叙述时反而更为简练,更能直奔主题,效果更佳了。
  3. 挖掘感受——“片断定格”。亲身参与游戏的孩子走上台后,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都应该将之无限地扩大,让观察的孩子能印象深刻。特别是在盒子翻转过来的那一瞬间,台下学生的反应会给游戏者带来极强的刺激,产生效果极佳的说写训练点。于是,台上台下形成互动,游戏的趣味才会更浓,训练的点才会更突出。此时进行这种一个个小片断的“定格练说”,说出来的感受才会更加真切,写出来的片断才会生动感人。
  4. 突破重点——“一看二说”。我将板书中的“所见所感”拆开来,定为两个重点。一是说观察;二是说感受。说“观察”注意两个要点:一是“看神秘的盒子,猜想里面有什么”;二是“观察尝试者的表情,猜他心里想什么”。说“感受”时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如老师没有选到自己时,心里啥滋味?看盒子上的饮料名称时,心情有啥变化?看到参与者尝了饮料后的“窘态”时,心里又变成啥滋味?这样,通过“说观察结果”、“谈真切感受”两个教学环节的引导训练,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和自身的感受,拟定合适的标题,写出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习作来。   为了帮助他们练说,我增加了一个“词语宝库”环节。因为第二次试教中,让学生说看到盒子的感受时,他们的答案大多是“盒子里到底有什么呢”、“老师想要做什么呢”之类的疑问,而缺少好词佳句的点缀。于是,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将与疑惑有关的语句放在其中:如“纳闷、疑惑不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百思不得其解、某某某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等等。(后来的事实证明,适时地提供好词佳句的确能让学生的习作增色不少。)
  基于这样的理念,第三版的《神秘的盒子》生活作文的习作指导教学,经过了反复打磨,数次雕琢,终于找准了源头,引出了汩汩流淌的清泉水。
  一、 激趣导入,指导写法。教师端出盒子,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和想到的。
  二、 开始活动,自由练写。
  1. 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参与游戏。说说观察所得(以下写点可以挖掘)刚才教室里怎么了?台上与台下学生的心里会分别怎么想?台上学生听了大家的说法,你又会怎么想?2. 写下真切感受,投影评价。
  3. 讨论如何设立标题
  三、 课终总结,完整全篇。
  1.出示第二只盒子,谁愿意上台来试?说说理由。
  2.还想知道这只盒子里有什么吗?(师神秘一笑,“俺不告诉你!”)
  板书 观察 神秘的盒子
  感受 ______的滋味
  第三版《神秘的盒子》终于在全市语文教师面前亮相了。下面是两同学的习作片段:
  我班的周欣羽同学着重呈现了第一次打开盒子时的观察与感受:
  李老师小心地把盒子转过来,原来鸦雀无声的教室里突然沸腾起来。同学们有的捧着肚子大笑,有的笑得真拍桌子,还有的笑得力气都没了,瘫在了课桌上……因为盒子上写着三个大字——“苦瓜汁”!
  只听得刘钰大叫道:“好惨哪!”我心想:刘钰喝了之后会怎么样呢?会不会拉肚子啊?幸亏上去的不是我。底下的同学都鼓励刘钰大胆地喝下去。这时,李老师把装有苦瓜汁的杯子端给了刘钰,刘钰苦着脸,深深地吸了口气,鼓起勇气喝了一小口。他皱着眉头,我也忍不住一起皱起了眉头。刘钰喝完后,又大叫一声:“好苦啊!”李老师连忙递给他一瓶矿泉水,他“咕嘟咕嘟”喝了一大口,这才耷拉着脑袋回到了座位上。同学们都纷纷献了刘钰热烈的掌声,这是在为他的勇气而喝彩呢!
  而王欣月同学则侧重于第二次“卖关子”时的场景:
  李老师又像变魔术一样,从讲台下取出了个和刚才一样的盒子,问:“谁敢再来试一试?那就站起来,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站了起来,很大声地说:“我们要勇于尝试,不尝试怎么知道它究竟是好是坏呢?”我的回答使得自己能很幸运地和李老师握了一下手,引得我同桌在私下羡慕地小声说:“来!我们也握一下手!”最后当全班同学都站起来,都想尝试时,李老师竟来了句“下课”,这可让我心里痒痒的。我意犹未尽,正准备上去瞧个究竟时,却听到丁巍同学大声叫道:“什么也没有,空的!”
  唉,这位早已成年但仍有孩子气的“大姐姐老师”又耍了我们……
  深入思考:前景展望——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如何唤醒,怎样激励,何种鼓舞,手段与形式,方法与途径,这是我要反复追问自己,永远探寻追求的目标。而这次的习作指导课对于我来说,感受分外深刻,启发良多,从根本上影响着我的作文观。我认为学习写作,不但对于孩子们,就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其实就是个一生也永远不会结束的游戏。因为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写作,用纸笔,用文字,用语言,更多的是用心灵,去表情达意,去沟通情感,去感受世界。
  既然是“游戏”,那就得让参与者——学习主体——学生们,在整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充分解放,个性得以张扬,表现的欲望充分流露,从内心迸发持久而又新鲜的“我要写”的“动力情感流”。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原动力”就是心理学理论中所大力提倡的“学习的内驱力”,它的产生给学习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不断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由此可见,我们写作教学首要的任务并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写作的知识,而在于唤醒他们用笔说话的愿望,鼓舞他们用笔说话的热情,激励他们用笔说话的持久毅力,“我口说我见,我手写我心,真文抒真情”,从而逐步达成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训练目标。
  (作者单位:金坛市河滨小学)
其他文献
故事一: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使用教材: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角的认识》。  过程:  师: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  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得出4种做角方法:① 剪角;② 折角;③ 画角;④ 搭角。  师:请你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小组活动:先每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再在自己的小组中交流自己做角的方法。  师:你的角是怎么做的?  (学生边演示,边说自己的做法。)  生1:我用剪刀在纸
期刊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 创设生动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兴趣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积极的情绪,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绚丽多彩的图片,形象的动画能创设出生动的语言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期刊
农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往往无电脑、无网络。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在学习邮箱的使用中做了一些尝试,采取“头痛不能只医头”、“关键问题细讲解”、“及时评价增信心”、“同伴互助增友谊”、“综合测试验真功”等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信息应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差异不断缩小。  四十三个邮箱是我所任教的五(1)班所有学生所
期刊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评价原则进行形成性评价呢?我觉得,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遵循情感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及科学性原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以下就谈谈我对这三个原则的实践与体验。  一、 情感性原则  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要特别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耗时很多却收效甚微,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现状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小学作文教学为什么如此劳心劳力以收效甚微?这与缺乏情感的支撑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拟从情感入手,对作文教学的素材、构思、评改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 快乐情绪促学生积累写作素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的积累在写作中是最基础的。如何积累素材?其实,生活中遍地都是素材。作文就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欲望、情感
期刊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在“生活德育”的理念指导下,学校要使知识化的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本文通过一些课例,说明品德教学怎样回归生活。  一、 课前布置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切身感受  任何一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有和所学的有意义材料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授新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布置学生课前作业,为新课作预备,使德育课更有实效。  
期刊
践行新课程标准就要把新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巧妙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课堂诞生意料之外的精彩。  一、 善待学生上课插嘴,让课堂生成精彩  上课时学生的插嘴现象,一些教师认为是学生习惯不好,当然这是一方面。其实更多时候是学生“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当学生能脱口而出时,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他闭好嘴,等老师抽问时再说呢?岂不压制了学生天性!因此,对于学生上课插嘴,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
期刊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比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地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自身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发现引导法  创新贵在发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把他们的随意创新转变为有意创新。学生经常爱自发性开展新的游戏活动,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潜能,发展个性。”而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作文教学打破模式化,倡导个性化,应当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因为每个孩子本来就有着独特的个性。他们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如能这样做,小学生的作文就不难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的本真。那么,
期刊
《天鹅的故事》和《“蚁国英雄”》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这两篇课文有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从司空见惯的动物身上,表现出叹为人知的力量和精神:老天鹅奋不顾身地带头破冰,天鹅群团结一心破冰成功;蚂蚁们面对火灾,毫不犹豫地紧紧抱成一团,团结协作,滚出了火海。这些自然界的小生灵,它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灾难抗争,获得生存的权利。其精神震撼人心,读来感人肺腑。  可是,为什么内容和主题如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