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古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我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思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抓住儿童天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学习能力提高的前提
数学课需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中“动”起来,使其对数学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师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游戏等。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愉快,记得深刻。
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商场购物情景:让学生课前调查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上出示准备好的一些学生熟悉的玩具、食物、饮料、文具等。标好价后,一名学生饰演售货员,其他学生购物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的情景创设会使学生真正的融入所学知识当中来,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动起来。再如: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对策问题》教学时,设置游戏:出示两组扑克牌3、5、7和4、6、8,游戏规则:双方每次各出一张牌比大小,采用“3局2胜”制。运用策略,就是拿小牌每次也可以获胜。以儿童喜爱的“扑克牌”游戏唤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在玩中思考对策,解决问题。
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愉悦。小学生的荣誉感是非常强的,哪怕是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都能满足的愉悦。荣誉感和成功感的获得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惊喜的积极情他们的荣誉感。他们在学习中学有所得,不断地尝到学习的甜头,充分地享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
学习方法是有效进行学习活动的手段、工具。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他们现成的知识要好得多。
首先,教育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相应的预习方法。其次教导学生以最佳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听好每一节课。听课中,带着预习时的问题,并和老师或同学进行探究,从而重点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知识点。第三,要求学生做好复习,认真完成作业。锻炼学生课后尝试回忆课堂上的收获,以达到消化吸收、深化所学内容的目的。第四,作业中特别表扬有创新精神的做法,并在班级中进行探讨吸收。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道出了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一些数字、计算、应用题……而应该充分赋予其思维的活力,并以此为载体让孩子感受、体味数学思维的魅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学生必须仔细的分析题目,并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或思或写或画,变成自己可以理解的信息。例如小学四年级数学题:甲数与乙数的差是567,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甲数,求甲乙各数是多少。学生初做正确率较低,认为题难。于是我先让学生读题,学生读完第一句,我立即示停 ,问:“这句可以怎么简单地写下来?”学生说可以写为“甲-乙=567”。接着读第二句的前半句:“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我示停,“有时候题目是要逐词逐字分析的。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你想到了什么?”“乙数扩大了10倍!”“好,非常棒!后半句可以表示为:乙数×10=甲数。请同学们观察:甲-乙=567,乙数×10=甲数,你想到了什么?”……题目分析清楚了,问题很轻松地解决了。在我的倡导和影响下, “分清题意,讲求方法,循序检查”成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时默念的口号,遇到难题,学生不慌——有方法;再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喜——冷静处理,也会用一定的方法去解决。
另外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思维也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比较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的同时轻松的学习了新知识,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比如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应用与分数的比较。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规律。比如在概念教学时,可以采取用具体的例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数学课程能力提高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和上面数学分析思维相同,不管什么数学题,学生拿到手后,认真地、有方法地分析清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学生有了一定解题经验。对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久不懈的努力。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从而形成各种数学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3、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重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中,这就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形成了一对矛盾。因此我们在教他们学数学的时候,要根据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化抽象为形象,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抓住儿童天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学习能力提高的前提
数学课需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中“动”起来,使其对数学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师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游戏等。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愉快,记得深刻。
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商场购物情景:让学生课前调查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上出示准备好的一些学生熟悉的玩具、食物、饮料、文具等。标好价后,一名学生饰演售货员,其他学生购物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的情景创设会使学生真正的融入所学知识当中来,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动起来。再如: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对策问题》教学时,设置游戏:出示两组扑克牌3、5、7和4、6、8,游戏规则:双方每次各出一张牌比大小,采用“3局2胜”制。运用策略,就是拿小牌每次也可以获胜。以儿童喜爱的“扑克牌”游戏唤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在玩中思考对策,解决问题。
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愉悦。小学生的荣誉感是非常强的,哪怕是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都能满足的愉悦。荣誉感和成功感的获得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惊喜的积极情他们的荣誉感。他们在学习中学有所得,不断地尝到学习的甜头,充分地享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
学习方法是有效进行学习活动的手段、工具。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他们现成的知识要好得多。
首先,教育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相应的预习方法。其次教导学生以最佳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听好每一节课。听课中,带着预习时的问题,并和老师或同学进行探究,从而重点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知识点。第三,要求学生做好复习,认真完成作业。锻炼学生课后尝试回忆课堂上的收获,以达到消化吸收、深化所学内容的目的。第四,作业中特别表扬有创新精神的做法,并在班级中进行探讨吸收。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道出了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一些数字、计算、应用题……而应该充分赋予其思维的活力,并以此为载体让孩子感受、体味数学思维的魅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学生必须仔细的分析题目,并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或思或写或画,变成自己可以理解的信息。例如小学四年级数学题:甲数与乙数的差是567,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甲数,求甲乙各数是多少。学生初做正确率较低,认为题难。于是我先让学生读题,学生读完第一句,我立即示停 ,问:“这句可以怎么简单地写下来?”学生说可以写为“甲-乙=567”。接着读第二句的前半句:“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我示停,“有时候题目是要逐词逐字分析的。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你想到了什么?”“乙数扩大了10倍!”“好,非常棒!后半句可以表示为:乙数×10=甲数。请同学们观察:甲-乙=567,乙数×10=甲数,你想到了什么?”……题目分析清楚了,问题很轻松地解决了。在我的倡导和影响下, “分清题意,讲求方法,循序检查”成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时默念的口号,遇到难题,学生不慌——有方法;再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喜——冷静处理,也会用一定的方法去解决。
另外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思维也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比较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的同时轻松的学习了新知识,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比如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应用与分数的比较。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规律。比如在概念教学时,可以采取用具体的例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数学课程能力提高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和上面数学分析思维相同,不管什么数学题,学生拿到手后,认真地、有方法地分析清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学生有了一定解题经验。对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久不懈的努力。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从而形成各种数学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3、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重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中,这就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形成了一对矛盾。因此我们在教他们学数学的时候,要根据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化抽象为形象,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