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教学的“三忌”与“三要”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r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鹅的故事》和《“蚁国英雄”》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这两篇课文有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从司空见惯的动物身上,表现出叹为人知的力量和精神:老天鹅奋不顾身地带头破冰,天鹅群团结一心破冰成功;蚂蚁们面对火灾,毫不犹豫地紧紧抱成一团,团结协作,滚出了火海。这些自然界的小生灵,它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灾难抗争,获得生存的权利。其精神震撼人心,读来感人肺腑。
  可是,为什么内容和主题如此相似的两篇课文,而且都是描写学生喜欢的动物的文章,我教学时的效果会迥然不同呢?在《天鹅的故事》这堂课上学生表现得无精打采,举手的人也寥寥无几,一个个都像打过霜的青菜。而《“蚁国英雄”》这节课上学生们却是精神振奋,思想专注,发言积极。课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这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出了以下的“三忌”与“三要”:
  一、 新课导入忌拖沓,要能扣住学生的“心”
  新课的教学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展开,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而我在《天鹅的故事》导入时花费了近6分钟时间,又是复习主要内容,又是回顾文章的故事性,老生常谈的话学生自然不爱听,一开始就没能提起学习兴趣,不能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实际上,一节课如果没能在开始就营造气氛,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沉浸其中的话,后面再怎么努力都是无效的。
  《“蚁国英雄”》的教学,我是直接从“英雄”这个概念开始,问他们:“喜欢英雄吗?”“你们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学生本身对英雄存有好感,且小学生都有英雄梦,崇拜英雄、渴望当上英雄,在这样饱满的感情之下展开教学,自然兴趣盎然。
  二、 教学设计忌复杂,要能凝住学生的“神”
  《天鹅的故事》在设计教学时,感觉什么都要讲,什么都不能丢,“猎枪”这个隐线要讲,斯杰潘为什么不打猎了要讲,天鹅的三次叫声也要讲,老天鹅破冰要讲,天鹅群破冰更要讲,最终导致“一团乱麻”。学生当然也找不到东北,没能凝住他们的“神”,课堂结构松散。所以说,理清教学思路是成功的关键,什么可以舍,什么可以放,面面俱到的教学往往适得其反。当然这是教师的教学智慧了,非一日之功,不过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对简洁的教学设计的追求。
  而教学《“蚁国英雄”》时,我就围绕“英雄”这个关键词,先理解一般英雄的产生背景和表现出来的品质,然后让学生去找文中蚂蚁所面临的灾难,和它们表现出的英雄行为。通过这样一些语句的体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外层被灼焦的蚂蚁的确是“英雄”。因为它们面对大难时,是奋不顾身的、勇于献身的、毫不畏惧的,是团结一致的,这样的壮举就是“英雄”的壮举,外层被灼焦的蚂蚁不愧是“蚁国英雄”!条理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感受也深刻,所以才会兴致勃勃!
  三、 教学重点忌模糊,要能激发学生的“情”
  《天鹅的故事》重点段落在老天鹅带头破冰和天鹅群的破冰场景,教学时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重点段落的教学,可是我却在之前绕了很多:从斯杰潘的身份讲起,又牵到引发故事的猎枪,再教学天鹅群的第一次出现,斯杰潘的惊喜,天鹅群的绝望,它们的想象,后来的三次叫声,不同的含义,这样饶了一大圈之后才回到老天鹅的学习。无效的时间花得多不说,关键是将学生的心绕远了,不知道老师究竟要干什么。其实教材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教者如果不能利用教材的精彩处激发学生的感情,就是一种失败,最终导致课堂上死水一潭。
  《“蚁国英雄”》我是从课题直接切入文本的学习,蚂蚁们的表现是重点,透过行为领悟品质,扣住“迅速地扭成一团”、“迅速地滚动”感受其机智、灵敏,抓住“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想想壮烈的场景,还设计角色转换,让他们扮演外层的蚂蚁,说一说当时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蚂蚁对话,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决定因素很多,我们经常说:“一节语文课要设计简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是往往面对教材时就会不知所措,设计时更是漫无目的,西瓜芝麻一把抓。也许我的这篇新课教学的对比体会能带给大家一点启发。
  (作者单位: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知识教学是思维训练的载体,如何更好地借助载体促进思维?精心设问便是其中的一种适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得出:在学习中附加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注意,而且问题与思维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问题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并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而问题的位置和问题的类别对学生注意及思维均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善于设问、注重问题的定位、定类,从而发挥问题的催化
期刊
故事一: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使用教材: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角的认识》。  过程:  师: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  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得出4种做角方法:① 剪角;② 折角;③ 画角;④ 搭角。  师:请你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小组活动:先每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再在自己的小组中交流自己做角的方法。  师:你的角是怎么做的?  (学生边演示,边说自己的做法。)  生1:我用剪刀在纸
期刊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 创设生动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兴趣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积极的情绪,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绚丽多彩的图片,形象的动画能创设出生动的语言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期刊
农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往往无电脑、无网络。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在学习邮箱的使用中做了一些尝试,采取“头痛不能只医头”、“关键问题细讲解”、“及时评价增信心”、“同伴互助增友谊”、“综合测试验真功”等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信息应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差异不断缩小。  四十三个邮箱是我所任教的五(1)班所有学生所
期刊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评价原则进行形成性评价呢?我觉得,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遵循情感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及科学性原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以下就谈谈我对这三个原则的实践与体验。  一、 情感性原则  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要特别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耗时很多却收效甚微,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现状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小学作文教学为什么如此劳心劳力以收效甚微?这与缺乏情感的支撑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拟从情感入手,对作文教学的素材、构思、评改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 快乐情绪促学生积累写作素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的积累在写作中是最基础的。如何积累素材?其实,生活中遍地都是素材。作文就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欲望、情感
期刊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在“生活德育”的理念指导下,学校要使知识化的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本文通过一些课例,说明品德教学怎样回归生活。  一、 课前布置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切身感受  任何一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有和所学的有意义材料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授新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布置学生课前作业,为新课作预备,使德育课更有实效。  
期刊
践行新课程标准就要把新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巧妙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课堂诞生意料之外的精彩。  一、 善待学生上课插嘴,让课堂生成精彩  上课时学生的插嘴现象,一些教师认为是学生习惯不好,当然这是一方面。其实更多时候是学生“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当学生能脱口而出时,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他闭好嘴,等老师抽问时再说呢?岂不压制了学生天性!因此,对于学生上课插嘴,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
期刊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比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地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自身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发现引导法  创新贵在发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把他们的随意创新转变为有意创新。学生经常爱自发性开展新的游戏活动,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潜能,发展个性。”而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作文教学打破模式化,倡导个性化,应当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因为每个孩子本来就有着独特的个性。他们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如能这样做,小学生的作文就不难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的本真。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