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来源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ch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是一种探索性、探究性学习行为,倡导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从而发挥教育育人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将学生历史素养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以深度学习作为导向而开展的历史教学能够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深度学习指的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思维,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解决现实问题。深度学习特征包括三方面:一是知识的结合。深度学习倡导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融合,包括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多学科、多渠道知识之间的结合。二是知识的批判性理解。深度学习更多强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事物、新知识进行批判性地学习,要求学生应用理性和客观的思维进行知识的理解、评估。三是问题的解决以及应用。学习知识的主要目标是在实际生活、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应用知识,使现实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深度学习强调将知识进行内化,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二、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
  首先,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良好掌控学习进程,同时也要求教师掌握教育理论以及技能,将知识作为教学手段,逐渐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其次,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才能构建知识体系,实现学生技能与思维的发展。再次,学习内容要适宜。深度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具备隐含知识价值,同时也要求学习内容具备可操控性,难度合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最后,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教学,将学习内容中蕴含的价值更好发挥出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可应用“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理论支撑,促进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有序开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維果斯基等人提出的。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过程需建构新信息的意义,同时也应进行学生原有经验的改造以及重组的建构。这也说明了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独进行历史知识传授,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如在教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这一课时,历史教师多采用的是结合教材布局逐渐展开课堂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使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当成故事听,只能理解所学历史事件中的浅层知识,而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意义等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课堂实际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时,教师应注意做好引导工作,教会学生掌握自身知识体系建构的方式,并逐渐由浅层学习步入深度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在给予学生引导时还可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所提问题具有思考价值。如在开展中国现代史学习时,教师需注意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鸦片战争至解放战争这一段时间内,我国经历了什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在问题思考基础上,促进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认知理论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认知理论是由著名学者布鲁纳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认知理论分为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同时这六个层次也是开展深度学习的必经过程。学生认识、掌握认知结构是深度学习得以开展的前提,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
  如在教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应明确这一部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按照掌握学习理论的内容,教师教学可采用围绕我国政治体系以及政治制度展开分析的方式,同时注意逐步引导学生,使其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随后再进行知识的理解、记忆、分析。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时,教师应先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介绍,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应用的学习。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这样教师可在开展评价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学习课程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回归课堂教学原点理论强化育人目标
  著名学者李松林的回归课堂教学原点的深度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的开展需建立在四个原点问题基础上,分别为生命与智慧、学科与教材、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发展。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深度学习教学理论,需注意触动学生心灵,回归课堂教学原点,强化育人目标,为学生更好地感受真实历史情节创造条件。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回归到课堂教学的原点,围绕课堂教学原点问题展开教学工作。开展深度学习的真正意义及目标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原点问题,同时原点问题也是深度学习开展的重点。如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一课时,教师应注意中国近代史中人文情怀的有效应用,以人文情怀触动学生心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崛起经历了诸多波折,中国现今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与流血牺牲。在中国近代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向学生讲述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及中国所经历的苦难,这些内容均值得当前高中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以及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深度学习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学科的深度学习的开展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将深度学习作为导向,使之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能力、认知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责编 桑 涛)
其他文献
对于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最大的挑战也许是教师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改变。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较为严格,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主学习方法欠缺。因此,在中学阶段,首先要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自主预习方法,比如“5分钟课堂预习法”。  一、理念:爱心呵护,暖心成长  “5分钟课堂预习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相约的乐园,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唤醒、携手创造奇迹的殿堂。我努力让自己和学生享受数学课堂,让生命在每一个“40分钟”都焕发活力。  营造课堂氛围,让数学课堂充满朝气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相互探讨启发、取长补短的过程。  在一节计算课上,我说:“田老师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大家随便说一道99或999乘以一个一位数的算式,我马上就能说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宋代程朱理学总结“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孝居首位。可见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而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辩证统一的基础学科,关系学生人格、品行、素养的发展。语文学科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与提炼,挖掘孝道文化资源,让学生
童话教学模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充分体现了对儿童阅读喜好及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发挥出了童话的特点,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出了一个理想情境,引领学生在童话故事的阅读中逐渐爱上阅读,起到了呵护童真、陶冶童心、激发童趣、珍视童言、启迪童智的作用,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童话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呢?  创设童话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对小学生而言,每一个童话都是一个引人入
数学思辨即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语言,去理解、描述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种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辨力的提升,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思辨不足导致“浅思盛行、快思为主”问题  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盲目地追求快速运算,而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计算的依据是什么、计算后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规范及常识,却缺乏必要的反省、思辨和验证。这就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是浮于表面,脱离了数学学习的本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提高学生审美、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鄭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秉承“文化润心,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进行学校美育课程的设置、整合与开发,多措并举,面向全体学生,把美育渗透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使学校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校园营造,让学生感受美  学校美育聚焦的不是灯光下的舞台,而是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作为数学两大主要研究对象,它们的辩证统一贯穿数学发展的主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体现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十项核心概念,其中几何直观就是数形结合思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小学数学解题的重要思维。  一、小学数学数形结合的教学意义
习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写作时,学生需要运用写作技巧,综合听、说、读、写、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构思和情感,做到“我手写我心”。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绘制主题,直观地表现文章整体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厘清分支結构,建构导图教学  用简单易懂的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理解小学阶段习作的基本结构及类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实用性,但这种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满足新课改后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各项要求,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加以创新及优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需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有效思考,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凸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随着新课程教育标准的不断改革,高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采取趣味性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部分生物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高中生对生物学习提不起兴趣,核心素养较低。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