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科学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预言,将来的人,即便是肉身的存在,也都会像智能机器人一样,成为一个一个的数据包,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数据。这是对信息科学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种预言。
  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就已经呈現了这种数据包的特征,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已经多数是信息间的沟通与交流,人与人之间来往的感情色彩越来越少,越来越淡。一方面维系年轻人情感的恋爱经初年龄越来越推迟(很多年轻人没谈过恋爱),另一方面年轻人初次性接触、性生活的年龄又越来越提前(只满足身体需求),而这一现象则可作为此一看法的重要例证。而且,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电子商务等造就了一大批“宅男”“宅女”,只要有可能,他们会更习惯于宅在家里或某个固定的空间内,不想或回避与“外界”交流,因为虚拟世界、网络空间已成为他们主要的“外在世界”。
  与此同时,在一般情况下,碎片式、瞥掠式阅读就成了当代年轻人较为普遍的阅读方式,对长篇大作,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当代流行作品,他们更愿意看一场改编的电影。
  那么,作为情感的产物,又是人情感表达与交流方式的文学,将来还会不会存续?谁来维持它的存续?对这个问题,有一种可能的答案是:文学,将来只会保留其娱乐功能,而其他功能将丧失殆尽。
  科学改变世界,既可改变历史,也可改变现实与未来。当然,这样的预言和看法,只是就当代和未来的肉身之人而言,并未将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放大到智能机器人主宰世界的未来——当我们赋予智能机器人以人所具有的包括“自由意志”在内的一切元素之后,智能机器人就成了超越“肉身之人”能量的真正超人。而果真有一天,这个世界成为了超人的世界,我们的血肉之躯是否还会存续,我们钟爱的文学是否还能存续,只好交给超人予以“思考”了!
其他文献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而周遭的环境又是由众多人组成的大社会,我们不可能只着眼于自身需要。在马斯洛对于需求的划分中,生理安全需求之上便是社会需求,最后延伸到自我超越。所以说,为己和为人是不可分割的,我们都渴望被人需要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自我心理上的认知。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小我”,我们才会在“大我”中得到提升和完善,成就丰满的人生。  
期刊
品味好话  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应酬性的活动越来越少,耳边听到的好话却越来越多。  这一切都源自近期写了几篇拙文,相继发表在《读者》《海外文摘》《散文选刊》《西北军事文学》和《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刊物上,有几首散文诗甚至挂在西部门户网站《陕西文化产业网》的首页上。于是乎,沉默许久的座机电话铃声频频响起,手机短信提示音叮当不断,微信上更是点赞连连。赞扬的、鼓励的、恭维的、感叹的话不绝于耳,总
期刊
“诗圣”爱雅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汪涵护方言:“我要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方言保护中去,这是属于我40岁之后的诗篇。”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推广普通话,力度非常大。中国方言岌岌可危,保护方言,刻不容缓,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辈也当尽心力,守护吴方言,传承吴方言这一"吴侬软语"。  “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
期刊
乌篷船里载着笛声,调子悠悠飘向两岸人家,青石板上又是哪处的旅人来往穿梭?捕捞的渔船早已出发,各式商品也流通到了全国各地,忙碌的人们在幸福的生活。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便是我美丽的家乡——浙江。这里既有高楼大厦,也有青山绿水,物产富饶,人才辈出,在党的带领下,务实发展,走在新时代的前沿。  其实刚刚步入新世纪时期的浙江,经济发展虽然在我国前列,但是省域范围内的发展极不平衡,当时丽水市、衢州市,舟山市发
期刊
一  史蒂芬森是一个有巨大决心的探险者,但却不是一个会鼓舞人心的领导者。他直率地承认,他不善于判断人的个性;他不能让他所雇的人相信其工作的价值;他忽略了他计划中的一些重要细节。然而,他是一个有预见的人。尽管他身患重病,被可怕的孤独感包围(在邮袋里,他一年只收到一封私人信件),身体不断承受艰难困苦,还遭受一些同伴的无礼和蔑视,但他在1913年至1918年期间,成功完成了他为自己设定的探险任务。(在那
期刊
一个偏僻山村的小女孩小翠从来没想到自己能走出大山,当她长大后去省城打拼时也没想到能在城里立足,当她做保洁的小时工时没有想到一个家政公司的总经理,也没有想到能带领1万余人走出大厦山,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省人大代表。国有大梦,人有小梦,大梦牵小梦,小梦和大梦,将个人梦和民族梦结合起来,每个人都会演绎出壮丽的人生。小翠的成功对于我们00后如何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是很有启发作用。  人生有梦,动力
期刊
四月回乡访亲,下车时夜色已近,恰逢绵雨,扯了毯子卧于乌蓬中,静待越江临岸,不觉间倦意渐浓,双目闭合。不知夜时消散几许,待清醒,只见船头坐一瘦削老人,鬓发斑白。欲问何人之际,听得老者吟诵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真。”  老者话音未落,我慌忙起身:“拜见阳明先生。”  老者爽朗的笑声响起:“未曾想百年之后还有人记得我这糟老头子。”  “先生留下的典作佳句,后辈传诵不绝,其中思想仍
期刊
“一条江水去悠悠,一朵莲花水面游。门口大田四四方,半边罗豆半边秧。”爷爷坐在大门口望着远处那一块块的田,一座座的山哼着这首歌。  40多年前,爷爷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本来他是可以风光无限,外面好多企业都说让他过去。爷爷出去了几年后,就又回来了,那时家里人觉得他傻,好好的工作不干,非要回来当农民。但是他的妻子——我的奶奶支持他。  爷爷包了一座山,买了几亩地,就一个人干了下去。那段时间里爷爷很忙,奶
期刊
心源亭记  [明]李 贤  邓之儒学在古城,巽隅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噫!旨哉!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
期刊
颜太初杂文序  [宋]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