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完一篇课文,我常常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源于文本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整合文本信息,锻炼语言表达,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我提出的话题是——
作者和扫路人有一个30年之约。假设30年后,作者重游天游峰,还能见到老人吗?
经过投票表决,80%的同学投了赞成票,20%投了反对票。双方实力悬殊,反方略显底气不足。
接下来理由陈述。
正方观点:
学生甲: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扫路人身体瘦而有精神,不会得高血压,不会中风,长寿的机会比较大。
学生乙:生命在于运动。老人每天山上山下清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等于天天锻炼身体。老人必定长寿。
学生丙:老人个性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他把苦差当成乐事,把扫路当作休闲。有这样好的心态,老人没有理由不长寿。
学生丁:老人常年居住在青山绿水之中,享受着无污染的绿色生活。喝的是天然的雪花泉水,吃的是自家种的粮食果蔬,呼吸的是山上清爽的空气,更有花香鸟语做伴,想不长寿也不可能。
反方观点:
学生甲:扫路人今年70岁,再过30年就100岁了。能活到100岁的人太少了,所以,两人30年后相见的可能性不大。
学生乙:作者和扫路人的“30年之约”,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客气话”,这种客气话在生活中很常见的,谁也不会当真的。
正方的理由很充分,把教材中的信息挖掘得十分到位,这正是我所想要的;反方话虽不多,但句句在理。平心而论,正方的观点偏重于感悟,反方则偏重于理性,如何决料?我再次让学生投票表决。
结果,原先20%投反对票的同学“呼啦啦”全部改投了赞成票,感性最终战胜了理性!
我说:“就像看电影、电视剧人们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一样,每一位同学都衷心地祝愿老人能活到100岁,我们都希望作者和扫路人的30年之约能成为现实。”
接下来,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30年后,作者和老人再次相会,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我说:“这个问题不要大家用嘴说,而是动笔写下来。提醒大家两点:1.注意运用课文里的信息揭示出老人长寿的秘诀,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2.想象要合理。30年前后的两次相见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70岁和100岁毕竟有很大的不同,要写出变化来。”
听着同学们笔尖发出的“沙沙”声,我知道他们的思路已经打开。我迫切地想知道他们想象的翅膀飞到了哪里?
我的目光不由得被前排几个同学的习作吸引住了——
甲:老人真的老了,眼眶深深地陷了下去,端茶杯的手不停地颤抖着。我赶紧接过茶杯,一股浓郁的茶香钻进我的鼻孔:“这是什么茶?这么香!”我赞叹道。
“这是云南的普洱茶,说是越陈越好,也是一个游客带给我的,已经放了好几年了,就等你来。”
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对接起来了,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的知识运用起来了,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得体。
乙:我连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说:“30年过去了,您老人家怎么一点没变,风采依旧啊!”
“您是……”老人一脸疑惑地望着我。
“您不记得了吗?30年前我和您约好了来看你的。”
“哦,那是我父亲,在后山侍弄蔬菜呢。”
多么有意思的一场误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了接班人,接班人却是老人的儿子,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合情合理。
丙:还没走进小屋,先听见里面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老哥,你老糊涂了吧?今天是单号,轮到我扫了!”
“你才老糊涂呢!明明是双号,你歇着,我去我去!”
“不行,不行,这回我决不让你!”
又是一场有意思的争吵!比课文平空多出一位老人,而且两个老人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学生的想象力真让人惊喜!
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这样的惊喜等着我,我继续向后排踱去……
我想,这就是“感性”的魅力吧!
(作者单位:泰州民兴实验中学小学部)
作者和扫路人有一个30年之约。假设30年后,作者重游天游峰,还能见到老人吗?
经过投票表决,80%的同学投了赞成票,20%投了反对票。双方实力悬殊,反方略显底气不足。
接下来理由陈述。
正方观点:
学生甲: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扫路人身体瘦而有精神,不会得高血压,不会中风,长寿的机会比较大。
学生乙:生命在于运动。老人每天山上山下清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等于天天锻炼身体。老人必定长寿。
学生丙:老人个性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他把苦差当成乐事,把扫路当作休闲。有这样好的心态,老人没有理由不长寿。
学生丁:老人常年居住在青山绿水之中,享受着无污染的绿色生活。喝的是天然的雪花泉水,吃的是自家种的粮食果蔬,呼吸的是山上清爽的空气,更有花香鸟语做伴,想不长寿也不可能。
反方观点:
学生甲:扫路人今年70岁,再过30年就100岁了。能活到100岁的人太少了,所以,两人30年后相见的可能性不大。
学生乙:作者和扫路人的“30年之约”,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客气话”,这种客气话在生活中很常见的,谁也不会当真的。
正方的理由很充分,把教材中的信息挖掘得十分到位,这正是我所想要的;反方话虽不多,但句句在理。平心而论,正方的观点偏重于感悟,反方则偏重于理性,如何决料?我再次让学生投票表决。
结果,原先20%投反对票的同学“呼啦啦”全部改投了赞成票,感性最终战胜了理性!
我说:“就像看电影、电视剧人们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一样,每一位同学都衷心地祝愿老人能活到100岁,我们都希望作者和扫路人的30年之约能成为现实。”
接下来,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30年后,作者和老人再次相会,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我说:“这个问题不要大家用嘴说,而是动笔写下来。提醒大家两点:1.注意运用课文里的信息揭示出老人长寿的秘诀,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2.想象要合理。30年前后的两次相见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70岁和100岁毕竟有很大的不同,要写出变化来。”
听着同学们笔尖发出的“沙沙”声,我知道他们的思路已经打开。我迫切地想知道他们想象的翅膀飞到了哪里?
我的目光不由得被前排几个同学的习作吸引住了——
甲:老人真的老了,眼眶深深地陷了下去,端茶杯的手不停地颤抖着。我赶紧接过茶杯,一股浓郁的茶香钻进我的鼻孔:“这是什么茶?这么香!”我赞叹道。
“这是云南的普洱茶,说是越陈越好,也是一个游客带给我的,已经放了好几年了,就等你来。”
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对接起来了,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的知识运用起来了,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得体。
乙:我连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说:“30年过去了,您老人家怎么一点没变,风采依旧啊!”
“您是……”老人一脸疑惑地望着我。
“您不记得了吗?30年前我和您约好了来看你的。”
“哦,那是我父亲,在后山侍弄蔬菜呢。”
多么有意思的一场误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了接班人,接班人却是老人的儿子,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合情合理。
丙:还没走进小屋,先听见里面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老哥,你老糊涂了吧?今天是单号,轮到我扫了!”
“你才老糊涂呢!明明是双号,你歇着,我去我去!”
“不行,不行,这回我决不让你!”
又是一场有意思的争吵!比课文平空多出一位老人,而且两个老人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学生的想象力真让人惊喜!
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这样的惊喜等着我,我继续向后排踱去……
我想,这就是“感性”的魅力吧!
(作者单位:泰州民兴实验中学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