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进展和未来走向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ur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年来,中国深化涉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丰富教育对外开放内涵、瞄准世界水平确定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积极参与教育国际治理,教育事业在与世界交流交往中不断向先进水平看齐,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教育已经具备显著国际影响力,成为世界级教育服务市场.尽管中国教育国际化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应以我为主,坚定不移扩大教育开放.为此,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拓展教育开放的深度,加快研究建立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坚持开放与改革相结合,统筹开放与安全,更广泛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其他文献
新媒体的变化日益多样,如今信息的表达和语篇的传递不再仅仅依赖于单纯的文字,而是多模态共同作用和呈现的.纪录片是涵盖大量符号资源的多模态语篇,使人们对相关资讯产生最直观的印象,也能体现不同元素之间隐性的相互联系.文章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拟以Kress&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以地理宣传片《鸟瞰中国》作为对象进行探讨,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来解读该纪录片体现的丰富信息,以及挖掘隐藏在内容背后的文化元素.
现代隐喻学提出,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相似性是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础.隐喻作为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是客观事实、人类认知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就是说隐喻可看作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将隐喻相似性分为两大类: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事物之间潜在的相似性在人类能动认知下被发掘.
阅读在语言学习中是语言输入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学生英语阅读存在问题,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自身自我效能感的缺乏.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重要概念,指人们对自身成功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与成绩的关系也引起了学术研究的广泛关注.因此,文章针对性提出三点具体的启示以帮助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提升成绩、全面发展.
为提升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水平,培育一大批“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急需研制和落实《中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基于师德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政策梳理、国际教师职业规范比较和我国社会群体对师德期望与现实调查的研究结果,研制成以“四有”好老师为培养目标的12个二级指标和31个研究主题的师德修养课程指导标准,构建了包含A、B、C三个层级的师德培训课程.在指导标准发布实施之后,通过对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的调查显示,指导标准的指标体系与课程体系是合理有效的,目前急
依据建构主义和教育传播理论,探索采用不同训练方法以提高英语教师备课与说课技能.对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备课与说课技能训练实验,实验班采用社团学习法,对照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验结果表明:1)两个班学生备课技能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呈现的材料更丰富,对照班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准确;2)两个班内部学生间的备课技能成绩差距不明显;3)实验班学生说课技能成绩整体高于对照班;4)学生间说课技能成绩差距实验班小于对照班,实验班低分数段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班,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班.
教育的战略策划事关重大,世界主要大国均十分重视.世界主要大国无论发达与否,都注重教育的立国与强国作用,且兼顾公平与效率、质量与创新,具有质量与效率并存、个人与社会兼顾的战略定位特征.我国面向未来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强调将“高质量战略”付诸实践,注重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须在理念上融通、行动上一致,在处理内外关系上审时度势、调适应变,在参照借鉴共同经验的同时,兼顾差异化、特色化战略思路.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指示后,社会及企业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显著的增长.这使得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型专业培养新模式,注重人工智能与数学、生物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在对当前国内高校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人工智能+商务
国内访学是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师科研投入却鲜有研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探讨访学对高校英语教师科研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访学项目能够促进教师科研投入,但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长期的科研投入,因此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坚持学习.
“课程育人”思想源远流长,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和价值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融合的学理逻辑包括理论逻辑、结构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通过梳理课程育人的思想渊源、阐明课程融合育人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内蕴,可建构起以“学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超学科融合”为基本形态的融合育人课程体系,以大概念、问题序列、主题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为课程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
批判性思维是有助于创新的认知能力,也是理性社会的基石和推进器,基础教育应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首要目标.为此,高考和基础教育的测试需要对准批判性思维的探究和实证能力,特别是测试对探究性问题和论证的分析,以及对论证的具体、实质、辩证和发展性的把握.这样的测试必须立足于实际的思维的需要,避免抽象化、规则化、形式化等偏差.实施测试应选用真实的论证文,通过合理、合适和综合的测试手段,考查对论证文的分析理解和评估判断的六大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测试,是深刻的改革,需要和教育改革其他方面共同努力进行,以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