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美籍华人女科学家吴健雄博士说过:“从事科学工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很大的毅力,就像着了迷似的钻进去;第二要十分机警,仔细地观察、分析,否则稍一马虎,机会就放过了;第三要坚持不懈,一而再、再而三地实验,不达结果不罢休。”?吴健雄博士这样反复强调科学研究中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我认为是为了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培养,更要培养出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
  具有创造性的
  研究方法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很强研究能力、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良好的科学情感教育不仅对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科学方法、能力和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一、情感教育对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是《科学》学科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情感态度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有了正确的情感态度、热爱科学的精神,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物质可以变精神,反之精神可以变物质。人的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形成科学精神,能促进学生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牛顿发现的地球引力,是物质的苹果落地现象在牛顿执著的科学精神的导引下产生的。如果牛顿和其他人一样没有执著的科学态度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作用,许多科学家就会被许许多多的困难所吓倒。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能的教育的时候,特别要注重正确情感态度的教育。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一样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困难和阻力,正确的、积极的情感会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冲破阻力,不顾一切去完成科学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虽然没有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大,但一样也会有困难。例如: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个平时特胆小的女同学,在我上完小动物单元后的一节课前,捧着个玻璃瓶来到我前面给我看她的“杰作”,一条大蚯蚓,高兴地喊到“老师、老师,我敢捉它,你相信吗?”说完,用手一把抓起蚯蚓,举到我眼前……原来它为了研究刚毛蚓(上节课布置课外观察更多的小动物),克服了原本她很怕蚯蚓的胆小性格,而敢于去捉,去研究。多么好的“小科学家”呀!
  二、情感教育对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
  科学的方法有着非常严谨的要求和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性。科学家的精神是不僅要想象丰富,更要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方法。在上实验课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前预测,更要告诉他们光凭猜是不行的,一定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然后设计比较方法、过程,并进行实验。当实验结果出来时,不管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学生有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对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的印象,那就是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科学猜想。一个具有良好科学情感态度的人,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好的,新的科学方法,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
  另外,我们要有“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巧干,不蛮干,能不苦干成功就不苦干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的支配和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情感态度,向他们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又通过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反映出来,学生在形成科学行为习惯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干扰,通过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的教育和培养,能促进他们科学行为习惯的形成。一次,我在给学生做的纸车评定记录时,一个学生看到我给他的纸车评良好时竟然放声大哭,我马上给他解释为什么评他的纸车为良好级,但他却哽咽着对我讲了一件让我也差点流泪的事,原来他做的纸车的确很好,但在家里快做好的时候,他妈妈看到了,竟然说不准他再做这些“小玩意”,并威胁说要扔掉它,于是这位学生就将纸车偷偷塞到书包里带到学校来,没想到被压坏了,直到我上科学课也没能有时间修好,于是就出现了我给他评定良好级时的情景。思想观念的碰撞,不良环境的影响都没能阻止我们的学生的科学研究、创造的激情,我仿佛又看到了一百多年前贝尔迎着人们的排斥心理和旧习惯的干扰进行长途电话通讯实验……
  所以,在平时的科学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没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良好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这对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四、情感教育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学校、教师、家长不能越俎代庖,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科学》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科学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教育,这必将引领我们的孩子沿着科学的阶梯,步入科学的殿堂。
其他文献
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校体育专家和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级越高,这种表现越明显。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运动参与”的热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呢?笔者想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谈点个人浅见。  一、体育与体育课在参与过程的主要区别  体育与体育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密切的联系:都以体育项目为载体,有一定的身心效应,在学练方法上存在某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大量文件,以此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阅读能力则是其中之一.阅读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要提升初中学生在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逐渐受到了政府与学者们的重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随着社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学应善于创设积极心理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审美心理机制,提高教学品位。总而言之,必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陶冶其情操,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只有这样重视心理发展的、富有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学 课堂心理气氛  正文:  课
自课程改革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进以来,农村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总体来讲农村的语文课堂仍然是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为主导,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问得多、讲得多、板书多”、“读书少、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少”的现象,学生的朗读指导被淡化,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总体不高。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呢?结合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体会,在此谈几点浅见。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备课
摘 要:在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的推进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和方法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课堂教学不单是要求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而要努力培养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本文主要通过多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 实效性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