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高考细品得失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o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所教的两个班是文科班中的普通班,学生有非常典型的文科生的特点:对数学学习先天的心理上的排斥,学习动机不足,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不得法.一、文科数学教学需要“细”:(1)知识梳理要“细”.(2)例题讲解要“细”.二、文科数学教学要重思维、重过程,也就是需要“质”.三、文科数学教学要“激情”.
  【关键词】文科数学;知识梳理;重思维;重过程;激情
  2013年送走了又一届高三学子,回顾陪伴他们走过的备考生活,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其中不乏值得细细品味的点滴和体会.
  我所教的两个班是文科班中的普通班,学生有非常典型的文科生的特点:对数学学习先天的心理上的排斥,学习动机不足,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不得法.此外,由于是分班后又组建了提优班,普通班又出现了差生面比较大,学习没有尖子的带头作用,班级学习的氛围不够的新特点.对于此前是带理科班的我,第一次带文科班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想法.
  一、文科数学教学需要“细”
  文科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是比较薄弱的,有许多被迫选择文科的学生高二的数学成绩才三四十分,如何破解基础关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用“细”来应对.
  (1)知识梳理要“细”
  在复习的过程中把每一个知识点和考点精心梳理,落实到每一个小点、小定理,形成较为清晰的脉络,让学生真正理解双基知识的来龙去脉.
  (2)例题讲解要“细”
  和理科生不同,文科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不容易形成较为成熟的思维框架.课堂讲解例题要把每一个步骤的思维过程讲解到位,不能有跳跃的地方.力求把题目讲透,最好能够有迁移.要追求精讲,不追求多讲.
  (3)板书过程要“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解题过程尽量要板书出来,包括计算的具体步骤.可以让学生有规范的模仿对象,逐步从模仿中学习如何解题.
  二、文科数学教学要重思维、重过程,也就是需要“质”
  不可否认文科生是比较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而数学又是非常需要“好”的思维品质的学科.许多老师认为既然这样就直接教学生怎么做题就好了,不用去浪费时间做这些训练,反正很难改变.其实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就更应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质”,也许会比较花时间,可是得到的好处是长远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花很多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维结构和解题过程中的前后逻辑关系,也就是同事们笑称的“把文科班当作理科班教”.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好处在高三复习的后期阶段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遇到新题难题懂得主动思考.虽然成绩出得慢点,但是学生的学习很有后劲.学生在省检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今年的高考试题难度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从中得到了好处.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质”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在这方面下功夫,争取形成一套成熟的经验.
  三、文科数学教学要“激情”
  文科班女生多,数学学不好的学生多,有的学生谈数学色变.数学课难度大,要讲的内容很多很难很枯燥,课堂常常比较沉闷,许多学生听着听着就走神了,新课程注重的师生互动很难进行.学生不活跃老师就必须活跃,教文科数学的老师要有“激情”,也就是要去主动带动课堂的气氛,有的学生在快要走神的时候就因为老师的一句妙语被拉了回来,有几位学生从三十几分提高到一百多分正是得益于此.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教学,绝不仅仅是课堂,在课堂的背后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和举措.
  1.用有高度的眼光备课
  不能打无准备的战,面向高考的备课更是如此.在备考的过程中老师的备课是最费时费力的.首先是读懂读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这个基础上备课能够有更高的眼光看待题目,很容易就能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课堂也更加有实效.其次要备真题,结合考试说明研究历年真题,能够更好地对高考试卷“把脉”,对真题比较熟悉也可以在课堂中适时加以迁移,提高课堂效率.最后要关注新考点,利用网络工具及时了解各种新考动态新趋势新题型,有眼光的老师才能教出有眼光的学生.
  2.精选适合学生的练习
  今年的高三数学文科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精选合适学生的练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每天的小卷、阶段性的大卷和专题复习的试卷都是老师辛勤劳动的结晶,编辑练习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知识点的覆盖,易错点的重复训练,难度值的控制都是每份试卷编辑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而言练习也就是作业的难度是影响信心的重要因素,练习的选择要慎之又慎.
  3.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文科生的未来发展特点容易产生“数学无用论”,导致动机不足,学习方法的不合适也是学生成绩出现瓶颈的重要原因.平时要注意对学生适时进行心理干预,特别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在每次大考后都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有很多案例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也有一些遗憾,成为我今后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有些措施没有实施到位,对于新题型的研究不够深入具体,对于学生厌学的情绪没有更好地进行疏导.
  这一年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都将成为指导我工作的重要资源.希望能够继续努力,探索出一套更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O156.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 言  数学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围绕着考试转,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既枯燥乏味又看不到什么实际用途.但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并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建模”可以说是数学专业为数不多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多学生都成为应试教育下的奴隶——死记硬背型的“人才”。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对数学知识熟烂于心,但谈及应用便举步维艰;更有
“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开设是新、老教材区分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册新教材都会结合单元内容安排几次实践活动,大家普遍对这样的“单元实践活动”比较重视,因为它有规定的课时,明确的目标,便于检测;但对练习中安排的“习题实践活动”却关心不够,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编者意图未能得到体现. 一次习题实践活动是很小,如果经营得当,小项目也能取得大效益.  【案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8页三角形的面积练习中,有这
新一轮课改已经进行了八年,我也教了八年的小学数学,经过不断实践,深有感触:在农村小学教数学,要让学生爱学不容易.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中,普遍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乏味,数学教材内容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花一定的心思,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尤其是在农村,教学条件差,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需要老师付出的汗水更多.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意走进数学课堂,乐意在课堂上展
【摘要】文章从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出发,对高职数学学习障碍的分析建立在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深刻反省中学阶段教学的弊端,找到高职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一些克服学习障碍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数学;学习障碍;对策      对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所有从业者和参与学习的高职生都会有深刻的认识,那就是枯燥、乏味、没有成就感。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应该是学生对于高等数学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增加了新内容,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教师要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把握渗透的契机,真正使学生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能力.  【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困惑;思考  我们常说:“学数学的人与别的人不同,他们在想问题和做事时常常喜欢追求数量精确性,过程严谨性,条理简约性及思考与表达的高度概括性. ”说到底
在初中阶段的文化课程学习中,学生普遍面临着三多一少(所学课程多、学习内容多、课堂容量多、课后巩固时间少)的学习压力,这就造成了部分学力不足的学生奔波往返于各个课程之间,疲于应付的学习现状.   这样的一种学习特征在知识点多、难点多、考点多的初中数学学习中尤其明显. 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笔者认为解决这一学习矛盾的最重要的阵地还是在课堂,也就是老生常谈的向45分钟要效益.   一、什么是效益
课程改革多年,其中的教材内容已日新月异,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时代的发展需求.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就增设“找规律”的知识. 下面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的“周期性规律”谈谈教学体会.   一、循序渐进,分层教学  为了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十分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难度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坡度的设计有效分散了难点,缓解了学生的认知负担.   首先,引导学生“找规
【摘要】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 一个有创意的开头能迅速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可以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出专业复杂的初中数学知识,让枯燥的初中数学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提问方法;创新;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 有很多教师抱怨,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热情不高,每次上课前看到同学们无精打采的样子,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传授知识的热
【案例背景】  2012年4月份,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角的认识”,这是小学苏教版数学第四册的内容,我也是第二次教学此内容了. 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五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此内容. 结合以往的学习情况,对于其中的两个环节的设计,第一是有关导入是否直接利用教材中的实物导入,第二是在难点有关比较角的大小如何突破上进行了反复地斟酌,适当地做了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