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地理学科作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课教学中应当责无旁贷地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德育观点教育,使知识与能力互补,德育和智育相长,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依托学科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在地理学科的德育观点教育中居于首要位置。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通过国情国策信息的分析传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教学中,涉及国情、国策教育的内容很多,如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强调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突出强调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激励学生为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强国而刻苦学习。另一方面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突出重点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当前,电视节目娱乐化,自媒体泛滥成灾,电脑手机游戏等都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应该成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一是通过工农业生产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天宫1号、长征5号的成功发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进展等,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二是通过工程建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长城、北京故宫、京杭大运河、新疆坎儿井等古代工程,以及当前已建或在建的长江三峡、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三北防护林、高速铁路等工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中华儿女顽强拼搏、辛勤劳动、科技创新的结果,引导学生感知“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三是通过政策法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具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
  三、关注民生进行建设和谐社会教育
  地理教学致力于认识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规律性,研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地理教学要突出地显现这一内容。在讲授《中国的土地资源》时,通过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让学生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滥砍滥挖、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乱排乱放等活动以及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着眼未来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中国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安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环境、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上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既要让学生看清祖国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清人均资源贫乏的一面。尤其是我列举了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污染和浪费现象,“矿产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从我国国情着手,着重探讨交通建设、能源建设、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所有这些,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的自觉意识。
  五、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电视资源、电脑资源、手机APP资源等蕴含着各种德育素材,都是地理教学课外空间拓展的良好阵地。这些资源既生动形象,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紧紧抓住社会热点。例如,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军事农业节目,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成就的最佳阵地。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节目不但了解了军事工业的相关知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播放的《世界地理》节目,对学生学习地理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既开阔了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再就是,智能手機上《学习强国》APP的开发利用,也为学生学习地理,增强爱国情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
  总之,德育教育渗透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和目标,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要我们能做到持之以恒,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就能为德育教育发展探索出一条更新更宽阔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零一八年九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必将牢记使命,竭力践行。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德育的战略主题包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厘清德育课程一体化等基本概念,分析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而探究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具体途径,结合自身德育工作体会和学校实
期刊
创新意识是当今社会不可回或缺的重要理念,社会想要进步,国家想要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在一个规范的社会中,美术常常显露出先锋性和前卫性,不断开启人的新体验和经验,为社会增添无穷的活力。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新的课程改革当中,创新教育得到了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当代教育者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初中生普遍缺乏创造性,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让
期刊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到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一年到晚极少回家,美丽的城市建设洒满了他们的辛勤汗水,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逐年攀升,他们的生存状况也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大关注和解决,给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成长环境  (一)家庭生活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他们只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
期刊
摘要:当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心理卫生专家认为 :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自我感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够发挥更大的心理能量;二是指个人没有心理疾病。然而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名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中小学生自认为潮气蓬勃,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
期刊
随着科技和创新在全球竞争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我们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创新的根本则取决于创新人才。社会发展要求未来社会建设者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学校教育应该要为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创新教育的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农民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显然,农村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增多,那么这些孩子都将面临着失去父母庇护。对他们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失衡,这些孩子在乡村学校每一个班里都占有多数。  由于孩子长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父母温暖怀抱,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许多孩子出现了內向、孤僻、自卑、不和同
期刊
对于魏书生老师,我并不陌生。魏老师的许多文章经常在各类教育杂志上出现,身为班主任的我也经常学习魏老师的一些理论,践行魏老师的种种思想。  初见《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时,我便被一个“漫”字深深吸引。“漫”字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遐想,因此,它更加加深了我赏析它的兴趣。此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正如标题所说——一场抨击心灵的对话。下面我想针对魏老师的一些言论谈上我浅浅的观点。  上学时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不能改
期刊
自工作以来,还一直担任负责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生活两点一线,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与学生度过。多年来,我所带的班级都是比较不省心的,辛苦是在所难免。风雨过后见彩虹,收获了很多的感悟和体会,如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到达教育的公平,因材施教,落实立德树人。  “学困生”一个不陌生的词语,让人“恨之入骨”。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们可能并不聪明,成绩也不好,很多时候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是暂时“学困
期刊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交心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先生的这句话说明了一切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限热爱的炽热心灵中交心,需要发自内心,需要讲究艺术,才会换来心与心的共鸣。几年的实践让我享受到了用我心换你心的成功与喜悦。  一、师生相互尊重以心换心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老师尊重学生,
期刊
一、学生“病情”分析  小学阶段:黎威(化名)身材瘦小、个性软弱、胆小内向,经常被同学欺负。班主任及家长未能正确处理黎威被欺负的事情,反而对黎威采取了责骂、处罚和暴力的教育手段。  初中阶段:黎威经常旷课、抽烟、酗酒、打架已成为家常便饭了,更为严重的是,他还跟社会上的人混在了一起,打群架、聚众闹事、偷窃,甚至在一次斗殴中差点杀了人!班主任及家长对此束手无策。  现阶段: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会计专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