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没能用武力解放台湾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_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后,毛泽东即开始谋划解决台湾问题。他在准备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也在准备着和平谈判。在朝鲜战争之后,由于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被向后推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向转移到了和平谈判上来,并为此付出了长久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遗憾的是,直到毛泽东和蒋介石离世,国共两党也未能重开和谈和再次合作……
  建国前后,毛泽东筹划以武力解放台湾
  1949年2月1日至3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秘密来访的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毛泽东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谈到台湾问题,他预见到了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3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即将成立的华东局管辖范围。毛泽东特别提出还要加上台湾。应党中央的要求,华东局提出了解放台湾后的台湾省政权的组成人员:舒同为中共台湾省委书记,刘格平为省委副书记。当时,台湾解放后的省委、省政府各部厅、地委、县委的领导班子都已经组建,并集中进行了有关台湾知识、政策的培训。后来进攻台湾没有实现,这些人员转去开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
  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7月初,毛泽东与朱德讨论了进攻台湾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苏联援助我们几十架飞机,掌握了制空权,解放军就可以发起进攻台湾的战役。
  1949年10月金门之战的失败,并没有动摇党中央和毛泽东解放台湾的决心。党中央研究后决定:1950年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肃清境内一切国民党残余力量。随着1950年5月海南岛的解放,人们普遍认为解放台湾已为期不远了。
  1950年5月17日,第三野战军前委发出了《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点意见》,并成立了以粟裕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以3个兵团、12个军,共50万人的兵力,投入对台作战准备。在1950年6月上旬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重申“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在会上也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各项攻台作战的准备情况。毛泽东当即决定,解放台湾的战役由粟裕具体负责实施。美国的远东情报处发出哀叹:“台湾将于7月15日以前遭受中共全面攻击,由于政府军队涣散,民心浮动,中共将于发动攻击后数周之内顺利夺占台湾。”
  但到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到7月中旬,朝鲜战局严重恶化,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遭受严重伤亡,形势急转直下。9月29日,毛泽东在给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信中指出:“以后请注意,只说是打台湾和西藏,不说任何时间。”10月2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并很快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严峻的形势,迫使毛泽东不得不把解放台湾的时间向后推延。然而此后解放台湾问题久拖不决,却是毛泽东始料未及的。原中联部副部长王力曾回忆说:“毛泽东同我讲过,这是我党七大后所犯的第一个大的历史错误。当时,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美国人也从台湾撤走了第七舰队,本来是解放台湾的最好时机,但是我们丧失了时机。我们只看到胡宗南在西南还有大军,于是二野分兵去了西南,三野又要守備大城市和扫清残敌,所以没有把二野三野集中起来解放台湾,而是以劣势兵力在金门打了败仗。这样蒋介石在台湾的棋下活了。在大陆,蒋介石输了,我们赢了;在台湾,我们输了,蒋介石赢了。这是一个大的历史错误,是不能挽回的错误。但是我们同蒋介石还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中国要独立,第二中国要统一。这个统一就不能不是长期的了。”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毛泽东认为是该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了。10月,毛泽东在中央军委会议上说:“朝鲜停战了,我们身上的担子一下轻了很多……这两年,我们那位在台湾的蒋先生趁我们抗美援朝无暇他顾之际,仗着有‘山姆大叔’撑腰,很是兴风作浪,在那里做反攻大陆的美梦哩!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腾出手来了,我看该集中力量去解决台湾的问题了。”毛泽东要求大家“从现在起,就应该就此着手准备,要长治久安,不解放台湾不行”。1954年7月23日,毛泽东电告在日内瓦的周恩来,指出:“为击破美蒋的军事和政治联合,必须向全国、全世界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我们在朝鲜停战后没有及时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是不妥的,现在若还不进行此项工作,我们将犯严重的政治错误。”8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联合发表《解放台湾联合宣言》指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祖国大陆掀起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宣传高潮,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决心。
  中央军委制定了“从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岛进攻”的作战方案。1954年8月,中央军委批示华东军区,向参战部队下达了准备同国民党军作战的命令,并批准成立了以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的浙东前线指挥部。1955年初,华东部队开始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计划。到2月25日,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各岛。尔后,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部队挥师入闽,与福建部队会合,准备攻打金门、台湾。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扩大对台问题的干涉,1954年11月2日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参、众两院通过了《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据统计,美国第七舰队在我东南沿海集结了5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妄图干涉我解放台湾。美国的干涉,加剧了解放台湾的难度。


  50年代中期,毛泽东开始探索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和途径   1950年初,毛泽东在准备以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也在筹划着和平谈判。谁担任去和蒋介石集团接触的任务呢?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把目光盯在了张治中身上。张治中是国民党大员,陆军二级上将,曾任湖南、新疆两省主席,担任过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与蒋介石交往密切。同时,张治中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很密切,曾代表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多次谈判。
  1950年3月11日,毛泽东给尚在华南的张治中发出了《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给张治中的电报》,希望他“刻意经营,借收成效”。3月20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张治中,让他来北京商谈这一工作。张治中由华南赴京时,毛泽东曾亲自致电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指示其为张治中北上布置沿途护卫任务,可见毛泽东对张治中此行的重视。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党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暂时终止了与台湾当局的和平谈判。另外,限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没有也不可能将和平方式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方式,真正将和平方式作为重点考虑并提上议事日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进入19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国内各项社会改革取得伟大成绩,经济建设已成为整个国家生活中的主要任务,人民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来从事经济建设。在台湾,国民党当局于1955年前后完成了“黨改”、“土改”工作,岛内政局趋于稳定,民众不希望看到新的战争发生。在国际上,朝鲜停火得以维持,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的协议也已经达成;美国虽与台湾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但并不想过深地卷入与中国的对抗。另一方面,武力解放台湾,面对200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如果没有强大的海、空军支持是不行的。特别是美国还横在海峡两岸之间干涉中国内政,成为解放台湾最大的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将解放台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看待。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从祖国统一的大计着想,毛泽东逐渐考虑在不改变武力攻打台湾及附近岛屿的同时,探求其他解决办法,并由周恩来在外交口寻找机会,争取和平解放的可能。
  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由周恩来负责此项工作。1954年7月,毛泽东致函周恩来,指示加强对台工作,以完成祖国的统一。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央决定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周恩来直接领导对台工作。8月27日,周恩来在接见朝鲜南日外相时说:“在台湾问题上,我们总的口号是:解放台湾。但是,这要有步骤地进行,因为中国海军还未锻炼好,各方面的准备还需要时间。”9月2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解放台湾宣传方针的指示》中指出:解放台湾是“我国的既定方针”。
  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是党中央、毛泽东制定的,正式对外宣布和第一个公开提出并阐述,是由周恩来完成的。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中共与台湾开始有了接触
  1956年夏,一位神秘人物的到来,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浓厚兴趣。他就是曹聚仁。曹聚仁,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他与海峡两岸的不少重要人物都有交往。1956年到1959年,曹聚仁多次受邀回大陆采访,毛泽东曾数次接见他,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也多次接见他。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陈毅及张治中等先与曹聚仁会谈。1956年7月中旬,周恩来先后3次接见曹聚仁。周恩来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有过两次,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的胜利,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曹聚仁以周恩来谈话为题写成文章,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上,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震动。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推迟了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见的时间,专门接见了曹聚仁,并作了长谈。毛泽东与曹聚仁谈到了台湾问题,具体阐述了中共“和平解放”的新方针新政策,希望曹聚仁把话传到台湾去。曹聚仁回港后积极给蒋经国写信的事实,也印证了毛泽东和他谈话的意图。但是台湾方面对曹聚仁的来信,没有任何积极答复。
  1956年春,在周恩来的具体安排下,章士钊带着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来到香港,会见了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许孝炎立即从香港飞往台北,亲手将信交给蒋介石,并将他与章士钊的会谈情况向蒋作了详尽报告。蒋介石展开中共中央的信件反复看了几遍,沉默无语,没有作任何表示。1957年初,经过一年的考虑,蒋介石突然召许孝炎回台北,让他推荐人选。许孝炎考虑再三,提出3个人:曾任“立法院长”的童冠贤、曾任“立法院秘书长”的陈克山和“立法委员”宋宜山。蒋介石反复权衡后,选中了宋宜山。宋宜山的哥哥为原国民党被俘将领宋希濂,时在大陆功德监狱服刑。派他回大陆,可以借探亲的名义掩人耳目。1957年4月,宋宜山从香港入境,经广州乘火车抵北京。周恩来亲自会见了宋宜山,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政策:一是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二是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三是台湾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中央不派人前往干预;四是美军撤离台湾,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9月,刘少奇在“八大”上作政治报告时指出:“我们愿意用和平谈判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谈判丧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谈判失败以后。”10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明确表示:“台湾可以派人来大陆看看,公开不好来可以秘密来。”台湾回归祖国以后,“一切可以照旧”,“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他表示:“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公布。”毛泽东还指出:“台湾只要与美断绝关系,可派代表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周恩来就蒋氏父子等人的人事安排作了具体的说明。   1957年4月1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时说:“国共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翌日,《人民日报》首次向外公布了共产党准备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消息,在海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但是,到了1958年,台海局势再次紧张起来。这一年,蒋介石派兵轰炸大陆沿海地带,并向美国请求武力帮助,两岸局势顿时紧张起来。面对这种形势,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7月12日,毛泽东下达了准备炮击金门的命令。8月 17日,毛泽东到北戴河亲自指挥炮击金门战事。8月20日,毛泽东下达炮击金门的决定:立即集中力量炮击金门,把它封锁起来。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8月23日至9月3日,解放军用炮火封锁了金门,拿下金门指日可待。正在此时,毛泽东突然下达命令:前线各部队从9月4日起停止炮击金门3天。这一决定令国内外大为费解。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在回忆录中说:“毛主席决定不拿下金门,现在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留下一个对话的渠道。”
  金门炮战爆发伊始,美国态度强硬,声称要介入“台海危机”,但其实际行动只是为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为避免卷入中国内战,美舰护航仅到金门3海里以外,空军并不介入。然而,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使其补给船队屡遭重创,美国“护航”行动连遭失败。美国先是呼吁停火,然后逼迫蒋介石从金、马撤军。美国此举,一是摆脱自己进退维谷的被动局面,二是斩断蒋介石与大陆联系的纽带,以便实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
  但蒋介石予以坚决抵制,断然拒绝了美国提出的“撤退金、马”的建议,美蒋矛盾激化。此时,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美国逼蒋放弃金、马的意图,重新考虑了立即解决金、马问题的利弊。为反对美国分离台湾、制造“两个中国”,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国共两党“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于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新决策。


  8月27日,对毛泽东意图不知情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以前线指挥部的名义连续广播一篇廣播稿,提到“对金门的登陆进攻已经迫在眉睫”,引起了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9月1日,毛泽东从外电中得知这一情况,对总政治部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责成中央军委起草了《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9月3日经他审阅修改后下发,其中提出:“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问题的全部、彻底解决,不是短时间的事,而是一种持久的斗争,我们必须有长期的打算。”这说明毛泽东对台湾问题长久性的充分估计。
  10月6日,毛泽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并予以熄灭。这就需要谈判。”“建议举行和平谈判,和平解决。”毛泽东宣布“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
  10月13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接见了曹聚仁。毛泽东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如蒋撤退金、马,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让通航,不要来大陆搞特务活动。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毛泽东还描述了统一后的台湾状况:“他(蒋介石)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反共在他那里反,但不要派飞机、派特务来捣乱。他不来白色特务,我也不去红色特务。”曹聚仁问:“台湾有人问生活方式怎样?”毛泽东说:“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周恩来补充说:“美国企图以金门、马祖换台湾、澎湖,我们根本不同他谈。台湾抗美就是立功。希望台湾的小三角(指蒋介石、陈诚、蒋经国)团结起来,最好是一个当总统,一个当行政院长,一个将来当副院长。”毛泽东在这里明确了台湾“高度自治”的权限,即允许保留军队,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权力架构。
  10月13日,福建前线电台广播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命令》,宣布“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借以观察敌方动态,并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同时指出“这是民族大义”,“是为了对付美国人的”。10月25日,毛泽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了《再告台湾同胞书》,揭露美国插手台湾的目的,提醒台湾当局当心美国人的毒计;规劝台湾当局,不可屈服美国人的压力。毛泽东同时宣布“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以利你们长期固守”。这样,对金门“打单不打双”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979年1月1日。
  金门炮战中蒋介石反对把金门、马祖与台湾岛割裂开来,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与毛泽东达到了“共鸣”,并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
  为了实现提出的“举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在炮击金门的同时采取了另一个行动,请与国共两党高层均有私交的章士钊担负起两岸沟通的责任。在金门炮战硝烟未散尽时,毛泽东嘱托章士钊给蒋介石写信,把中共“联蒋抵美”的方针告诉他。章士钊欣然答应。
  1958、1960年,章士钊两次赴港,向台湾当局转达信息。临行之前,毛泽东、周恩来与他进行了谈话,提出了两岸暂不举行正式谈判,但可先做有限接触,如互访、通邮、通航、通商的建议。章士钊到港后,引起了海外媒体的种种猜测,称章士钊是中共的“和谈专使”,拟通过私人关系向台湾高层转达中共和谈条件。但是台湾当局对章士钊此行没有作出任何积极反应。另外,受蒋介石派遣来大陆的宋宜山回到香港后,蒋介石并没让他回台湾当面汇报,而是让他先写一份书面报告。由于宋宜山的报告对共产党和大陆的成就赞扬过多,蒋介石看后大为不悦,认为宋宜山被“赤化”了,而中止了国共间进一步的接触。   从“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
  进入196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原则和政策,开始由“和平解放”转变为“和平统一”。
  蒋介石1960年2月第三次当选“总统”后,中国共产党方面捎话表示赞成。1965年7月,当李宗仁回国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以及政府的周到安排,在岛内外、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7月26日上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李宗仁。在谈话中,李宗仁对台湾问题久拖不决感到忧虑。毛泽东说:“李德邻先生,不要急,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来的,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周恩来适时地将大陆对李宗仁的政策及安排等情况,通过有关渠道告知蒋介石,希望他早日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960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和确定了关于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等中央常委一致认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现在叫蒋介石过来有困难,但问题总要有个想法,逐步地制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1961年6月,毛泽东再次表示:如果台湾归还中国,“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谈话以及中央的对台政策,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科学地概括出“一纲四目”思想。1963年1月4日,周恩来指示张治中在给陈诚的信中提出:“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总裁(蒋介石)与兄(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其意思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这是总的方针和原则(“一纲”),任何情况下都动摇不得。
  “四目”:一是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二是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给(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蔣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四是双方不互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一纲四目”的科学概括,受到毛泽东及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认可。此后,当谈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条件时,均未超出上述思想。毛泽东、周恩来多次表示,只要蒋介石当局能够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会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甚至讲到台湾问题“我们这一代解决不了,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做”。
  历史的遗憾
  197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当局代表中国坐进了联合国的席位,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日关系的改善,这些重大事件使台湾的处境急转直下,形势对中共十分有利。因此,毛泽东和周恩来又把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1973年春,毛泽东把和台湾当局沟通、恢复和谈的特殊任务交给了92岁高龄的章士钊。1973年5月25日,章士钊飞抵香港启德机杨。抵港的翌日,章士钊就开始约见旧友。可惜天不假年,一个半月后,7月1日,章士钊在港病逝。章士钊病逝后,香港各界举行了公祭,许孝炎、宋宜山、童冠贤等国民党故旧及港澳同胞1000多人参加了公祭仪式,深切悼念这位为国共和谈奔走的老人。许孝炎等人表示要尽快将章士钊带来的中共和谈条件转告给台湾方面。
  蒋介石得知章士钊在港去世的消息后,表面上无动于衷,但内心深处还是有触动的。一些国民党元老也受到感染。从美国回台湾不久的陈立夫,即在香港《中华月刊》发表了一篇呼吁祖国统一的文章。他主张国共两党重开谈判,以实现祖国统一。


  尽管蒋介石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行动没有及时作出回应,但是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74年元旦,越南军舰入侵中国西沙群岛。蒋介石表示:“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湾“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越海战爆发后,驻守西沙的中国海军要求增兵。邓小平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同意增派海军,并特别强调:海军经过台湾海峡“直接走”!以前为避免国共不必要的摩擦,解放军海军军舰在东海和南海间的往来调动都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这次根据毛泽东的指示,4艘导弹护卫舰在傍晚闪亮地出现在东引岛一侧,向台湾军舰发出信号,准备通过。台湾军方立即向蒋介石请示是否让中共军舰通过。蒋介石听了这个报告,挥手应允:“西沙战事紧哪!”当晚,台湾海军打开探照灯,我方的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在“一个中国”问题上,毛泽东与蒋介石达成了默契。
  由于中共多次发出和谈建议和邀请,也出于对台湾前途的考虑,蒋介石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又动了与中共重开谈判的念头。1975年春节期间,蒋介石将与中共重开谈判的使命,交给了抗战前曾主持过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立夫接受任务后,即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中央发出邀请毛泽东到台湾访问的信息。毛泽东对全面主持党政军工作的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然而,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没有能够看到国共重开和谈和再次合作局面的出现。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去世。第二年的9月9日,毛泽东也与世长辞。
  于是,这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摘自《文史精华》,何立波/文)
其他文献
湖南省株洲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清纯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患有小儿麻痹症,左手残疾。可是,他勤奋好学,不断自强,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学历。然而,进入官场之后,为了谋取更高职位,谢清纯“积极”找门路花钱买官,不惜大肆敛财,最终走向悬崖,跌到谷底……  思想决定行为,他曾是励志典型  2015年12月24日,因严重违反党的纪律,湖南省株洲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清纯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33年党龄一朝
期刊
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很多淡泊名利的将军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授什么衔都无所谓,那么多在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他们都没等到授衔,我还求什么?”  确实,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英年早逝的名将非常多,他们在红军初创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工农红军中非常杰出的将领,但是他们却过早地消失在历史帷幕的后面……
期刊
职位: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牺牲年龄:25岁  在井冈山时期,人们曾一度将骁勇善战、雄姿英发的红军青年将领王尔琢、伍中豪、黄公略、张子清和林彪5人,并称为“朱毛”手下的“五虎将”,而王尔琢居于首位。  英勇刚正  王尔琢,字蕴璞,1903年1月生于湖南省石门县官桥村一户小康人家。他13岁开始在本村读私塾,4年后考入湖南省甲种工业学校,1924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此
期刊
据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各国2010年黄金储备排行榜中,中国以1054吨位列第六。近些年来,中国黄金产量逐年攀升。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有一支世界唯一的武警黄金部队,组建30多年来,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奔赴白山黑水、戈壁荒漠,累计探获黄金资源储量1800多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3000億元,黄金部队因此被誉为黄金地质事业中的“国家队”。  王震:让部队去找金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黄金年产量仅
期刊
职务: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政治部主任,前敌委员会委员;牺牲年龄:24岁  井冈山革命历史雕塑园里,竖立着19尊井冈英豪的塑像,这些英豪,都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人和为根据地发展壮大而流血牺牲的烈士。曾有“毛泽东左膀右臂”之称、牺牲时年仅24岁的宛希先烈士,便是其中一位。然而,这样一位在中共党史、军史上份量不轻的人物,人们对其了解却不多。  毛泽东的左膀右臂  1906年秋,宛希先出生于湖北黄
期刊
职务:秋收起义总指挥;牺牲年龄:22岁  卢德铭的军事生涯从他在黄埔军校毕业那天算起,仅两年零三个月。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成为中共早期著名的军事将才、毛泽东的军事搭档、秋收起义的总指挥。1927年9月,卢德铭在同毛泽东一起率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遭到袭击,英勇牺牲,时年22岁。这位年轻将才的牺牲,使毛泽东仰天痛惜长叹:“还我卢德铭!”  经孙中山面试考入黄埔军校  卢德铭,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
期刊
职位:红4军军长;牺牲年龄:27岁  王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和中央苏区多次反“围剿”,先后任红四军连长、纵队支队长、纵队司令员、师长、军长,转战闽赣,功勋卓著,1932年6月牺牲于福建武平。  勤奋好学投身革命  王良原名王化陔,字傅良。1905年生,今重庆綦江人。1911年,王良进綦江县高等小学上学,1917年入重庆市华英中学读书。他自幼聪明忠厚,勤奋好学。早在中学时期,
期刊
职位:第三军团第四师师长;牺牲年龄:25岁  他,长期跟随彭德怀,为开创和保卫中央苏区,出生入死,骁勇善战,深受红军官兵爱戴;他,在长征第一仗中,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不幸壮烈牺牲,永远受到人民的纪念。他,就是洪超烈士。  洪超,1909年出生于湖北黄梅。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曾任儿童团团长;1927年夏入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学习,18岁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4月,他跟随朱
期刊
职位:中革军委总参谋部代部长;牺牲年龄:24岁  提起我军的总参谋长,有好几个名字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建国前的叶剑英、刘伯承,建国后的徐向前、粟裕,基本上都是元帅、大将级别的。有媒体说我军的第一位总参谋长是叶剑英,其实是错的,第一位总参谋长名叫朱云卿,也是毛泽东、朱德在早期最器重的参谋长。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中所提到的人  朱云卿,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1907年生,自幼随叔父在印尼
期刊
职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红三军团参谋长;牺牲年龄:27岁  1966年4月,彭德怀在途经四川省富顺县境内时,急令停车,驻足感慨:“30多年前,我有一位亲密战友,就是这里的人,可惜他早已在长征途中牺牲了。”语罢,沉默良久。彭德怀所说之人,正是鲜为人知的在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最高将领———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自1927年两人结识,他们并肩战斗7年之久……  组织彭德怀入党宣誓仪式  邓萍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