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管理是一项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多方面因素共同参与的特殊“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班级管理是很难找到什么固定的模式和方法的。班主任要实现班级发展目标,就必须要讲究一定的“变通”艺术,要能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巧妙变换教育角度和方法,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在“变通”中迂回贯彻学校的管理制度
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进入“正常程序”,他们总会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一些制度对学生强行管制,通常还会给这些管制制度美其名曰“学校常规制度”。这些制度本意都是好的,也确实有助于我们教师管住学生、管好学生。但是这些制度在有的时候往往是不合情理的,很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反感和抵触。例如现在很多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中,都有这么一条规定:“不准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违者将给予纪律处分。”面对这一规定,不少学生和家长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现在学校老师都在持有和使用手机,学生为何不可持有和使用?并且手机能更方便学生与我们家长之间取得联系,学生持有和使用又有何不妥?班主任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一味地强制高压,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学校的这项制度本身不合情理,加之学生及家长也都是持反对态度,所以强行禁止根本行不通。但是,如果不对学生的手机进行限制与管理也是不行的,且不说学校规章制度所不允,就是学生无所顾忌使用手机也是有很多弊端的,严重干扰上课,影响学生日常的生活、休息等。为此,我决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一个变通的处理。为了有效管理学生手中的手机,我和学生、家长协商好,对班级学生的手机使用和管理做了约定:
1.家庭条件允许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手机,所配手机也可以由学生带入校园。
2.允许家长给孩子佩带手机,本意是为了方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所以家长和学生本人必须遵守学校制度,不能因手机影响学习,干扰学校正常的上课,破坏午睡和晚上就寝需要安静的环境维护纪律。手机只能在课间或课外活动时间段内使用,否则要视为违纪,违纪后的处罚结果就是学生手机由家长封存,不得再次带入校园。
3.为了最大限度、有效地避免学生在课堂、午睡晚寝休息时间打手机的情况出现,我在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放了几个盒子,上课(午睡晚寝)之前由班级小组长(宿舍舍长)负责督促本组(本宿舍)成员统一将手机关机后放入班级(宿舍)纸盒内,下课(午睡晚寝起床)后由学生自行取出。这样变通后的制度,就会得到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进而自觉地遵守。
实践也证明,我的这一“变通”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比单纯地一味强行禁止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级任课教师看到我都会这样说:“还是你有办法啊,在你们班上课真是省心啊,我们不必担心因为课堂上学生的手机响而耽误授课。”
二、在“变通”中及时落实教育效果
在现实教育中,面对调皮、犯错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的处理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然后再要求其当众认错,最后写出检讨书并保证永不再犯。学生犯错后必须写出检讨保证书,这一做法乍一试确实很有效的,违纪学生不仅承认了错误,而且也痛下决心今后改正错误。但是时间一久,你就会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同样的错误他依然会再犯。这时候很多教师都会不解,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屡教不改”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后,我认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不在学生,而是我们班主任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得不够。学生之所以会承认错误并写出保证书,是屈于老师的压力才被迫许诺的,在他们内心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危害。所以,对于检讨、保证书,学生本身就是抵触和逆反情绪的,更不用说去落实了,强迫许诺的教育自然没有任何效果。为此,我决定一改之前做法,变“检讨保证书”为“违纪心理报告”。
“违纪心理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事实陈述。字数不限,但必须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实地表述出来。
2.心理变化。字数也不限,但必须将自己违纪前、违纪时和违纪后的心理叙述清楚。
3.事后反思。你对此次违纪行为怎么看?这次事件都给你和班级带来了哪些影响?你认为此次违纪是不可避免的吗?此次事件中你的处理方式是最佳方案吗?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你又会怎么采取什么方式应对此次事件呢?
我们对犯错学生进行批评、惩戒,包括责令其写出检讨保证书,本意也无非是让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能够学会正确处理。我将“检讨保证书”变为“违纪心理报告”,其实就是给了学生一个静思己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改正的机会。“违纪心理报告”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生硬、强制性地提一些要求,这就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不会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所以学生在写“违纪心理报告”的时候,会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露,在回忆、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也必然会将自己再次真实地置身于之前的事件情境中,让自己对之前的行为有一个冷静的认识与思考,并在思考中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自我追问:之前的做法是否妥当?是对还是错?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解决方式?这样,学生所写的“违纪心理报告”也就不单单是一种对违纪事件的真实叙述了,而是学生对违纪行为的一种反思性审视,在审视中必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识错、认错、悔错、改错意识,进而汲取教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现同样的问题。同时,通过学生的“违纪心理报告”,我们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违纪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有效的帮助教育。如此坚持下去,必然会在无形当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有效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三、在“变通”中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很多任课教师和家长都存有这样一个认识的误区:班主任才是全面负责班级一切事务的责任人,任课教师只是负责自己学科的教学,家长则只是负责课余时间的家庭教育。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也常出现“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比如任课教师间争课时、争辅导、争作业时间,学生违纪出现问题后教师、家长相互推责等,最终给班级管理带来消极影响。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这种局面呢?这就要求班主任及时与任课教师、家长进行沟通,把班级教师、学生家长都紧紧地“粘”在自己的周围,要让大家积极为班级管理献言献策,发挥综合育人的理想功效。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总是主动地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到班级(学校)参观我任教的班级管理,在参观中我会及时地将班级阶段管理目标和班级管理措施向任课教师、家长作出说明,然后再以诚恳的口气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结合各自的教学和家庭教育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在商讨、变通中形成统一的班级教育目标。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动融入班级管理中。
另外,为了能切实调动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还会根据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些优势和特长,适当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参加班级活动。例如学校要举办歌咏比赛,这时候我就会诚心聘请班级音乐教师担任总策划,请他全面负责指导我们班学生排练,我则做好服务工作。再如我们班级学生的家长都是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并且班级也有很多家长都具有较高素质,可以为班级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此,我在征求家长意愿的基础之上,结合家长的资源情况,联合班级家长推出了“班本社会课”,课程内容涉及礼仪、安全、法制、民俗等多个领域。班级学生家长也因此全部兼任班级“客座教师”,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由家长轮流到校给学生讲授“班本社会课”,以协助我们构建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参与班级活动,任课教师、家长就会感到:自己也是班级里的一员,班级管理不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为班级的发展献言献策。这样,任课教师、家长的积极性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也就自然会时刻关注班级的发展。
“变通”就是这么奇妙,他能使一些强制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省和践行,从而使班级管理顺畅地朝着管理者的期望迈进,良好的班级风貌也会在悄然间得到实现。“变通”是班主任不可或缺的教育智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
一、在“变通”中迂回贯彻学校的管理制度
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进入“正常程序”,他们总会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一些制度对学生强行管制,通常还会给这些管制制度美其名曰“学校常规制度”。这些制度本意都是好的,也确实有助于我们教师管住学生、管好学生。但是这些制度在有的时候往往是不合情理的,很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反感和抵触。例如现在很多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中,都有这么一条规定:“不准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违者将给予纪律处分。”面对这一规定,不少学生和家长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现在学校老师都在持有和使用手机,学生为何不可持有和使用?并且手机能更方便学生与我们家长之间取得联系,学生持有和使用又有何不妥?班主任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一味地强制高压,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学校的这项制度本身不合情理,加之学生及家长也都是持反对态度,所以强行禁止根本行不通。但是,如果不对学生的手机进行限制与管理也是不行的,且不说学校规章制度所不允,就是学生无所顾忌使用手机也是有很多弊端的,严重干扰上课,影响学生日常的生活、休息等。为此,我决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一个变通的处理。为了有效管理学生手中的手机,我和学生、家长协商好,对班级学生的手机使用和管理做了约定:
1.家庭条件允许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手机,所配手机也可以由学生带入校园。
2.允许家长给孩子佩带手机,本意是为了方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所以家长和学生本人必须遵守学校制度,不能因手机影响学习,干扰学校正常的上课,破坏午睡和晚上就寝需要安静的环境维护纪律。手机只能在课间或课外活动时间段内使用,否则要视为违纪,违纪后的处罚结果就是学生手机由家长封存,不得再次带入校园。
3.为了最大限度、有效地避免学生在课堂、午睡晚寝休息时间打手机的情况出现,我在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放了几个盒子,上课(午睡晚寝)之前由班级小组长(宿舍舍长)负责督促本组(本宿舍)成员统一将手机关机后放入班级(宿舍)纸盒内,下课(午睡晚寝起床)后由学生自行取出。这样变通后的制度,就会得到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进而自觉地遵守。
实践也证明,我的这一“变通”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比单纯地一味强行禁止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级任课教师看到我都会这样说:“还是你有办法啊,在你们班上课真是省心啊,我们不必担心因为课堂上学生的手机响而耽误授课。”
二、在“变通”中及时落实教育效果
在现实教育中,面对调皮、犯错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的处理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然后再要求其当众认错,最后写出检讨书并保证永不再犯。学生犯错后必须写出检讨保证书,这一做法乍一试确实很有效的,违纪学生不仅承认了错误,而且也痛下决心今后改正错误。但是时间一久,你就会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同样的错误他依然会再犯。这时候很多教师都会不解,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屡教不改”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后,我认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不在学生,而是我们班主任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得不够。学生之所以会承认错误并写出保证书,是屈于老师的压力才被迫许诺的,在他们内心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危害。所以,对于检讨、保证书,学生本身就是抵触和逆反情绪的,更不用说去落实了,强迫许诺的教育自然没有任何效果。为此,我决定一改之前做法,变“检讨保证书”为“违纪心理报告”。
“违纪心理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事实陈述。字数不限,但必须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实地表述出来。
2.心理变化。字数也不限,但必须将自己违纪前、违纪时和违纪后的心理叙述清楚。
3.事后反思。你对此次违纪行为怎么看?这次事件都给你和班级带来了哪些影响?你认为此次违纪是不可避免的吗?此次事件中你的处理方式是最佳方案吗?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你又会怎么采取什么方式应对此次事件呢?
我们对犯错学生进行批评、惩戒,包括责令其写出检讨保证书,本意也无非是让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能够学会正确处理。我将“检讨保证书”变为“违纪心理报告”,其实就是给了学生一个静思己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改正的机会。“违纪心理报告”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生硬、强制性地提一些要求,这就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不会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所以学生在写“违纪心理报告”的时候,会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露,在回忆、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也必然会将自己再次真实地置身于之前的事件情境中,让自己对之前的行为有一个冷静的认识与思考,并在思考中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自我追问:之前的做法是否妥当?是对还是错?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解决方式?这样,学生所写的“违纪心理报告”也就不单单是一种对违纪事件的真实叙述了,而是学生对违纪行为的一种反思性审视,在审视中必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识错、认错、悔错、改错意识,进而汲取教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现同样的问题。同时,通过学生的“违纪心理报告”,我们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违纪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有效的帮助教育。如此坚持下去,必然会在无形当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有效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三、在“变通”中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很多任课教师和家长都存有这样一个认识的误区:班主任才是全面负责班级一切事务的责任人,任课教师只是负责自己学科的教学,家长则只是负责课余时间的家庭教育。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也常出现“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比如任课教师间争课时、争辅导、争作业时间,学生违纪出现问题后教师、家长相互推责等,最终给班级管理带来消极影响。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这种局面呢?这就要求班主任及时与任课教师、家长进行沟通,把班级教师、学生家长都紧紧地“粘”在自己的周围,要让大家积极为班级管理献言献策,发挥综合育人的理想功效。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总是主动地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到班级(学校)参观我任教的班级管理,在参观中我会及时地将班级阶段管理目标和班级管理措施向任课教师、家长作出说明,然后再以诚恳的口气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结合各自的教学和家庭教育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在商讨、变通中形成统一的班级教育目标。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动融入班级管理中。
另外,为了能切实调动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还会根据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些优势和特长,适当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参加班级活动。例如学校要举办歌咏比赛,这时候我就会诚心聘请班级音乐教师担任总策划,请他全面负责指导我们班学生排练,我则做好服务工作。再如我们班级学生的家长都是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并且班级也有很多家长都具有较高素质,可以为班级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此,我在征求家长意愿的基础之上,结合家长的资源情况,联合班级家长推出了“班本社会课”,课程内容涉及礼仪、安全、法制、民俗等多个领域。班级学生家长也因此全部兼任班级“客座教师”,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由家长轮流到校给学生讲授“班本社会课”,以协助我们构建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参与班级活动,任课教师、家长就会感到:自己也是班级里的一员,班级管理不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为班级的发展献言献策。这样,任课教师、家长的积极性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也就自然会时刻关注班级的发展。
“变通”就是这么奇妙,他能使一些强制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省和践行,从而使班级管理顺畅地朝着管理者的期望迈进,良好的班级风貌也会在悄然间得到实现。“变通”是班主任不可或缺的教育智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