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源亭记


  [明]李 贤
  邓之儒学在古城,巽隅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噫!旨哉!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於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于莫知其乡之时,操存而不失于寂然不动之中,涵养而不忽,然后此心之太极,无不具也。//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保此心之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存此心之良于夜气平旦清明之际,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居是,学者覩心源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於是乎记。
  (选自《古穰集》)

心性论的诗意诉说


  靳 超
  作为明初著名的大学士,李贤对理学的醉心尤为凸显。李贤的一生并没有代表性的理学论著,但其对于心性论的述说渗透在其作品的方方面面。在《心源亭记》中,李贤以灵动的方式论述了“静心”明理的重要功夫,尤为曼妙。
  宋明理学之所以被称作“新儒学”,其原因在于先秦儒学的道德文章中蕴含的是一种人生哲学,而宋明理学则将这种规限于日用实践的人生哲学上升到了心性论的高度。自宋代开始,理学的水源便形成两股支流,一为以朱熹、程颐兄弟为中心的“程朱理学”,二为陆九渊肇始,再到王阳明发迹的“陆王心学”。两条支流的差异亦是历代学者所争论的焦点,以“格物致知”为例:程朱理学认为世间之理包孕在万事万物中,欲穷理须于外物中“格”出个别性的道理,进而累积于心而成世间至理;陆王心学则不同,其认为“心即理”,世间至理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心如同一块明镜,只需将镜中斑驳的污垢擦除,恢复心之“明镜”状态,那么万事万物之理便可囊括于心。
  李贤师从明初河东理学的创始人薛瑄,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云:“河东之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意即河东学派为程朱理学的后脉,因此李贤在阐释心性论上便继承了程朱一派。与先辈不同的是,李贤善于以灵动诗意地曼妙方式来阐释形而上的心性论哲学。他在本篇《心源亭记》中以水来比喻心之本然。正如湛然清透的水一样,心的本来面目亦虚灵不昧,因而也像水四处流荡便会混浊泥沙一样,心如若骚动满欲便会变得昏暗不明。于是,想要去除心中沾着的私欲,也必须从水由浊到清的过程获得启示。混有泥沙的水一经平静便能沉淀变清,因此必须获得心灵的平静才能够看清其本然面目。然而,在“静”的状态中获取心的本真还不够,仍然需要“敬”的工夫。所谓“敬”便是程颐所说的保持一种自觉自律的状态,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引诱,达到内心的寂然与虚静。
  李贤善于以形象之物来阐论心性,不仅将心体本然比作湛然之水,更是以月之明,波之清来与心相喻。他亦曾说过:“夫月者,天下之至明也,波者,天下之至清也。人心清明,何异于月与波哉?但为私意所昏,物欲所浊,而后者始有不明……”无论是水的湛然,月的明亮,还是波的清莹,都与心之虚灵不昧一脉相通。这种以具象之物景的灵动来阐释形而上的至高之理显得尤为曼妙生趣。
  回首先秦诸子典籍,其文学与哲学是兼合而一的,只是到了汉魏六朝文学才开始有了独立的自觉性。当审视哲学思想的生成时可以发觉,其哲理性的思绪生发本身便是以诗意地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思想载体便是诗文。李贤的曼妙说理式的文学创作可以视为诗意哲学的回归,其诗意明理的文学价值也理应受到关注。
其他文献
你我的情感,你我的心声,皆倾注于话语、房屋与字里行间。  ——题记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能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情地表达出来。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荀子说得好:“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我在语言中嗅到花香,品味蜜甜;我在语言中感受生命出生的喜悦,也在语言中体会生命消逝的哀伤。语言是生命
期刊
21世纪的头二十年即将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为00后青年,我们应该满怀家国情怀,不断树立沉甸甸的使命感,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青年是社会改革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无论是五四时期振臂高呼的新青年,还是在战火中浴血奋战的
期刊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而周遭的环境又是由众多人组成的大社会,我们不可能只着眼于自身需要。在马斯洛对于需求的划分中,生理安全需求之上便是社会需求,最后延伸到自我超越。所以说,为己和为人是不可分割的,我们都渴望被人需要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自我心理上的认知。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小我”,我们才会在“大我”中得到提升和完善,成就丰满的人生。  
期刊
品味好话  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应酬性的活动越来越少,耳边听到的好话却越来越多。  这一切都源自近期写了几篇拙文,相继发表在《读者》《海外文摘》《散文选刊》《西北军事文学》和《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刊物上,有几首散文诗甚至挂在西部门户网站《陕西文化产业网》的首页上。于是乎,沉默许久的座机电话铃声频频响起,手机短信提示音叮当不断,微信上更是点赞连连。赞扬的、鼓励的、恭维的、感叹的话不绝于耳,总
期刊
“诗圣”爱雅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汪涵护方言:“我要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方言保护中去,这是属于我40岁之后的诗篇。”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推广普通话,力度非常大。中国方言岌岌可危,保护方言,刻不容缓,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辈也当尽心力,守护吴方言,传承吴方言这一"吴侬软语"。  “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
期刊
乌篷船里载着笛声,调子悠悠飘向两岸人家,青石板上又是哪处的旅人来往穿梭?捕捞的渔船早已出发,各式商品也流通到了全国各地,忙碌的人们在幸福的生活。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便是我美丽的家乡——浙江。这里既有高楼大厦,也有青山绿水,物产富饶,人才辈出,在党的带领下,务实发展,走在新时代的前沿。  其实刚刚步入新世纪时期的浙江,经济发展虽然在我国前列,但是省域范围内的发展极不平衡,当时丽水市、衢州市,舟山市发
期刊
一  史蒂芬森是一个有巨大决心的探险者,但却不是一个会鼓舞人心的领导者。他直率地承认,他不善于判断人的个性;他不能让他所雇的人相信其工作的价值;他忽略了他计划中的一些重要细节。然而,他是一个有预见的人。尽管他身患重病,被可怕的孤独感包围(在邮袋里,他一年只收到一封私人信件),身体不断承受艰难困苦,还遭受一些同伴的无礼和蔑视,但他在1913年至1918年期间,成功完成了他为自己设定的探险任务。(在那
期刊
一个偏僻山村的小女孩小翠从来没想到自己能走出大山,当她长大后去省城打拼时也没想到能在城里立足,当她做保洁的小时工时没有想到一个家政公司的总经理,也没有想到能带领1万余人走出大厦山,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省人大代表。国有大梦,人有小梦,大梦牵小梦,小梦和大梦,将个人梦和民族梦结合起来,每个人都会演绎出壮丽的人生。小翠的成功对于我们00后如何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是很有启发作用。  人生有梦,动力
期刊
四月回乡访亲,下车时夜色已近,恰逢绵雨,扯了毯子卧于乌蓬中,静待越江临岸,不觉间倦意渐浓,双目闭合。不知夜时消散几许,待清醒,只见船头坐一瘦削老人,鬓发斑白。欲问何人之际,听得老者吟诵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真。”  老者话音未落,我慌忙起身:“拜见阳明先生。”  老者爽朗的笑声响起:“未曾想百年之后还有人记得我这糟老头子。”  “先生留下的典作佳句,后辈传诵不绝,其中思想仍
期刊
“一条江水去悠悠,一朵莲花水面游。门口大田四四方,半边罗豆半边秧。”爷爷坐在大门口望着远处那一块块的田,一座座的山哼着这首歌。  40多年前,爷爷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本来他是可以风光无限,外面好多企业都说让他过去。爷爷出去了几年后,就又回来了,那时家里人觉得他傻,好好的工作不干,非要回来当农民。但是他的妻子——我的奶奶支持他。  爷爷包了一座山,买了几亩地,就一个人干了下去。那段时间里爷爷很忙,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