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魅力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odesh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完一篇课文,我常常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源于文本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整合文本信息,锻炼语言表达,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我提出的话题是——
  作者和扫路人有一个30年之约。假设30年后,作者重游天游峰,还能见到老人吗?
  经过投票表决,80%的同学投了赞成票,20%投了反对票。双方实力悬殊,反方略显底气不足。
  接下来理由陈述。
  正方观点:
  学生甲: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扫路人身体瘦而有精神,不会得高血压,不会中风,长寿的机会比较大。
  学生乙:生命在于运动。老人每天山上山下清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等于天天锻炼身体。老人必定长寿。
  学生丙:老人个性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他把苦差当成乐事,把扫路当作休闲。有这样好的心态,老人没有理由不长寿。
  学生丁:老人常年居住在青山绿水之中,享受着无污染的绿色生活。喝的是天然的雪花泉水,吃的是自家种的粮食果蔬,呼吸的是山上清爽的空气,更有花香鸟语做伴,想不长寿也不可能。
  反方观点:
  学生甲:扫路人今年70岁,再过30年就100岁了。能活到100岁的人太少了,所以,两人30年后相见的可能性不大。
  学生乙:作者和扫路人的“30年之约”,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客气话”,这种客气话在生活中很常见的,谁也不会当真的。
  正方的理由很充分,把教材中的信息挖掘得十分到位,这正是我所想要的;反方话虽不多,但句句在理。平心而论,正方的观点偏重于感悟,反方则偏重于理性,如何决料?我再次让学生投票表决。
  结果,原先20%投反对票的同学“呼啦啦”全部改投了赞成票,感性最终战胜了理性!
  我说:“就像看电影、电视剧人们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一样,每一位同学都衷心地祝愿老人能活到100岁,我们都希望作者和扫路人的30年之约能成为现实。”
  接下来,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30年后,作者和老人再次相会,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我说:“这个问题不要大家用嘴说,而是动笔写下来。提醒大家两点:1.注意运用课文里的信息揭示出老人长寿的秘诀,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2.想象要合理。30年前后的两次相见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70岁和100岁毕竟有很大的不同,要写出变化来。”
  听着同学们笔尖发出的“沙沙”声,我知道他们的思路已经打开。我迫切地想知道他们想象的翅膀飞到了哪里?
  我的目光不由得被前排几个同学的习作吸引住了——
  甲:老人真的老了,眼眶深深地陷了下去,端茶杯的手不停地颤抖着。我赶紧接过茶杯,一股浓郁的茶香钻进我的鼻孔:“这是什么茶?这么香!”我赞叹道。
  “这是云南的普洱茶,说是越陈越好,也是一个游客带给我的,已经放了好几年了,就等你来。”
  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对接起来了,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的知识运用起来了,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得体。
  乙:我连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说:“30年过去了,您老人家怎么一点没变,风采依旧啊!”
  “您是……”老人一脸疑惑地望着我。
  “您不记得了吗?30年前我和您约好了来看你的。”
  “哦,那是我父亲,在后山侍弄蔬菜呢。”
  多么有意思的一场误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了接班人,接班人却是老人的儿子,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合情合理。
  丙:还没走进小屋,先听见里面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老哥,你老糊涂了吧?今天是单号,轮到我扫了!”
  “你才老糊涂呢!明明是双号,你歇着,我去我去!”
  “不行,不行,这回我决不让你!”
  又是一场有意思的争吵!比课文平空多出一位老人,而且两个老人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学生的想象力真让人惊喜!
  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这样的惊喜等着我,我继续向后排踱去……
  我想,这就是“感性”的魅力吧!
  (作者单位:泰州民兴实验中学小学部)
其他文献
一、 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夹竹桃》这篇课文。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为什么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画出写夹竹桃“有韧性”的词和句。  3. 第二句话能看出夹竹桃有韧性,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夹竹桃却始终如一地争奇斗艳。“无日不迎风吐艳”没有直接来写夹竹桃的韧性,但更可见夹竹桃天天如此,日日这样。  读这一句话的时候,
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培养。    一、 精心营造氛围,为魅力阅读创造磁场    首先,教师可以把学生带进阅览室、图书馆,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书海之浩瀚,体验读书人的痴迷,使他们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其次,学校要倾力打造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如学校橱窗、墙壁、走廊等处,可张贴名人名言、名人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对批改中发现的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作文评价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的评价。它贯穿在课前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课中对作文的讲评和课后采取的延时性训练这样的全过程中。    一、 批改方式多样化    学生修改作文是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一篇好的作文是反复修改、多次加
[编者按]自本刊推出《郑和远航》和《爱如茉莉》两课的不同教学设计对照品读后,同课异构已成为许多老师关注的焦点。本期我们再推出三篇《夹竹桃》一课对课文重点部分的教学突破的指导设计和品评,希望能给您一定的启示。    一、 由此及彼,温故知新    1.听写词语:应有尽有、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2.你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是呀,那些花开得热热闹闹、万紫千红,可在季先生心中,这两盆花是
汤加是一个欠发达的国家,在那里发展生态旅游遇到诸多可预见的以及不可预见的困难。本研究旨在提供一个能为这些地区提供指导的框架,以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形式。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每一首诗都蕴含了诗人不同的情感。然而,作为高年段的小学生,他们到底能领悟多少?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呢?我在一次研究课的两次试教中受到了一点启发。    第一次教学——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充分感受到了六月西湖急雨景象的奇特。那么,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问题一出,孩子们紧锁眉头,自读着诗句,陷入了思考。我赶
充满诗意的培育出充满诗情的学生,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多了一些枯燥、刻板,少了一些沟通、交流,流失了课堂教学应有的诗意?  反思:缺乏热度的课堂  教育应该有足够的活力和魅力,完成对个体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教育应该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与帮助,以使作为个体的人获得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应该给学生敞亮开放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曼妙的青春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劳,多一些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纯美记忆。但我们看到
学位
孙双金老师来我们南通讲学指导了!这次,我有一个绝好的向名师学习的机会——执教公开课。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教科室领导带我到孙双金老师下榻之处,就这样,面对面地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坐在一起,聆听着、感悟着、感动着……  “亲近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公开课我选择了一篇《月光启蒙》,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它,总觉得文中的歌谣、童谣没啥深度。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孙老师,孙老师显得有些严肃:“你必须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