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 部件”组成的汉字选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n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中有“加一加”的方法,这是符合汉字构形规律的识字方法,比如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合体记号字等都是“加一加”的产物。不过,假如师生们能够理解“加一加”而组成一个新字的道理,做到意义识记,就能更好地发挥这种识字方法的重要作用。“亻 不同部件”能组合成不同的字,现选析10例供读者体会其理解识记的效果。
  一、“亻 目”组合为“艮”
  甲骨文“■”(亻)在上部加“■”(目)组合成“■”,像人扭头向后怒目而视之形。小篆写作“■”,楷书写作“艮”,音gèn。单字被假借表示八卦之一的“山”,但在合体字中或作意符兼音符,表示怒目而视、张目远望等义,如“很、跟、眼、狠、恨、限”,或作音符,如“根、银、恳、垦、痕”。
  1.眼
  从目从艮(瞪大眼睛以突出眼珠),艮兼表声。本义是眼珠,引申为眼睛。进而引申指相对小的孔,洞,如“针眼”“泉眼”;由此用作量词,如“一眼井”。眼是人的关键部位,故引申为关键,如“节骨眼上”。眼能传神,引申为“诗眼”,即诗歌中最关键最精彩的字。注意:在古代,“目”指眼睛,如“目瞪口呆”“目不暇接”。
  2.狠
  从犬从艮(怒目),以犬怒目而视表示犬争斗的声音,艮兼表音。由“犬争斗声”引申为凶狠,狠毒,如“心狠手辣”。进而引申为严厉地,如“狠狠地批评”;又引申为用大力量,如“狠抓教学质量”。
  3.恨
  从忄从艮(瞪眼),艮兼表音。本义是遗憾,后悔,如“抱恨终生”。引申为仇恨,怨恨,如“报仇雪恨”“恨入骨髓”。要注意的是,在先秦两汉时期,仇恨、怀恨用“怨”表示,“怨恨”连用才表示仇恨。
  二、“亻 丬”组合为“疒”
  “丬”的甲骨文“■”是床立起形,逆转90度为“■”,即看出床的形状,有床腿和床面。“■”(亻) “■”(丬)组合成甲骨文“■”,逆转90度为“■”,是人生病卧床之形。楷书为“疒”,音nè和chuáng,“亠”是“亻”的变体。“疒”的本义是生病,后加“丙”为“病”。“疒”作合体字的意符,表示疾病、痛苦等义,如“疾、病、疼、痛、痴、疲、疗”。
  1.疾、病
  现在二字连用成词语,作病的总称。古时二字有分工。“病”指重病,引申泛指疾病。进而引申指缺点,如“语病”“他有个小毛病”。“疾”从疒从矢(箭),会意为卧床养箭伤,矢兼表声。本义是伤病,外伤,引申为疾病,如“残疾人”“积劳成疾”。由“疾病”引申为痛苦,如“百姓疾苦”。进而引申为痛恨,如“疾恶如仇”。矢的速度快,由此又引申为快,迅疾,如“疾驰”“疾风知劲草”。
  2.疼、痛
  此二字也常连用成词语,表示因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感觉。但二字有不同处。“痛”由身体难受引申指精神上的悲伤,如“悲痛”“痛不欲生”。又引申为尽情地、彻底地,如“痛打”“痛快”。“疼”的本义是湿病,痹病,因身体有病痛需上心照顾,引申为爱惜,喜爱,如“疼爱”“心疼儿女”。
  3.痴
  从疒,知声。本义是痴呆,引申为傻,如“痴人说梦”。又引申指沉迷于某人或某事中,如“书痴”“痴迷”。
  三、“亻 口”组合为“欠”
  金文“■”(亻) “口”组合成金文“■”,上部“■”是打哈欠的大口。本义是哈欠。打哈欠多因精神不足,故引申为缺少,如“身体欠安”。又引申指借别人钱物没有归还,如“欠债”。“欠”在合体字中作意符,表示人张口出气出声、感情表露等义,如“吹、欺、歌、欲、歇、歉”,作音符,如“砍、软、坎”。
  1.歌
  从欠(张大口出声),哥声。本义是咏唱,如“高歌一曲”。引申作名词,如“国歌”;又引申为能唱的诗或曲,如“民歌”“歌谱”。注意:学生常把“歌”的右边错写成“攵”,如果理解了“歌”从“欠”,表示张大口发声,就不会错了。
  2.歇
  從欠(张口喘气),曷(hé)声。以张口喘气表示累了要休息,如“歇一歇”。引申为睡觉,如“歇了一夜”。又引申为停止,如“潇潇雨歇”。
  3. 欢、欣
  “欢”的繁体“歡”从欠,雚(guàn)声,简化为“欢”,“又”是记号。“欣”从欠,斤声。二字都以“欠”(张口笑)表示喜悦、快乐,如“欢乐”“欣赏”“欢欣鼓舞”。
  四、“亻 ■”组合为“页”(頁)
  金文“■”上部 “■”(shǒu,简写的“首”)组合成金文“■”,是突出了“目”的人头部。楷书繁体写作“頁”,简化为“页”。因“页”的下部空间低窄,“人”的捺笔不易舒展写出,故改为点。本义是人头,后假借作书页的“页”(yè)。但“页”在构字中作意符仍表示人的头部,如“顶、颅、额、项、领”。有些“页”旁的字似与头部无关,如“题、颜”,但追溯本义,即可理解其形音义的关系。
  1.题
  从页,是声,本义是额头。因额头和眼睛在面部的上方,故引申称文字之前的部分为题目、标题。用作动词,指题名,引申泛指题写,如“题诗”“题词”。
  2.颜
  从页,彦声,本义指面部的两眉之间部分,即印堂。面部常表现出人的表情,气色,“颜”又引申指面容,脸色,如“容颜”“和颜悦色”。进而引申指脸面,面子,如“厚颜无耻”“童颜鹤发”。由“脸色”又引申为色彩,如“颜色”“五颜六色”。
  五、“亻 孕腹”组合为“身”
  金文“”(亻) “孕腹”组合成金文“”,像侧立的孕妇,中间一点表示胎儿;下部一横是指事符号,强调“身”指横以上的部分,横以下是腿脚。本义是妊娠,引申泛指人或动物的身体。由“横以上部分”又引申指物的主体部分,如“船身”。进而引申为亲身,如“以身作则”。“身”在构字中作意符,表示身体,如“躯、躺、躲”。要提醒学生,“身”的第六笔“横”表示肚子,写时不能向右边出头;“身”作偏旁在字左或字中时,为了避让,末笔的撇不往右边出头,如“射、谢”。   六、“亻 又”组合为“及”
  甲骨文“”(亻) “”(又,右手)组合成“”,表示赶上了前面的人并用手抓住他。本义是追赶上,抓住。引申为达到,如“及格”“力所能及”。又引申为涉及,如“言不及义”。抓住对方有时要利用机会,故引申为趁着,乘,如“及早”“及时雨”。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跟,如“以及”。
  七、“亻 口”组合为“司、后”
  甲骨文、金文的“司”“后”是一个字,比如商代的“司母戊鼎”后来改名为“后母戊鼎”。甲骨文“”“”,从“亻”(左右方向无差别)从口,像一个侧身站立、举手向前发号施令者,本义是职掌、主管。后来二字分化:人右向的尊为“后”,即帝王,如“后羿”(历史上的后羿指夏朝有穷国君主,后人将他与神话人物羿混淆);春秋战国以后专指帝王的妻子,如“皇后”。左向者屈作有司的“司”,如“司法”“司令”“司儀”。注意:在古代,后面用“後”表示。
  八、“亻 東”组合为“重”
  金文“”从“亻”从東(两头扎紧的囊袋),以人背囊袋表示负重;“東”兼表音。金文又写作“”,把“亻”“東”合并,下面加“土”,表示人立在地面上。楷书写作“重”,看不出字理了。音zhòng,本义是分量大,与“轻”相对,如“沉重”。引申为程度深,如“重病”“重创”。由“分量大”又引申为重视,进而引申为尊重。音chóng,数量多是由少积累而成,故引申为重叠,进而引申为重复。由“重叠”又引申为量词“层”,如“重重包围”。
  九、“亻 臣”组合为“卧”
  金文“”,从臣(人俯首时竖着的眼睛形状),从“亻”,表示人伏几案休息。楷书写作“卧”,“亻”讹变成“卜”。本义是伏身休息,引申为趴伏,如“卧倒”。进而引申为睡倒休息,如“卧如弓”。又引申指睡眠的地方,如“这套房一厅两卧”。
  十、“亻 面具 厶”组合为“鬼”
  甲骨文作“”,是“”(亻)头上套着一个怪面具,像人身巨首的怪物,右边再加“厶”(sī,私的初文),表示鬼的阴气重。本义是某些宗教所说的人死后的精灵,如“鬼魂”“活见鬼”。引申指阴险,不光明,如“鬼话”“鬼鬼祟祟”。用于对人的蔑称或憎称,如“色鬼”“小鬼子”。又引申指神奇,神秘莫测,如“鬼斧神工”“神秘莫测”。进而引申指机灵,敏慧(多指儿童),如“调皮鬼”“鬼精灵”。“鬼”在合体字中作意符,表示鬼怪、魂灵等义,如“魂、魄”;作音符,如“愧、瑰、魁”。要提醒的是,楷书“鬼”的第六笔“丿”,要从“白”形中撇出。
  “亻 部件”构成的字还有不少。理解这些字的构形原理,不仅能提高识字效率,还能体会到“加一加”的汉字文化。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师范学院/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怎么都快乐》这篇课文是著名儿童文學作家任溶溶的作品。它是一首小诗,全诗充满了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所描写的又都是孩子们熟悉的游戏。这样的一篇课文一定是孩子们非常喜欢阅读的。  这首小诗写到了小孩子非常喜欢的多种游戏,有适合一个人玩的,也有适合两个人、三个人玩的,还有适合四个人、五个人,甚至适合许多人一起玩的。这些游戏名称学生并不陌生,玩法也都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
一、联系策略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大辞典》里,“联”的解释为“联结,联合”,“系”的解释也为“联结,联系(多用于抽象事物)”。联系,就是彼此接上关系。“联系策略”指的是:读者在阅读时能通过上下文(包括其他补充阅读材料),凭借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等手段,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去思考,从而获得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童本阅读种子课程中构建联系策略的意义  1.基于种子课程在童本阅读课
几年前,我连续做过两次调查,结果惊人地相似。新学期开学,我给孩子们一周的时间通读整册教材,然后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第一次,诗歌和古诗为零票。第二次,诗歌和古诗依然为零票。两次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严峻的现实:孩子们不太喜欢诗歌,一般不会主动去学习诗歌。平常生活中同样如此,孩子们抱着的课外阅读书籍多为童话、小说、故事,而鲜见一个孩子整天抱着一本诗集去阅读的。为什么?因为诗歌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
文本解读  《语文园地四》安排了六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旨在让学生借助各板块的学习获得语文学习经验。  第一板块是“识字加油站”。通过玩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要求会读字音、认清字形,需要识记10个生字,指导学生结合图片认读生字,通过形近字辨析识记生字。并认识“陀螺”“毽子”“不倒翁”“玩具枪”“橡皮泥”“溜溜球”“遥控坦克”7种玩具。  第二板
推荐语:  谭姗姗,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老师,热情、阳光、清秀、灵气。她出生于教师之家,儿童时代在外公和妈妈的教育情怀、育人经历的耳濡目染之下,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教师梦。  她的语文课时而激情洋溢,时而行云流水,与孩子们的交流水乳交融,游刃有余;她的语文课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满意,同行们认可。  她做过70多次公开教学,勤勉与磨砺,换来了教学水平的完善和突破;她参加过各级各类教学评比,历经挑战,收获了
20世纪之前的很长时间,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介质中运动的任何实物粒子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介质中的光速,并且匀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是不可能辐射电磁波的。但1934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切伦科夫的发现却从根本上颠覆了之前的认识。实验发现,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介质中穿行时会发出一种淡蓝色的微弱可见光。后续研究解释了这一现象:透明介质中穿行的高速带电粒子当其速度超过介质中的光速时会产生辐射,即后来被命名的切伦科夫辐射。
《风筝》:“我们”,童年的快乐标识  作家贾平凹在文中用了14个“我们”,应该说不是无意的,而是有心的。  贾平凹的语言总是这样的朴实,有很多的情景描述而极少有浓墨重彩的雕饰,读他的文字感到娓娓道来,亲切、平实、自然。虽然文后編者要让学生了解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过程,但本文显然不是教学生怎么制作、怎么放风筝的技巧。作者意在回忆儿时小伙伴们怎么一起玩风筝的情景,我们走进他的文字,会情不自禁地一起专注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100037  摘要 针对目前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系统开放性差、异构性差等问题提出基于Web Service的架构方案,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方法,建立开放、可扩展的共享教学资源库,本方案对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平台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XML;SOAP;Web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3-0036-
课外阅读是打开语文、打开生活的最有效方式。姚佩琅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是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方面而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的始终。在课外阅读中,只有积极思维,才能使阅读真正发生。  那么如何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尝试从阅读策略、阅读课型、阅读共同体三方面展开阐
《猫》是一篇老课文,也是一篇好课文,文字非常经典,值得咀嚼。它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课文后面有四个练习,其中三个指向语文要素:“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段话的表达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讀下面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明确告诉我们,《猫》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