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学的“艺术”

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题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内涵的日益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方法也正在不断地得到积累与创新。尤其是一直游离于技术本体之外的素养、思想、文化等正悄然走上舞台,成为技术教育精妙绝伦的点睛之笔。本期解码,我们秉承上期的“包容性”思路,从技术教育的角度去观察艺术,并讨论审美元素对于技术教育的魅力。
  
  每个班上总有一两个学生不守纪律,而最让我恼火的是随意离开座位和插嘴说话。看到有的学生这样我的心情就会变坏,脾气也急躁了,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而那几个“小捣蛋”还是无所谓的样子,真是让我气不打一处来。可是,在五年级的一堂《修改图形》课上,我改变了我的做法,却让大家都开开心心地上了一堂课。
  事情是这样的,在教完了“月亮”的修改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将图1修改成图2。
  
  我没有讲用什么方法,只是要求学生用自己想得到的方法修改,修改步骤越简单越好。学生们领了任务就开始画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坐不住了,不时跑到其他学生的座位上去问“你怎么画的”。我没有为这些学生生气,没有像以前那样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自己动脑筋,反而有些得意(让他们感到越难搞定越好,呵呵)。任他们跑来跑去向别人讨教,我则绕着圈子去看学生的修改情况。
  有的学生是用“橡皮”工具先擦出一个环,结果可想而知,边缘很毛糙。我打趣说:“你这个白色的圈怎么像是被狗咬的一样?”周围的学生都笑了,他自己也忍不住“嘿嘿”笑了起来,还有人插嘴说:“我的也是,用橡皮擦不圆的。”我说:“那你的方法肯定不对,换另一种方法试试呢?”
  “我好了。”有学生举手,我跑过去一看,真的,这小子完成了,正得意呢(平时最爱插嘴说话的一个,人是挺聪明的)。我仔细一看,中间的白环有点偏掉了。我问他是怎么画的,他说:“先在图形上画一个圈,再在里面画一个小一点的圈,然后在两个圈之间填上白色,再用橡皮去掉多余的线。”我表扬了他很动脑筋,他更得意了。我绕过他又去看其他的学生,有好几个学生也完成了。我统计了一下,大部分学生都是用这种方法修改的。只有十来个学生完成得比较顺利,还有大部分没有完成,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还在用橡皮费劲地擦。
  我看时间也差不多了,就打开了广播系统,对学生们说:“我刚才在同学们那里学到了一招,你们看看我画得对不对。”我拿起鼠标直接在图一上面画圈,可是调整了几次都没能画到图形的中间,只能让它偏掉一点了。我一边画一边说:“这个方法不好,画不到中间去。”那个首先画好的男学生得意又有些不屑地插嘴了:“这是技术。”我听这小子的话有点意思,没去理会他的插嘴和有些恶作剧的态度,顺着他的话说:“啊?这是技术啊!这技术可不怎么样啊!等会让你们看看时老师的艺术。”学生们好奇了,“怎么个艺术啊?”“等会我让你们见识一下,先让我把这画完。”好不容易,在图形中画好了两个圈,填上颜色再擦掉多余的线,我还故意不小心擦坏了边上的线,这样,等会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我的“艺术”!终于画完了,我说:“和这种修改方法相同的请举手!”一下子举起了十来只手。“嗯!不错!”我先来个肯定,“接下来该看我的了,我给你们‘艺术’一回。”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了,眼睛紧盯着显示屏,怕一不小心漏掉了看最精彩的画面。我拿起鼠标,按下Shift键,在画纸的空白处画了两个比图一小的正圆(一大一小),然后用“选择”工具将小的圆“剪”下来,移到大圆的中间组成两个同心圆(用透明模式),这样两个圆的位置就很好控制了。再将两圆之间填上一个颜色。“为什么要填上颜色呢?修改好的图形不是白色的吗?你们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给学生留下了个疑问没有马上解答,继续我的“艺术”:用“选择”工具“剪”下填了色的圆环移到图一正中间,再将圆环中的颜色换成白色填充好,至此,图形修改完毕。学生们一对比,教师修改出来的跟书上的一模一样啊!“怎么样啊?老师的方法是不是比你们简便呢?这就是时老师的艺术。你们要不要也试试?”学生们兴致很高,等我一放开广播控制,就急着画起来。学生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刚才那个为什么要在圆环中填色的问题,是因为白色会被透明掉,先填充一个颜色后,就可以让修改的步骤更加简化了,否则还得擦掉透明出来的多余的线条,多费了一番手脚了。不一会儿就有学生画好了,我最后统计了一下,就两三个平时动作最慢的没完成外,其他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我让学生们说说对两种画法的看法。大家都说教师的方法简单,画出来的又好看,真的是“艺术”!学生们佩服了。这节课学生们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学得很轻松,气氛活跃,平时那些“小捣蛋”们也显得格外可爱了。
  电脑绘画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教师上课何尝不需要“技术”加“艺术”呢?对待学生看似不守纪律地离开座位和插嘴,教师的宽容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鼓励;对待学生不友善的态度,教师的宽容使他们学会了友善;对待学生的骄傲,那些来自于自信的骄傲,教师要“艺术”地处理,不仅要保护他们的自信,更要让他们看到“一山更比一山高”。不需要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与学生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以及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适时地表现出教师的才能,让学生钦佩你,自然而然树立起你的威信,这也是与学生相处的“艺术”。
其他文献
印象一: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淹没于一片参差不齐的民宅之中。周边的空地上正在施工。在校长吕红军的眼里,那片凌乱的工地是一座多功能的实验教学楼,那里有新的网络教室、机器人实验室、礼堂,承载着他的教育梦想……  印象二: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装配着交互式电子白板,创造性地将白板与黑板融合在一起。网络教室,科学实验室、数字图书馆一个都不少。4个笔记本教学班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笔记本教学实验班人手一机,学生熟练地操
江苏省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浦小)以“校园电视”为依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在传统的德育手段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展现出新的魅力。校园电视台从六年前开播到现在, 一路走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潜移默化中欣然接受思想教育并身体力行。    七彩荧屏 师生喜爱    浦小为了锻炼每位学生的能力,根据各阶段教育要点和学校、班级、生活、时事等内容,定期定班轮流编制电视节目。  校园电视节目主题鲜
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社会性服务工具能够设计、实施、评估、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协调和合作水平。但是,这些社会性服务工具相对比较分散。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现今Web2.0社会性软件一般都提供了整合功能。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中所体现出的个性化、社会化、开放性、共享性、创造性等特性与Web2.0时代所体现的精神有很多共通点。此外,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教师要始终处于不断学习和挑战中。个性化学习环境是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  操作系统:Windows 98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应用软件进行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树立学生购买正版的音像制品和电脑软件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展示几张VCD,内容涉及旅游、世界杯集锦、动画片、学习等方面)你们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  2.布置任务  假如你是红领巾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编辑,你想出版一张
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作用,新课程目标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让受教育者在听懂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应为优选的教学原则。作为一名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尤其应当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与改革,力争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留下有价值的、属于自己的印迹。  在信息技术发展狂澜的推动下,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显而易见,信息技术教育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同时也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各级教育机构遍地开花。然而,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各层各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却都基本处于“零起点”状态。这种状态为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何组织内容,如何应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如何定位课程的目标,都是各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  笔者从事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八年来,深刻体会了大学生(也是曾经的中小学生)在
为了有效解决学校课程资源匮乏问题,解决如何在课堂充分共享引领时代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问题,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改理念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从2007年9月,学校开始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下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研究》子课题的研究,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课题研究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
案例背景: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素质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教学课件,突破重难点,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的知识和“信息素养”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案例描述: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应用敏特英语网络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专栏    在2007年中考、高考中,临汾八中再创辉煌,取得了尧都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仔细分析,我们认为敏特英语的合理运用在中、高考冲刺阶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阅读、听力水平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
译/涂洪亮 岳培锫  美国密苏里州利伯提市南谷中学大约有300名八年级学生在这个寒意袭人的初秋正用博客学习《游击时节》,这本小说记述了一个15岁的孩子在内战时的密苏里生活。小说的作者帕特·哈金斯,虽然身在费城却也参与到了在线讨论中。“能够跟作者进行交流真是太棒了,这让我觉得我能问所有的问题。”13岁的艾米·罗斯旺说道,“以前读书的时候我就在想,作者是怎么给角色起名字的,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些内容,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