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积极倡导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以及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有效数学情境;策略
1有效性数学情境的特征
1.1 有效情境具有目的性。创设情境应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一般来说目的性有三点:一是唤醒情感;二是引出问题;三是诱发思考。“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求规律——解释应用”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普遍模式。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的实例,都运用了情境的创设,将情境创设的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大。在学校的展示课、评优课中,教师们费煞苦心、绞尽脑汁地运用情境创设,以烘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博得听课者的好评。但是目前很多的情境创设起到了“去数学化”的负面作用,甚至情境创设目的不明,没有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当看学生是不是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是不是被调动。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数学的味道,要为教学的内容服务,要同问题紧密结合。一旦偏离了这个目标,情境的创设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1.2有效情境具有可及性。情境创设应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创设问题的深度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稍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并应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只有让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后才能“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信息,解决新的问题疑惑。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原有知识结构来积极探究,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而使得学生成功地从现有知识水平迁移到未来的发展水平,并能让他们享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1.3有效情境具有互动性。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单单是课程的导入时为课程开始所做的准备,它更应该是为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气氛的基础;它既可以消除学生紧张心理,纠正学生违纪行为,让学生感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积极探索知识的冲动和渴望,也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教与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交融的境界。
2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策略
2.1 创设游戏情境,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我们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这种情境创设策略保证了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教师创设适当的游戏情境,符合有效情境的趣味性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案例1:教授等可能事件时,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和小王,从中抽取一张是黑桃的可能性大小是多少?2)换一副只有 13 张黑桃的扑克牌,从中抽取一张是黑桃的可能性大小是多少?教师如果先介绍等可能事件中的有关概念,再求可能性的大小,显得呆板无趣,不易打动学生。我先从学生熟悉的一副扑克牌游戏引入,能引起学生亲近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其实与高深莫测的数学离得很近,甚至可能是早夕相处。因此消除了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大家争先恐后,热烈发言,气氛活跃,而且回答的正确率颇高。并且总结出如何求等可能事件中可能性大小的规律。3)任意仍两个骰子,落地后均以偶数点朝上的可能性大小为多少?此时,学生们先有些茫然,接着有人喊出“1/2!” “1/4!”、“1/6!”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
2.2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案例2: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长告诉他:“没有,古代书本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地判定这金字塔有多高。”泰勒斯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勒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得塔高 131 米。讲故事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以后,学生们既新奇又疑惑,这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吗?”学生们面面相觑,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问题。面对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探求知识的热情被完全点燃,因此接下来的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教学效果特佳。
2.3创设现实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案例3:那天刚学完盈利率和亏损率,我让同学来帮助小明家算一笔帐。小明爸爸从水果批发市场购进猕猴桃 100 个,共花了 240 元。在零售时,其中 75个以每个 5 元卖出,余下的 25 个有点瑕疵的猕猴桃以每个 1.8 元卖出,请同学们算一算小明爸爸在这笔买卖中的盈亏率。此题一出,参与的热情很高,都争先恐后要求上来演算,一改往日对应用题的惧怕心理。这是由于我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情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2.4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所谓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指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解题策略,可称之为开放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组织概念,采用观察、实验、类比、归纳、分析、推理等方法进行探索。
案例4:将一个 50 米长 30 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此题一出,激起学生的积极参与,许多学生很快有了答案,纷纷要求发言。由于这道题答案很多,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解出答案,所以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并且让他们互相检验各自答案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使他们充分体验开放题的乐趣。
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能够有效唤醒初中学生数学情感,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例说“情境”中问题设置的改进[J]
[2]温建红.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J]
关键词:有效数学情境;策略
1有效性数学情境的特征
1.1 有效情境具有目的性。创设情境应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一般来说目的性有三点:一是唤醒情感;二是引出问题;三是诱发思考。“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求规律——解释应用”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普遍模式。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的实例,都运用了情境的创设,将情境创设的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大。在学校的展示课、评优课中,教师们费煞苦心、绞尽脑汁地运用情境创设,以烘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博得听课者的好评。但是目前很多的情境创设起到了“去数学化”的负面作用,甚至情境创设目的不明,没有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当看学生是不是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是不是被调动。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数学的味道,要为教学的内容服务,要同问题紧密结合。一旦偏离了这个目标,情境的创设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1.2有效情境具有可及性。情境创设应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创设问题的深度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稍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并应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只有让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后才能“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信息,解决新的问题疑惑。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原有知识结构来积极探究,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而使得学生成功地从现有知识水平迁移到未来的发展水平,并能让他们享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1.3有效情境具有互动性。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单单是课程的导入时为课程开始所做的准备,它更应该是为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气氛的基础;它既可以消除学生紧张心理,纠正学生违纪行为,让学生感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积极探索知识的冲动和渴望,也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教与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交融的境界。
2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策略
2.1 创设游戏情境,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我们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这种情境创设策略保证了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教师创设适当的游戏情境,符合有效情境的趣味性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案例1:教授等可能事件时,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和小王,从中抽取一张是黑桃的可能性大小是多少?2)换一副只有 13 张黑桃的扑克牌,从中抽取一张是黑桃的可能性大小是多少?教师如果先介绍等可能事件中的有关概念,再求可能性的大小,显得呆板无趣,不易打动学生。我先从学生熟悉的一副扑克牌游戏引入,能引起学生亲近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其实与高深莫测的数学离得很近,甚至可能是早夕相处。因此消除了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大家争先恐后,热烈发言,气氛活跃,而且回答的正确率颇高。并且总结出如何求等可能事件中可能性大小的规律。3)任意仍两个骰子,落地后均以偶数点朝上的可能性大小为多少?此时,学生们先有些茫然,接着有人喊出“1/2!” “1/4!”、“1/6!”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
2.2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案例2: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长告诉他:“没有,古代书本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地判定这金字塔有多高。”泰勒斯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勒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得塔高 131 米。讲故事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以后,学生们既新奇又疑惑,这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吗?”学生们面面相觑,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问题。面对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探求知识的热情被完全点燃,因此接下来的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教学效果特佳。
2.3创设现实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案例3:那天刚学完盈利率和亏损率,我让同学来帮助小明家算一笔帐。小明爸爸从水果批发市场购进猕猴桃 100 个,共花了 240 元。在零售时,其中 75个以每个 5 元卖出,余下的 25 个有点瑕疵的猕猴桃以每个 1.8 元卖出,请同学们算一算小明爸爸在这笔买卖中的盈亏率。此题一出,参与的热情很高,都争先恐后要求上来演算,一改往日对应用题的惧怕心理。这是由于我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情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2.4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所谓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指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解题策略,可称之为开放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组织概念,采用观察、实验、类比、归纳、分析、推理等方法进行探索。
案例4:将一个 50 米长 30 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此题一出,激起学生的积极参与,许多学生很快有了答案,纷纷要求发言。由于这道题答案很多,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解出答案,所以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并且让他们互相检验各自答案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使他们充分体验开放题的乐趣。
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能够有效唤醒初中学生数学情感,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例说“情境”中问题设置的改进[J]
[2]温建红.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