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让我的生物课堂更精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ShiJia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方法。本文探讨“生本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从学习方式的转变,转换课堂角色;先行导学,精心策划前置性学习内容,造就课堂的精彩;自由开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讲台“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四个方面阐述“生本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本教育 生物课堂 自主探究 精彩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先学。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快乐学习,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生物课堂充满无限精彩。
  一、学习方式转变,转换课堂角色
  生本教育的生物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尊重和依靠学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弱化自己的地位,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教师既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由于学生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有所改变。教师课前是设计者,课堂上是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充满生机的课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相关知识,感受到获得劳动成果的快乐,并形成一套自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老师在课堂上讲一百遍都管用。
  二、先行导学,精心策划前置性学习内容,造就课堂精彩
  生本课堂的关键是做好课前准备。课前老师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要求,根据第二天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了解大量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才有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清晰、合作的协调、积极的发言和满怀的自信等最佳表现。例如:讲述“细胞癌变”这节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查找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生命历程,设置问题探讨内容,1.正常细胞的生命历程中首先要经过?2.分裂之后有几种走向?3.分别如何走向?“谈癌色变”足以点出本节课的看点。如何控制学生的兴奋点不仅落在怕癌,而是正确面对和预防癌症。让学生查找各种有关癌变的图文资料和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癌细胞特点及产生原因,从本质上认识癌症,了解癌症发生机理,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面对、及早预防,这样在课堂中讨论起来才热烈。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观察、探究,自行获取知识,学生拥有自由探索空间,兴致必然极高,思维必然十分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能总结出癌细胞的三个特点,认识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哪个突变才是导致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可谓:课堂上的一切精彩源自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让生物课堂充满活力、更加精彩。
  三、自由开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育怎样能使受教育者提高自己,调动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生本课堂恰恰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成功、快乐学习。我在教学中发现书本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学弄懂的,根本不用老师费口舌。老师应当把精力放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我课前设计了导学案一(基础知识)和导学案二(能力提升),导学一学生课前完成,导学二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讲20分钟,剩余2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勤于思考,自己写作业,达到高效课堂效果。如讲述减数分裂时,启发学生利用课件上的图上讲台操作,移动出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过程。再进行模型建构:课本23页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看完幻灯演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型构建,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很快掌握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讲台“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堂上我改变教学模式,践行生本理念,引导学生把自己先学中遇到的困惑带到课堂;学生4~6人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在倾听基础上引导点拨、及时点评、及时表扬学生。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无言之美”。例如:上《减数分裂》这节课时,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三个活动方案的引领下,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小组合作方式指定发言人,有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的用自制教具演示等,将自己做的染色体拆卸成两个棒槌和一个小圆,以独特的方式探究并归纳出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没复制之前是什么样的,复制以后又是什么样的,减数一次分裂的行为,减数二次分裂的行为,最终形成精子细胞时又是什么样的。推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关系的计算方法,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交流展示、学生之间自由的质疑争辩中,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通过实践推导出染色体的特点:染色单体:DNA复制以后的比值是1∶2∶2及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如此难懂的一节课,学习目标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完成了。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生本生物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获得的知识基本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再由学生传授给学生。老师讲解比较少,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老师才适当讲解,而老师的“无为”造就了学生课堂上的精彩。
  在生物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教学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让生物课堂充满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3]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与其他事物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数学研究的两类基本对象——数与形,亦是如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有些数量关系问题转化成图形性质问题或者把有些图形性质问题转化成数量关系问题来研究,即以“形”助“数”或以“数”赋“形”.数形结合的实质是将形象直观的图形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联系起来,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通过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辑等的综合训练.因此,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说,写作教学质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 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学生实验 研究性实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2003年的中考试题中,关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比比皆是。如江西省要求学生利用一瓶矿泉水,设计两个不同的物理实验;南京市请学生针对“磁体能吸引1元硬币”现象进行猜想;河南省要求学生针对自行车在烈日下容易爆胎现象提出一个自己认为
摘 要:在对科创板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问题对科创板的作用展开了分析,发现企业通过在科创板上市能够降低融资门槛和实现融资方式转变,得到融资渠道的拓宽。未来伴随着科创板的发展,资本市场融资环境能够得到优化,资本将得到进一步积累,为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关键词:科创板;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资本积累  2018年宣布设立科创板,为国家战略落实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提供服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在白纸上能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仪,能够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通过游戏,能够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
摘 要: 新课程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指导。科学探究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物理蕴含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方法至关重要。考查科学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今后中考
摘 要: 初中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能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是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加强科技教育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介绍了五种初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题材和开展初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遵守的四个原则。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第二课堂 动手能力  一  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又有不同之处。它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有更大的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结合,可将生物学知识表达多媒体化,使知识呈现更加生动、形象、逼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一堂教学活动为实例,试从实践操作上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现代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意义 策略  新课程伴着课程标准、新理念,倡导采取探究学习、合作互动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