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三教育考试观探析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t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策三先生是新中国教学论学科重要奠基人,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他根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和研究我国教育考试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提出:考试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考试是教育教学的“晴雨表”“指挥棒”;考试“天生”具有局限性,应辩证地看待考试和分数;考试效果如何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本身;要遵循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考试改革,努力实现考试与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
其他文献
国内访学是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师科研投入却鲜有研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探讨访学对高校英语教师科研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访学项目能够促进教师科研投入,但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长期的科研投入,因此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坚持学习.
“课程育人”思想源远流长,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和价值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融合的学理逻辑包括理论逻辑、结构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通过梳理课程育人的思想渊源、阐明课程融合育人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内蕴,可建构起以“学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超学科融合”为基本形态的融合育人课程体系,以大概念、问题序列、主题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为课程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
批判性思维是有助于创新的认知能力,也是理性社会的基石和推进器,基础教育应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首要目标.为此,高考和基础教育的测试需要对准批判性思维的探究和实证能力,特别是测试对探究性问题和论证的分析,以及对论证的具体、实质、辩证和发展性的把握.这样的测试必须立足于实际的思维的需要,避免抽象化、规则化、形式化等偏差.实施测试应选用真实的论证文,通过合理、合适和综合的测试手段,考查对论证文的分析理解和评估判断的六大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测试,是深刻的改革,需要和教育改革其他方面共同努力进行,以相互促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年来,中国深化涉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丰富教育对外开放内涵、瞄准世界水平确定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积极参与教育国际治理,教育事业在与世界交流交往中不断向先进水平看齐,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教育已经具备显著国际影响力,成为世界级教育服务市场.尽管中国教育国际化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应以我为主,坚定不移扩大教育开放.为此,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拓展教育开放的深度,加快研究建立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坚持开放与改革相结合,统筹开放与安全,更广泛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理论是一代教育学人在社会总体视野下,以重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路径,为中国即将开启的教育现代化做准备而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辨析和认同,是创新现代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其命题和陈述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基于现代社会生产对教育本质和功能再界定,重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强调教育民主化与科学化,质疑和讨论教育起源于劳动的命题,加强道德主体性与现代社会规范,在教学关系中强调学生主体性,确立教师身份和专业性.
当前我国的生涯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循证实践的理念为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循证心理健康服务则为构建新型的循证生涯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实践模式.循证生涯教育以证据为核心,将研究者、管理者、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纳入一个共同协作的工作框架,要求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真实问题出发,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利用科学证据开展教育活动,并将学生、家长等教育对象纳入生涯教育活动中,提高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循证生涯教育实施的五个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评估反思.五个步骤围绕证据展开,形成闭环,循环往
生命课堂的研究与建构奠基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之上,目前的研究中存有唯心史观思想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影响.生命课堂的研究与建构要行稳致远,必须不断回溯并深入思考生命课堂的内涵、本质和特征这些基础性的问题.要克服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准确认识和把握生命课堂的内涵、本质和特征,应积极面对新时代的课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人学思想融入未来生命课堂的研究之中.
认识论关于知识性质是客观性还是建构性的两难困境,同样表现为课程知识性质的对立.但以往的争论,忽略了课程知识本身的问题范畴,并未真正把握课程知识的性质.立足于课程知识育人的实践逻辑,课程知识具有双重性,是客观性与建构性的统一.未来课程应在“课程意义”上实现“关于课程的研究”与“课程研究”的融合,学校课程知识的价值选择是知识逻辑、心理逻辑、社会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实际上是四重逻辑冲突之后的“妥协”,要承认每种逻辑的局限性,从而超越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之间的争论,也超越了知识与儿童、社
古典教育乃是从古典出发,探寻个体成人的内在典则,进而使之融入当下、开启当下的教育实践形式.倡导古典教育,意在直面当下个体成长中的无根化,给予个体成人以本源性孕育.一方面,它强调“经典研读”作为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根基;另一方面,它提出将“古今对话”作为理解现代教育问题的基本视域.探索古典教育的内涵与实践之路,有助于学生在中西古典的比较中重新找到生命的定位,传承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
黄济先生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重要代表学人之一.劳动教育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命题有着最为直接、内在的关联,所以自然成为黄济先生特别在意,也不断思考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黄济先生关于劳动教育的历史之思、专业之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教育起源于劳动,劳动教育是大生产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劳动教育应当重视继承我国道德教育传统,劳动教育应当增加现代科技因素,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黄济先生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成果对于我国当下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及实践开展都有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