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讨论中的相机点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11B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课堂操作方面,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自己的发现更多,自己的体悟更深。在这种课堂背景下,课堂讨论中的信息更丰富,课堂讨论的生成常常会出乎意料。这就需要教师更加关注课堂讨论中的动态生成,及时捕捉有效信息,高效处理信息,把课堂讨论中的生成转化为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是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即我们常说的“相机诱导,顺势点拨”。
  
  一、当认识偏差时,给予点拨纠偏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个性化,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理解和不同看法。尊重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存疑;并允许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思想品德课堂讨论中,教师总是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各种不同见解,并且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甚至置学生的错误认识于不顾,似乎只有如此才算是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才算具有了创新品质和鲜明个性。其实初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难免会有偏差。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为学生点拨纠偏。当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文本或论题的理解出现了知识或价值观方面的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就应及时辨析错误的根源,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地给学生以引导。
  如在教学“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时,我曾设置了如下情境讨论题:学校组建舞蹈队,小青被推举为队长。她从帮助老师挑选舞蹈队员、安排训练时间、组织排练,到与队员所在班级的老师进行沟通、协调等,都做得井井有条。为此,她牺牲了许多娱乐与休息时间,学习成绩也有些下降。根据这情境,讨论:你认为,小青这样做值得吗?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在讨论中一位平时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提出小青的做法不值得,如果是他会选择辞去舞蹈队队长的职务,理由是中考不会考你平时对集体、对班级作过多少贡献,而是只看分数,因此只有埋头学习,取得高分才是硬道理。这位同学的看法还得到了一部分同学的支持。这时,我及时介入,抓住学生的认识偏差,给予了如下点拨:小青虽然为此牺牲了许多娱乐与休息时间,学习成绩也有些下降,但她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一个勇于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在工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所以说她所做的是值得的。
  
  二、当思维受阻时,给予点拨激活
  
  在思想品德课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激烈争论的双方中有时一方或双方的思维不能顺畅,以至使讨论无法继续进行。特别是在为自己的观点陈述理由时,由于对问题的认识不深入,或缺乏辩证思维能力而导致思维受阻。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教师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用语言的燧石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
  在教学《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一课时,我就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设置了如下讨论题:在如何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经济要上,教育要让,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观点二:我们要千方百计,即使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讨论十分激烈,肯定观点一和观点二的学生都有,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我发现,认为观点一是片面的同学都说不出理由,在讨论中表现为明显的思维受阻。这时我给予了及时的启发点拨:教育能否等待,能否等到经济搞上去再来搞教育?这关键处一点,学生的思维就畅通了。经过讨论交流,同学们认识到:如果认为教育抓不抓无所谓,或者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这就会耽误人才的培养,只能导致我们的科技永远处于落后状况。缺乏人才,科技落后反过来又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我们国家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只是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优先把教育搞上去。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很快领悟了上述道理,解除了思想上的疑惑。教师的点拨要点得准,点得妙,点在关键处。只有当学生的思维火花上下跳动,跃跃欲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时,再加以点拨,才可谓点到好处。
  
  三、当思路狭窄时,点拨拓展
  
  点拨可以是背景知识的拓展,相关内容的延伸,也可以是思路的变换。在思想品德课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开始某一同学从某一角度提出问题,列举事例,接着大家都会沿着这一思路进行补充。后面的补充很难突破前面同学的框框,表现为明显的思路狭窄。这时教师就要给予点拨拓展,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扩充所讨论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掘思想品德课题讨论主题的内涵,拓展学生思维,延伸其教育意义,做到讨论内容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知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使思想品德课的讨论成为学生喜欢的一次自我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如教学“科技改变生活”时,我让学生讨论“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是什么力量造成了这些变化?”讨论中有人提出科技的力量使通信工具变得越来越迅速便捷。接着大家谈到了不同时代的各种通讯工具,列举了种种现代通讯工具的优点,并对未来的通讯工具进行了预测。讨论十分热烈,但所有的讨论都局限在通讯工具这一内容上,思路未免太狭窄了,我及时进行拓展性点拨,启发学生可以用三代人对比的形式,如“家中三大件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迁”、“娱乐工具的变化”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造成了这些变化?
  在思想品德课讨论活动中教师的点拨艺术在于运用充满信任、期待、亲切的话语去感动、振动他们,创设主动参与热情高涨的氛围,当学生对问题茫无所知时,就适时启迪;当学生对问题争论不休时,就切中要害开拓;当学生思路受阻时,就引路搭桥;当学生有一丝“闪光点”时,就充分肯定。让点拨将学生从迷惑的、肤浅的此岸引向豁然开朗的彼岸,让点拨将教师的视野和学生的视野相互融通。点拨是一种方法,是针对讨论中生成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点拨更是一种理念,是因势利导,以学情为“势”,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理念。
其他文献
新课标赋予高三地理的复习以新的指导思想,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教师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地理意识;适时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    一、脑中有理    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学生以基本的几对地理意识为落脚点,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成因、规律。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如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毫无兴趣则课堂的效果在哪里?思想品德课是枯燥,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对学生来讲似乎所少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思品的学习并不能死拼——让学生没头没脑的死记硬背,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只能白白耗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资源,面对这种现状新教材已经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引,教材的内容开始由
摘要:电磁学中“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把握住这个难点分析“阻碍”的确切含义,从“阻碍”的几个行为表现去剖析,以使学生全面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突破难点,领会楞次定律的本质内容。  关键词:楞次定律 阻碍 通量的变化    电磁学中“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们都感到难教,而学生们也都感到难学。“楞次定律”告诉我们: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需要,在学生“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上满足发展需要。离开了学生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求末。那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根本在于激发学生德性内需。从现实状况来看,思想品德课教学始终处于低效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德性内需不足。学生的心理内需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以情激需,让思想品德课充满情
历史活动课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性、实践性、自我总结性,其主要功能是使学习气氛相对轻松,让学生有更多的操作体验机会,获得第一手直接经验,从而提高认识能力与认知水平。但高中历史活动课毕竟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一般活动课有所区别,除了要注意活动的兴趣性外,更要注重活动的探究性。    一、使活动具有探究价值    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内容选择是多样的,但不管怎样选择,都要注重其探究价值,即活动内容具有问题性,具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