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帮助教师克服、解决在新课程教学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浙江省新课程实验工作地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制订了《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由于专家们是在缺少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少了很多感性的经验,《意见》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三方面的问题:“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划分不当,“说明”栏目设置不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意见》里无法落实,让《意见》在广大的一线教师里眼里成为了一种摆设,无法起到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意见;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说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在研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下简称《意见》)。旨在帮助教师克服、解决在新课程教学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本《意见》按模块开设顺序编排,每个模块分专题或单元,按照“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教学要求”是最重要的部分,按课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和“说明”列出。笔者作为长期奋战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按《意见》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或困惑,现一一列出,旨在请教各位专家,以求明鉴。
意见一:“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如何划分?
《意见》对“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所作的规定和解释是:“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是指有条件的学校或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逐步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非全体学生都应达到。
由此可以看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区别主要在于是对学生要求范围不同,“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发展要求”是指有条件的学校或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逐步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非全体学生都应达到。从表象上看,这两个概念是明确清晰的,但认真执行起来,发现里面有问题:
“基本”的含义是基础性的、根本的、主要的,“发展”的含义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因此,“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的区别标准应是知识的层次水平,而不应是学生的范围。而且不管同一学校、还是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都应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意见》里面对“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所作的规定和解释只是专家们一种一厢情愿的主观规定。
从逻辑联系来看,知识是基础,应是陈述性知识,这才符合基本要求。而过程和方法(程序性知识)是基础知识的一种提升,是利用地理原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和合理的教与学的方法得出地理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思维主线,这才是属于发展的范畴。同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隐性或显性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情感主线,这也是属于一个社会人成长过程中发展的范畴。
《意见》由于没有抓住区别的标准,没有按照三维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区分,所以出现了这样的不合理现象:一是发展要求被列为“基本要求”。二是发展要求中,应是用相关发展的动词,却出现了体现基本要求的动词。三是在很多的单元里,出现了发展要求短缺的现象。
如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中,《意见》是这样表述的
基本要求 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能描述地理在
宇宙中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4.比较、分析和归纳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发展要求
说明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意见》是这样表述的
基本要求 1.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收集和分析有关太阳活动的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特点、
3.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等的影响。
发展要求 能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说明
第一节中,将“比较、分析和归纳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数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列为基本要求,而第二节中,“能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列为发展要求。前者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应列为发展要求,后者属于低阶思维能力,是描述,当然是陈述性知识,应列为基本要求。再者第二节中,“收集和分析有关太阳活动的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特点”是一种基本要求,它和“能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一样也是一种基本要求。这里“了解”和“描述”的知识都是一种陈述性的知识,没有任何区别,不能体现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质的不同。可一个是基本要求,一个是发展要求,显然这样处理有失妥当。如果要体现发展的要求,笔者以为应将“描述”二词改为“分析”,这样有能力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的学生能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意见二:“说明”是为了说明“什么”?
《意见》中添加了“说明”部分。专家认为“说明”部分主要指不宜拓展的内容,超标准的内容、建议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等,为学生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这种说明我想是专家们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设计的,可谓用心良苦。可仔细研究,“说明”却陷入不伦不类的境地之中。先来看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本
要求 1.通过对教科书中相关统计图表的阅读、分析,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
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发展
要求 能运用具体材料,分析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某一活动的影響
说明 地质年代的相关数据不作识记要求。 “地质年代的相关数据不作识记要求”。这种说明,是不是旨在告诉教师和学生这个是考试不考的内容?如果是这样,这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的。其实在基本要求1.里已有明显暗示了“地质年代的相关数据不作识记要求”,1.里面明确要求学生从三个时间尺度“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就是更仔细的地质历史时期当然就不作要求了。要不要将一些陈述性的知识作为基本要求,惟一的标准,笔者以为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里面,对第二节的课标内容是这样描述的: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根据有关资料来说明的,很清楚,“地质年代的相关数据”是有关资料,肯定不作识记要求。因此笔者以为这种“说明”可以删除,因为这“说明”可以融入基本要求当中。如果基本要求里面都没有要求的,当然就没必要识记了。
那么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有哪些呢?这也要从课标出发。对于本节课而言,笔者以为,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哪些要素的变化来度量?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这些当然应作为基本要求。因此笔者建议这节的教学要求可以这样设计:
基本要求 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概念。
2. 知道全球气候变化要素。
3. 描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
发展要求 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能运用具体材料,分析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某一活动的影响
再如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意见》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学说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内容不作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编者将其编入“阅读”,我想编者意欲是给学生的一种拓展。而《意见》却将它删了,这明显和课程标准是不相符的。这节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既然如此,“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学说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内容”也可以看作是二个实例。而且这二个案例编者也别有用意,强调了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和主次因素在特定时空中可以相互转化性。因此这种删除表面上看好象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殊不知,这对于学生建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会出现偏差,也不利于学生从發展的观点看主次因素的变化。
教材上的知识如何进行删减?笔者以为编者依据课示将这部分内容编入教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作为一线的地理专家,一般不可盲目地进行删减。如果真的要做删减,我想那也一定要有理有据。说起有理,美国两位知名的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威金斯(Wiggins)和麦克泰(Mctighe) 在他们合著的《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一书中,提出持久性理解的学习内容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持久的价值——代表一种重大的观念,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
学科的中心——居于本课程的中心。
需要发现——深入探讨抽象、易于误解的观念。
有吸引力——对学习者具有潜在的价值。
凡符合以上特征越多的知识,其价值就越高,就越该保留,不应该删减,反之,就该考虑删减。
说起有据,就是这些知识,对于本节课能否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它有延伸拓展的作用,
如果它有补充说明的作用,那它的存在还是有价值的,我们没有理由将它删去。
意见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落实?
《意见》中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要按本“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准确掌握每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个专题的三维目标,以确保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强调,说明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可以说她们是新课程灵魂。
在《意见》中,对于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描述。如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意见》是这样阐述的:本章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由于学生在空间概念的建立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图解,模拟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再如第二章的教学方法,《意见》是这样阐述的:本章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能力要求高,学生在理性思维与空间想象方面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中可采用讲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探究法和模拟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这两种建议,表面上看有挺大的差异。但仔细琢磨,“图解,模拟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是从采用的教具上看的方法,而讲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探究法是从教学过程中看师生如何互动的方法。其实在“模拟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的基础上,再用观察法、讨论法等效果会更好。也就是说,《意见》中阐述的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完全正确的空话。这些方法老师们都不会陌生,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感到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些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有创意的设计,他们需要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而不是方向性、指示性的建议。也许有些老师会说,有创意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自己去创造。此话自然不假,但我以为对于新课程而言,需要专家们作出一种示范,能给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少走弯路,指明一条具体的阳光大道。据我的观察,老师一般不太关注“教学建议”,其原因不是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建议难以落实到教学操作的层面。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并不需要人人都明白的大道理,要的是能起示范作用的生动案例。《意见》的编写专家们在教学建议中不能只限于提一些老师都明白的方向性、指示性建议,而应该多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以便老师学习借鉴。
而过程呢?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就是新在增加和突出过程与方法,它是新课程最精彩的一幕。可这一点教师最为陌生、最难把握,也最需要指导。不知何故,《意见》的编写专家把最不该遗漏的给遗漏了。没有过程的设计,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那么,怎么样的建议对教师最有帮助,会受教师的欢迎呢?笔者以为最基本的思路是: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可以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选择一种导入(它是开篇),寻找一些经典的案例(它是载体),设计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它是中心),确定一种方法(如交往式的对话)(它是过程),最终达到某种效果(能力效果:如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情感效果:如国际理解教育)(它是目标)。如在分析以晨昏线的年变化与日变化规律时(高三年级),可以创设如下过程: 选择一种导入(温故知新,暗示方法):
1.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晨昏线的哪两大特点?
2.根据这两个特点,我们如何在光照图上画出晨昏线呢?
设计思路:要在光照图上画出晨昏线,关键在于要从晨昏线的特点出发。这种回顾,既是一种“回顾”,更是一种“引领”,旨在“告诉”学生观察光照图的要领,为如何观察作了一种思维的准备。这种“回顾”、“引领”、“告诉”,是一种观察方法的暗示,用已习得的知识内容去寻找方法,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发展轨迹进行的教学设计。
创设一个情景:地球绕日公转图(如图1)。
确定一种方法:观察(比较)—描述—分析
设计几个有效问题(针对晨昏线的年变化):
问题1:读地球绕日公转图(图1),在E1、E2、E3、E4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将如何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设计预想:问题1是在教师创设一个情景下学生通过观察,再自行得出的結论。在课堂现场学生可能会得出了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至南回归线,再由南回归线向北移至北回归线。也能分析这是黄赤交角造成的。可学生在图上,最大的可能是并不能观察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第二个特点:向东移动。此时教师也不急于将这个答案告诉学生,告诉就失去了发现的价值。这也说明了学生观察还不够仔细,或者说学生在观察时,还没有意识到复习回顾时教师的“告诉”,也即还没有学会如何观察的方法。
问题2:在地球绕日公转图上,画出E1、E2、E3、E4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出夜半球(图2)。
再创一个模拟实验(针对学生回答结果):
一个同学当作太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当地球,其他同学在不同角度看晨昏线。
设计目的: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空间图形,学生才能“仔细”地观察。还可能由于学生在不同角度观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
达成最终效果(让学生得出或感受到):
1.晨昏线的年变化表现为晨昏圈与地方时6时与18时的经线圈成23.5°角向南向北运动,自西向东运动。
2.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利于认识世界。
上述教学建议,与《意见》比,更为实在具体,可操作性很强,教学思想理念渗透在做法中,更能起到对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更易学易懂,更具学习和借鉴意义。
新课程是一种新生事物,对于每个教师都是第一次,《意见》也是地理专家们在缺少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少了很多感性的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我们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对《意见》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修改,才能使《意见》不断走向完善。这样我们才能将新课程进行到底!也许这也是新课程真正的意义所在。
以上观点如有错误,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意见;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说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在研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下简称《意见》)。旨在帮助教师克服、解决在新课程教学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本《意见》按模块开设顺序编排,每个模块分专题或单元,按照“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教学要求”是最重要的部分,按课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和“说明”列出。笔者作为长期奋战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按《意见》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或困惑,现一一列出,旨在请教各位专家,以求明鉴。
意见一:“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如何划分?
《意见》对“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所作的规定和解释是:“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是指有条件的学校或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逐步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非全体学生都应达到。
由此可以看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区别主要在于是对学生要求范围不同,“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发展要求”是指有条件的学校或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逐步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非全体学生都应达到。从表象上看,这两个概念是明确清晰的,但认真执行起来,发现里面有问题:
“基本”的含义是基础性的、根本的、主要的,“发展”的含义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因此,“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的区别标准应是知识的层次水平,而不应是学生的范围。而且不管同一学校、还是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都应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意见》里面对“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所作的规定和解释只是专家们一种一厢情愿的主观规定。
从逻辑联系来看,知识是基础,应是陈述性知识,这才符合基本要求。而过程和方法(程序性知识)是基础知识的一种提升,是利用地理原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和合理的教与学的方法得出地理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思维主线,这才是属于发展的范畴。同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隐性或显性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情感主线,这也是属于一个社会人成长过程中发展的范畴。
《意见》由于没有抓住区别的标准,没有按照三维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区分,所以出现了这样的不合理现象:一是发展要求被列为“基本要求”。二是发展要求中,应是用相关发展的动词,却出现了体现基本要求的动词。三是在很多的单元里,出现了发展要求短缺的现象。
如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中,《意见》是这样表述的
基本要求 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能描述地理在
宇宙中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4.比较、分析和归纳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发展要求
说明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意见》是这样表述的
基本要求 1.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收集和分析有关太阳活动的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特点、
3.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等的影响。
发展要求 能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说明
第一节中,将“比较、分析和归纳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数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列为基本要求,而第二节中,“能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列为发展要求。前者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应列为发展要求,后者属于低阶思维能力,是描述,当然是陈述性知识,应列为基本要求。再者第二节中,“收集和分析有关太阳活动的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特点”是一种基本要求,它和“能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一样也是一种基本要求。这里“了解”和“描述”的知识都是一种陈述性的知识,没有任何区别,不能体现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质的不同。可一个是基本要求,一个是发展要求,显然这样处理有失妥当。如果要体现发展的要求,笔者以为应将“描述”二词改为“分析”,这样有能力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的学生能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意见二:“说明”是为了说明“什么”?
《意见》中添加了“说明”部分。专家认为“说明”部分主要指不宜拓展的内容,超标准的内容、建议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等,为学生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这种说明我想是专家们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设计的,可谓用心良苦。可仔细研究,“说明”却陷入不伦不类的境地之中。先来看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本
要求 1.通过对教科书中相关统计图表的阅读、分析,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
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发展
要求 能运用具体材料,分析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某一活动的影響
说明 地质年代的相关数据不作识记要求。 “地质年代的相关数据不作识记要求”。这种说明,是不是旨在告诉教师和学生这个是考试不考的内容?如果是这样,这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的。其实在基本要求1.里已有明显暗示了“地质年代的相关数据不作识记要求”,1.里面明确要求学生从三个时间尺度“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就是更仔细的地质历史时期当然就不作要求了。要不要将一些陈述性的知识作为基本要求,惟一的标准,笔者以为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里面,对第二节的课标内容是这样描述的: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根据有关资料来说明的,很清楚,“地质年代的相关数据”是有关资料,肯定不作识记要求。因此笔者以为这种“说明”可以删除,因为这“说明”可以融入基本要求当中。如果基本要求里面都没有要求的,当然就没必要识记了。
那么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有哪些呢?这也要从课标出发。对于本节课而言,笔者以为,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哪些要素的变化来度量?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这些当然应作为基本要求。因此笔者建议这节的教学要求可以这样设计:
基本要求 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概念。
2. 知道全球气候变化要素。
3. 描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
发展要求 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能运用具体材料,分析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某一活动的影响
再如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意见》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学说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内容不作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编者将其编入“阅读”,我想编者意欲是给学生的一种拓展。而《意见》却将它删了,这明显和课程标准是不相符的。这节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既然如此,“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学说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内容”也可以看作是二个实例。而且这二个案例编者也别有用意,强调了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和主次因素在特定时空中可以相互转化性。因此这种删除表面上看好象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殊不知,这对于学生建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会出现偏差,也不利于学生从發展的观点看主次因素的变化。
教材上的知识如何进行删减?笔者以为编者依据课示将这部分内容编入教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作为一线的地理专家,一般不可盲目地进行删减。如果真的要做删减,我想那也一定要有理有据。说起有理,美国两位知名的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威金斯(Wiggins)和麦克泰(Mctighe) 在他们合著的《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一书中,提出持久性理解的学习内容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持久的价值——代表一种重大的观念,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
学科的中心——居于本课程的中心。
需要发现——深入探讨抽象、易于误解的观念。
有吸引力——对学习者具有潜在的价值。
凡符合以上特征越多的知识,其价值就越高,就越该保留,不应该删减,反之,就该考虑删减。
说起有据,就是这些知识,对于本节课能否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它有延伸拓展的作用,
如果它有补充说明的作用,那它的存在还是有价值的,我们没有理由将它删去。
意见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落实?
《意见》中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要按本“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准确掌握每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个专题的三维目标,以确保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强调,说明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可以说她们是新课程灵魂。
在《意见》中,对于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描述。如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意见》是这样阐述的:本章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由于学生在空间概念的建立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图解,模拟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再如第二章的教学方法,《意见》是这样阐述的:本章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能力要求高,学生在理性思维与空间想象方面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中可采用讲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探究法和模拟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这两种建议,表面上看有挺大的差异。但仔细琢磨,“图解,模拟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是从采用的教具上看的方法,而讲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探究法是从教学过程中看师生如何互动的方法。其实在“模拟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的基础上,再用观察法、讨论法等效果会更好。也就是说,《意见》中阐述的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完全正确的空话。这些方法老师们都不会陌生,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感到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些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有创意的设计,他们需要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而不是方向性、指示性的建议。也许有些老师会说,有创意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自己去创造。此话自然不假,但我以为对于新课程而言,需要专家们作出一种示范,能给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少走弯路,指明一条具体的阳光大道。据我的观察,老师一般不太关注“教学建议”,其原因不是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建议难以落实到教学操作的层面。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并不需要人人都明白的大道理,要的是能起示范作用的生动案例。《意见》的编写专家们在教学建议中不能只限于提一些老师都明白的方向性、指示性建议,而应该多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以便老师学习借鉴。
而过程呢?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就是新在增加和突出过程与方法,它是新课程最精彩的一幕。可这一点教师最为陌生、最难把握,也最需要指导。不知何故,《意见》的编写专家把最不该遗漏的给遗漏了。没有过程的设计,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那么,怎么样的建议对教师最有帮助,会受教师的欢迎呢?笔者以为最基本的思路是: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可以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选择一种导入(它是开篇),寻找一些经典的案例(它是载体),设计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它是中心),确定一种方法(如交往式的对话)(它是过程),最终达到某种效果(能力效果:如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情感效果:如国际理解教育)(它是目标)。如在分析以晨昏线的年变化与日变化规律时(高三年级),可以创设如下过程: 选择一种导入(温故知新,暗示方法):
1.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晨昏线的哪两大特点?
2.根据这两个特点,我们如何在光照图上画出晨昏线呢?
设计思路:要在光照图上画出晨昏线,关键在于要从晨昏线的特点出发。这种回顾,既是一种“回顾”,更是一种“引领”,旨在“告诉”学生观察光照图的要领,为如何观察作了一种思维的准备。这种“回顾”、“引领”、“告诉”,是一种观察方法的暗示,用已习得的知识内容去寻找方法,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发展轨迹进行的教学设计。
创设一个情景:地球绕日公转图(如图1)。
确定一种方法:观察(比较)—描述—分析
设计几个有效问题(针对晨昏线的年变化):
问题1:读地球绕日公转图(图1),在E1、E2、E3、E4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将如何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设计预想:问题1是在教师创设一个情景下学生通过观察,再自行得出的結论。在课堂现场学生可能会得出了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至南回归线,再由南回归线向北移至北回归线。也能分析这是黄赤交角造成的。可学生在图上,最大的可能是并不能观察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第二个特点:向东移动。此时教师也不急于将这个答案告诉学生,告诉就失去了发现的价值。这也说明了学生观察还不够仔细,或者说学生在观察时,还没有意识到复习回顾时教师的“告诉”,也即还没有学会如何观察的方法。
问题2:在地球绕日公转图上,画出E1、E2、E3、E4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出夜半球(图2)。
再创一个模拟实验(针对学生回答结果):
一个同学当作太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当地球,其他同学在不同角度看晨昏线。
设计目的: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空间图形,学生才能“仔细”地观察。还可能由于学生在不同角度观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
达成最终效果(让学生得出或感受到):
1.晨昏线的年变化表现为晨昏圈与地方时6时与18时的经线圈成23.5°角向南向北运动,自西向东运动。
2.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利于认识世界。
上述教学建议,与《意见》比,更为实在具体,可操作性很强,教学思想理念渗透在做法中,更能起到对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更易学易懂,更具学习和借鉴意义。
新课程是一种新生事物,对于每个教师都是第一次,《意见》也是地理专家们在缺少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少了很多感性的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我们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对《意见》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修改,才能使《意见》不断走向完善。这样我们才能将新课程进行到底!也许这也是新课程真正的意义所在。
以上观点如有错误,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