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劳动课的再认识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很多人认为劳动课就应该找点活干干,就连劳动课的老师也觉得劳动课没啥教头,内容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还有人认为小学劳动的内容,不过是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等,学生不教自会,无需课中赘述。这种认识只注重了劳动课的实践性,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性,更忽视了通过劳动进行的思想教育的作用,下面就现行劳动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劳动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劳动课里的许多内容,学生耳闻目睹,有的司空见惯,但似懂非懂,似会非会。劳动课的内容虽然贴近生活,源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学生的吃穿用都离不了,可是具体操作都是大人们的事,学生只是听之、看之,很少有人动之。针对这些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多学生认为,这有什么可学的,我不学也会。所以对学习的内容不能引起注意,也就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劳动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在教学制作类内容时,先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就是我事先要做个“模型”,供学生参考。这个模型既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制作兴趣。
  在教学制作类内容时,例如:“做简单的书立”、“用旧挂历纸做门帘”、“做圆锥体与圆柱体学具”、“做毕业纪念册”、“扎拖把”等内容时,我先展示自制的“作品”,当学生看到我做的真实的“模型”时,就会怦然心动,有的摩拳擦掌,有的跃跃欲试。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时,我就会趁热打铁,讲解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听课会很认真,听懂后,学生就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习”。课堂开始由老师展示“作品”,课堂结束时就变成学生展示“作品”了。由于学生对制作有了兴趣,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课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又用新材料、新工艺制作出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作品”。
  二、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劳动课中有很多介绍家用电器和其它生活用具使用的内容,以家用电器为最多。课本中讲的内容与生活相比,只是凤毛麟角,片鳞半爪。我们在劳动课的教学中不光是教会课本所学电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来正确使用电器。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适应不断更新电器的使用。
  在教学中我采用练习法,来引导学生阅读。例如在教学“电饭煲的使用”,我展示了一组练习题:
  1、电饭煲分别由 、 、 、 、
  、 、 、 等部件构成。
  2、电饭煲两个独特的性能是
  、 。
  3、使用电饭煲煮米饭时,其先后顺序是 、 、 、 、 、 、 、
  、 。
  A、先用别的的容器把米淘洗干净:B、盖好锅盖,插上电源插头:C、左右旋转几下,使内锅同电热盘紧密接触:D、倒入内锅摊平,加入适量的水:E、把内锅底和电热盘表面的水擦干:F、按下煮饭按键:G、拔下电源插头:H、盛饭食用:I、保温指示灯亮,煮饭过程结束,利用电热盘余热焖10分钟左右
  4、电饭煲的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生看了练习题后,带着问题认真阅读,为了把练习做正确,有的同学读了好几遍,有的同学互相询问,还有的同学开展了讨论。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练习,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久而久之,有利于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今后自主使用新的电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开放拓展,发散视野
  开放性是现代课程基本特征之一,小学劳动在开放性中不断发展,不断扩充资源,丰富形式。小学劳动课的设置,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发散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也显示了课程目标、功能和要求的合理性,包含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层次性及适应性。并且劳动课有很强的时代性,内容不限于课本,应利用各种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科学,了解和接触更多、更新的材料、工艺、产品等。
  劳动课中有许多学做饭菜、种植、养殖的内容。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限课本。例如学做饭菜,初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父母是如何做饭菜的,或者有意识的询问、翻阅有关饮食文化的资料,上网查阅某种美味佳肴的烹饪方法。其实家庭平时的家常菜是很随便的,如果要做道有名有姓的菜,也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或查阅烹饪书籍和上网学习。当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时,就可以让学生走出去近距离的观察。例如学习《烤羊肉串》时,可以让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烤炙的全过程,也可以专门去观察。观察炭火情况,怎样翻动,什么时候放盐,什么时候放调料。有的内容还可以“请进来” (学会后在课堂中交流)。比如《做抓饭》,很多人做抓饭时,不是水少了,米太硬做成了夹生饭,就是水多了,米太软不好吃。我们请教有经验的“师傅”,讲解水量的掌握,火候的控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专题片段。诸如《食用菌栽培》、《科学养羊》、《种西瓜》这些课程,课堂里大都照本宣科,况且它们生产周期长,管理环节繁杂,学生学完后也只能是一知半解,云雾相间。这就可以走出去参观学习,或请进来讲解辅导,或搜集有关这方面电子资料,让学生随堂观看、欣赏。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和科技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恰当的方法,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放拓展,发散视野,发挥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个性,树立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市第一小学 新疆】
其他文献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阅读从课堂向家庭的延伸,以课内有限带动课外无限;在学法指导中注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的阅读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得学生的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让“自主阅读”逐渐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一、强化针对性,使教学中的阅读目的明确  小学阶段是学习方法和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语文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而阅读则
以静态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课文,实际上也隐性地体现了纵横变化的动态序列。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呢?几年来,我结合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实行声音、图象、色彩、道具、动感、资料等全方位立体的“设计”。以“个个是主人,人人能创造”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争做“小小设计师”,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小小设计师”的基本理念  “课前”、“课堂”、“课后”是学生表达和交流的空间。《语文课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正在指导着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新教材、新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最终实现数学素养的稳步提升。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沪深两市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有上市A股数据为样本,并将形成期与持有期分别设定为3个月、6个月、12个月、36个月、60个月,共构成25种投资
“小学生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自主学习就是为了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标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就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
物权法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交易安全,但物权法保护交易安全的同时应有利于意思自治原则的发挥。传统物权法过分追求交易安全,强调限制意思自治,违背物权法作为私法的根本属
小学生作文中的求"新"可从选材、立意、写法、语言四方面入手。小学生写作文时,要占有新鲜独特的材料离不开平时的观察积累,而立意是将好材料串起来必不可少的环节,再加上求新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机能和水平尚未完全成熟,个体认知水平较低,自我防范能力差,安全意识薄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如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学生食物中毒事件、黑校车事件、教学楼踩踏事件、校园火灾事件、校舍倒塌事件等给学生带来很大伤害。因此,牢固树立依法治教的理念,大力加强学校安全教育,规范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小学安全工作管理,确保青少年健康、安全成长,迫在眉睫。  一
“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那你的教育将是失败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静悄悄地得到发展,让教育教学无痕化,让求真精神在数学与科学之间显现。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这更需要我们教师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