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点拨,促进课堂生成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t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听一些公开课时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用幻灯片打出设计好的问题,然后提问。当某位同学的回答离答案较远时,教师眉头马上皱起来:“这位同学,你先坐下想想。”又叫另一位同学回答,这位同学就会很乖巧地换一个角度回答,如此吻合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时,教师就会大加赞赏:“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棒,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其他的同学也都领会教师的意图,沿着教师暗示的方向,争着回答,气氛显得热烈。于是教师很满意:“同学们说得很好,与标准答案简直一模一样。”然后打开幻灯片,展示预设好的所谓标准答案。
  我认为这种靠“察言观色”追求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能力的培养,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相符的。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因此我主张事先不准备答案,而是在学生讨论回答的过程中,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用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那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被教师板书出来并得到肯定时,他们是不是会很兴奋?思维会不会更活跃?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生成。我认为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问题的引导者,教师的适时点拨至关重要。
  1.换位思考,进入情境。
  思品课教学很多的时候是通过对事例的解读达成知识生成的,但有时学生出于个人好恶,会给出偏离文本、偏离目标生成的答案。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活需要宽容友善》里有一个教学片断“小季的犹豫”,情境是小季面对曾经欺负过自己、现在跌倒在地受伤的同学大猛时,面临独自离开还是帮助大猛的选择。当有的同学回答“大猛这种人应当受到惩罚,不能帮助他”时,我没有马上否定这样的答案,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来启发学生:如果你是大猛,对小季的帮助会怎么想?事后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大猛,对小季的离开又会怎么想?事后又会怎么做?通过换位思考,多数同学会认识到宽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消除隔阂获得友谊,反之误会和矛盾会越来越深。
  2.指导思路,使生成更完善。
  由于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因素,学生探究问题时角度往往不够全面,容易出现思维定式,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圈定思考的角度和范围,促进知识生成更全面、更完善。比如在探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希望从这里开始》一课“中学生小强想辍学外出打工,作为好朋友你会怎么劝说他”的问题时,学生多数不会联系课本知识来全面回答问题,于是我耐心引导:“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那么如何理解‘权利’和‘义务’呢?”学生马上联系课本知识,回答出“从公民自身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履行法律义务的需要,公民应该接受教育”。按理说这样的回答已经比较全面了,可我仍然继续挖掘:“同学们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如何理解呢?”学生就会进一步联想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认识到认真学习、学业有成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等。
  3.事例点拨,巧育生成。
  思品课教学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在课堂上会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学,而问题探究通过对问题是非的判断,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它也是考试的必考题型,更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学生在做这类题时一是难以把握问题的正误,二是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点进行分析。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珍视集体团结》一课探讨“只要对班级有好处的事我们就做,对班级没有好处的事我们就不做”这一问题时,多数同学赞成这一观点,认为对集体有好处肯定没错;少数同学感觉这一观点有问题,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课堂陷入了僵局,这时我马上举一个事例来启发学生:“学校广播操比赛下一周就要举行,为了班级能取得好名次,如果有同学建议买礼物送给裁判,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同学们纷纷认为这是贿赂,对其他班级是不公平的,也违背了学校提出的“公平竞争,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的精神。这样他们马上就领悟到了:对班级有好处的事未必是正确的,对班级没有好处的事也未必是错的,集体有大小,小集体的利益要服从大集体的利益。
  4.捕捉契机,便生成更加精彩。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的生成性来自于教师对教育科学、艺术的把握,来自于课堂的开放性。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表情、动作、想法、意愿,适时点拨、引导、释疑,抓住每一个让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机会,借以生成更多有价值的、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久而久之,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取心,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使生成更自然和谐、更精彩,课堂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L]
其他文献
【摘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高中英语文本阅读课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为立足点,使学生的思维实现提升。本文以文本阅读课为依托,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品质;思维习惯  【作者简介】姚静,常熟市中学。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主题语境中融入语音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音知识的同时发展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文章将结合上海(深圳)牛津版教材(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的一节语音课,探究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与主题语境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主题语境;语音教学;自然拼读法  【作者
It is always quite interesting straining to figure out what the author was trying to say in the books. It had made me look into corners and dim alleys, searching from word to word, sentence to sentenc
【摘要】外国语教材在译释生词的时候,常常将两个或多个外文单词对译为汉语中的同一个词语,这种同译方式极易导致学生在使用时产生偏误。本文对这类同译词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大体可总结为词汇本身的原因、民族文化的差异、翻译的影响以及母语和目的语负迁移这几方面原因。  【关键词】外国语教材;同译词;词汇注释  【作者简介】金美辰,北京语言大学。  一、引言  外国语教材在译释生词的时候,常常将两个或多个外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设计导语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要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 成语导入法。  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中国古代史教学而言,可以引用的成语不下几十处。牧野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a growing number of researches of L2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These studies suggest a few major factors in L2 reading through reviewing and laying out some
【摘要】近年来,语言评价素养受到了国内语言测评界的高度关注,但国内关于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的研究匮乏。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评价素养还比较低。《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框架》(2019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一书在对国外语言评价素养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的定义,构建了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框架,填补了基础教育英语教师语言评价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充分肯定多媒体正向功能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多媒体在很多方面已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教师或学生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其实,多媒体技术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教学的魅力。毕竟,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很多思想应该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升华。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多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间
【摘要】It-clefts和What-clefts是英语句型中特殊且重要的结构。教师能否准确理解这一结构以及能否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这一结构。本研究是在认知视角下对It-clefts和What-clefts结构的研究,将以British Compon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 (ICE-GB)语料库里不同类别文本中的I
【摘要】写作教学担负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双重任务,本文结合笔者执教的一節写作课,通过以读促写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阐述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何实现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以读促写;英语写作  一、引言  写作是人们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情感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