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内涵建设第一关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sions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新生军训工作相继落下帷幕,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学生们成了校园最抢眼的风景。他们虽未脱去年少的稚气,如今却多了几分小大人的成熟。不久前,他们对技能学习还没有概念,如今穿上工作服却架势十足……当新生入学后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再回望之前那场看不见硝烟的招生大战,技工院校的校长们可谓个中滋味,甜苦自知。在技工院校招生难的大背景下,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目标的浙江省是如何解决技能人才的后续储备难题的呢?本期特别策划采访8所技工院校,探寻浙江省技工院校破解招生难的新思路、新经验。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量和质的要求,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这项行动计划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尽管生源总数逐年减少、高等院校连年扩招、社会观念根深蒂固,但是困难没有压倒浙江技校人,他们立足技工教育实际,结合企业发展所需,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自身内涵建设为出发点,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打造技工教育品牌,从招生困境中强势突围。
  萧山区技工学校
  以质盘活实力取胜
  “企业来技校托关系,家长去普高走后门。”企业用工需求与家长望子成龙之间的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不少偏远地区的农家子弟宁愿选择三流普高也不读一流技校的社会现实,技工学校招生之难可见一斑。
  “2009级新生中,中考成绩达到300分的只有82人,2010年这一数据提高到181人,2011年井喷——311人的规模近乎为两年前的四倍。”缘何其他地区的技工学校尚在发愁生源不足之时,萧山区技工学校却能实现生源质量的大幅提升?许红平校长顾左右而言他,笑着卖起了关子。
  政策壁垒,技校招生三面临虎
  高校扩招,技工教育坐上冷板凳。高校合并、降分扩招,启幕于1999年的教育大变局,使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成为历史,也使得普通高中成为更多人追逐的目标。不管能否胜任、是否喜欢,在升学的美好憧憬之下,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被悄然掩蓋,而技工教育也开始面临招生难的窘境。
  计划生育,使独苗不堪劳力。独生子女政策不但惯出了中国第一代“小皇帝”“小公主”,也使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急速膨胀,“输不起”的家长们将更多筹码压在学历教育上,技能教育被扔到一边。许校长无奈道:“希望子女能坐办公室,不愿意让孩子从事体力劳动,家长们巴不得中国瞬间完成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全面转型。”
  认识偏差,使得家长心理陷入病态圈。“普通教育成本再高,社会从众心理还是偏向普通教育。选择技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奈之举,甚至有些学生即便从技校毕业,将来也不愿意去做工人。”在许校长看来,舆论导向过分偏向普通教育,对技工教育的主动报道少之又少,使家长对技工教育认识不足,学生的自身定位也模糊不清,这是导致技工学校招生难的最直接原因。
  退而求稳,练好内功引凤来仪
  把脉技工教育现状,深谙病症的许红平校长对症下药。“提高技工教育的内在吸引力才是破冰的关键,这首先需要提高的就是技工教育质量。”正如许校长在新年伊始对全校师生说的那样:“守好窝边金,修炼窝内功。”只有专注于技能教学,走技能强校之路,才能在招生颓势中实现逆市飘红。技工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两大抓手不外乎师资队伍和校企融合,萧山区技工学校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
  “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由此可见,教师资质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以“专注”的标准要求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萧山区技工学校不但注重现有教师资源的优质整合,还开始思考未来师资的培养方案。“如果能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一批有志于技工教育的优秀储备师资,将他们选送至较好的技师学院或高职院校学习,然后进入本科院校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毕业后到企业试工,感受生产氛围、了解产业动态,经过这样一段历练之后再回到教学岗位,这种技校、企业、高校三方联合培养出来的师资才是真正能够胜任技能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深度校企融合也是萧山区技工学校工作的重心所在。“要从校企合作真正走向校企融合,资源相互渗透、文化相互融合。”萧山区是浙江省的制造业大区,萧山区技工学校更是与区内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将高技能班直接办到了企业里。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技能教学要求,学校将实训室布置得无异于企业生产车间。新学期开学,两幢全新的实训大楼也将投入使用。
  生源优势,高素质成就好口碑
  校长亲自挂帅,走访萧山区各大初中,通过与初中校长的直接交谈,萧山区技工学校每年都能招收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校长的亲力亲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该学校的关注,而这几年学校校风学风、软硬件设施的改善,也使得学校的口碑越来越好。控制招生源头、提高招生门槛、把关生源素质,萧山区技工学校以“厚德、健行、精技、强能”为校训,尤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帮助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逐步改正陋习。“因为生源质量提高,虽然这几年学校不断提高招生门槛,来报名的学生却不降反升。”亲自抓德育工作的许校长曾经向家长们做出这样的承诺:来萧山区技工学校学习,只有学好的学生,没有变坏的学生!
  萧山区技工学校坚信:只有做精了才能做强;只有做强了才能做大。虽然技工教育的发展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发展的大趋势无人可挡。“招生应该会一年比一年好!”看到技工荒、用工难日益成为束缚企业继续发展的最大桎梏,许红平校长对技工教育的发展前景甚是乐观。
  宁海县技工学校
  让社会重新认识技工教育
  摊在校长办公桌上的文件,除了新校区建设规划外,还有一份新生名单。刚忙完“保零运动”,甚至没能来得及总结一下德育管理经验,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新校区规划方案的研究工作中,假期中的宁海县技工学校依然忙碌。抢在新生报到之前,宁海县技工学校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谈及招生,宁波市中职学校免学费的政策让今年的招生工作多了些许的“与众不同”,9~10个班级的招生规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生源稳定的背后是什么?宁海县技工学校校长黄仁发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整体布局,变生源竞争为优质合作
  严格控制,普职比例稳定在1:1,宁海县对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统筹规划。各校专业布局调整的启动,拉开了职技校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序幕,“职技校教育只有贴近地方经济发展,才能拥有市场和生命力。”考虑到奉化、象山、宁海三地只有宁海县拥有汽车维修4S店,宁海县技工学校立足大宁波、目指南三县,增设汽修专业。令人欣喜的是,原计划招收2个班级的汽修专业,实际招生却达到了3个班。
  “宁海县现在已经有4S店8家,未来还将增加到22家,不少家长都看到了汽修行业的潜在市场,所以招生火爆一点也不奇怪。”在黄校长看来,技工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相吻合,引领产业发展,助推社会进步。这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宁海县已形成了以技工学校的汽修专业、一职高的建筑专业和二职高的旅游专业为核心的新兴专业群,职技校办学各有侧重,使得各校之间从生源竞争转向优质合作。“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已经自动分流,这给我们的招生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黄校长如是说。
  除了新专业的差异化设置外,传统优势专业的错位发展也是专业布局调整的议题。“模具产业是宁海县的支柱产业,各校都设有模具专业,但是各校的培养方向各有不同。”在模具加工与应用方面,宁海县技工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能人才。
  硬件提升,变环境优势为生源优势
  宁波市中职学校免学费的政策惠及百姓,为职技校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政支持,但也给部分县市的技工学校招生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由于宁波市下辖的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在硬件设施方面领先很多,不少家长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到宁波市辖区的学校,分流了一部分中职生源。”认识到学校硬件条件对生源的强大吸引力,宁海县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
  “配合‘十二五’规划重点开发三门湾的建设布局,学校将在城东地块异地新建,届时配套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将启动,学校条件的改善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可小觑。”黄校长很有信心地说。届时,依托新校区靠湾临海的地理优势,宁海县技工学校还计划打造海产品特种养殖、青蟹育苗、海产品加工应用等一系列海洋经济类新专业。
  以德育人,强学生素质树教育品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值也是与日俱增,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再往前走一步是许多家长共同的心声。“家长们还是希望子女能够上大学,选择技工学校大多是迫于无奈,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我们也并非束手无策,努力提高技工学校的育人质量,力争做到‘三个满意’,让社会重新认识技工教育。”
  黄校长口中的“三个满意”是宁海县技工学校一直以来所秉承的治学理念:通过三年的技校学习,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使家长满意;让企业能够招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人才,使企业满意;让社会大环境和谐安定,使社会满意。“让对孩子失望的家长重新看到希望”是宁海县技工学校教师的共同心愿。
  为了打造技工教育的品牌,宁海县技工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都说一年级的学生最难管,为了纠正学生从初中阶段带来的不良行为习惯,由学校政教处牵头的德育团队没少下苦功夫,而政教处主任更被戏称为“宁海技校的派出所所长”。得益于学校老师兢兢业业的付出,这群在黄校长眼中“最难管”的新生,却让他们的初中老师惊讶。将违法犯罪率控制为零,学校的“保零运动”成绩斐然。如今,学校名声在外,招生也顺利多了!
  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
  以龙头地位换生源优势
  “春季招生保數量,秋季招生保质量。”稳坐建德市职业类教育头把交椅的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在近几年的生源大战中都能全身而退!政府重视、企业认可、地位卓著、学风优良,如今学校招生工作的重心已经从生源数量向生源质量倾斜。
  现象:企业厚爱,家长青睐
  都说技工学校招生是个“老大难”,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校长周学平却似乎不那么认为。成绩面前,周校长直言不讳:“这是由我们学校在建德市的职教地位所决定的!”抓住时机宣传技工教育,争取政府重视技工教育,周学平的苦口婆心没有白费,建德市政府大力扶持学校发展,使得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大幅提升。如今的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以龙头姿态,引领着整个建德市的职业教育发展。这种特殊的职教地位使得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可程度大大提升。
  政府的重视和宣传,让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技能品牌深入人心,不少当地企业更是只认技校品牌,非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不招。企业如此“厚爱”,为学校的技能教学注入了无穷的动力,教学质量日益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比武中摘金夺银的事例不胜枚举。“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非常高,当地许多企业的技术骨干都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周校长甚是自豪,“火爆的就业形势无疑为学校的招生做了最好的宣传。”
  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利用秋季招生的平台,招收一批生源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尤其是五年制的高级工班,招生分数更是直逼普通高中。“春季招生主要以招收中级工班的学生为主,每年都稳定在300人左右,这为秋季招生注重生源质量提供了保障与可能。”在一部分通过秋季招生入学且有较高素质的同学的带动与引领下,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校风、学风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口碑越来越好,“学技术到技校”蔚然成风。不少家长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很乐意将孩子送到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学习。
  危机:内忧外患,生源分流
  招生现状虽令人欣喜,然而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周校长并没有停止思考:看似火爆的招生现象背后,实则喜忧参半。“未来一段时间,技工学校的招生工作还将面临诸多挑战。”
  人口外流导致生源总量下降。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外出求学的队伍日益扩大,而建德市的本地新增人口却不断减少,在初中毕业生人数本就逐年递减的大气候下,人口外流可谓雪上加霜。周校长无奈地表示:“其实压力还远不止这些!由于一些周边地区允许跨区域招生,外地学校每年都会来建德‘挖人’,在各种优惠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双重诱惑之下,不少本地生源流往其他地区。”如此“内忧外患”,也难怪周校长要严阵以待。
  高等教育普及加重了人们的大学情结。“到2020年,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将比现在翻一番,达到40%。”这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教育发展要求。然而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却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大学情结”。“家长的思想本来就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他们始终觉得孩子应该读普高,然后上大学。高等教育普及之后,家长们选择技工学校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这对技工教育的未来发展冲击不小,更应当引起技工教育人的重视。
  举措:鼓励留乡,明确定位
  鼓励学生留在建德。技工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永动机,生源外流也是人才外流,通过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希望能够口口相传、星火燎原。周校长说:“学校一方面跟学生分析工资收入与生活成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薪酬水平的实质;另一方面则鼓励学生留在建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这批学生是未来建设建德的技能主力军,他们对于建德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储备人才。”周校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留在建德。
  明确定位加大宣传力度。“社会对高级工班的办学体系非常模糊,对于毕业生待遇不甚明朗,所以我们要将高级工班的优势向在校学生作宣传,通过宣传资料向校外人士宣传。”在周校长看来,明确技工学校的办学体系是解决招生问题的源头与根本。高级工班、技师班享受大专文凭,但是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虽然近几年学校在宣传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但是政府职能部门公信力的社会认可度更高,“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多为技工教育呐喊、助力。”周校长如是感慨。
  长兴技师学院
  口碑为品牌加冕质量为数量护航
  随着技师学院筹建工作的尘埃落定,长兴技师学院旧貌换新颜,软硬件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葺一新的教学大楼不仅让这座葱茏掩映下的技能学府尽显发展的勃勃生机,也让许多抱着观望态度的家长坚定了送孩子前来求学的决心。
  家长:投资回报比奖牌更重要
  在长兴技师学院的宣传资料上,学生的就业通报赫然在列,持续走高的学生就业率和企业满意率如同两根立柱,撑起了长兴技师学院发展创新的饱满士气和社会认可的良好口碑。“我们学院的招生工作主要面向农村生源展开,农村家长都比较实在,技工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技能投资,他们往往更关注投资回报!”钱院长是技工教育战线上的一员老将,多年招生工作的经验让他深谙家长心理:“家长们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就业前景,如果村里有其他孩子是从长兴技师学院毕业的,而且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那么家长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信任我们学校。”在农村,口碑的力量要比广告大得多!
  所以,当许多同类学校都在忙着备战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时候,长兴技师学院却将更多教学精力投入到了面向绝大部分学生的实训操练上来。坚持学校教育要面向99%的学生,而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精英式辅导,长兴技师学院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一技之长,进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竞赛备战会占用学校大部分的优秀教育资源,但是获奖的毕竟是少数,老百姓对于学校获得了多少奖牌并不买账,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自己的孩子进的是什么企业、干的是什么职业、拿的是多少工资。”所以在钱院长眼里,每一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学生都是学校最好的宣传者!“珠玉在前,后继者当然蜂拥而至。”
  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宜早不宜迟
  技工院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这群十五六岁的孩子以往接受的一直都是学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太过陌生的词汇。钱院长感慨道:“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凭着主观感觉来选择今后将要从事一生的工作,这太残酷了,所以在初中阶段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工作宜早不宜迟。”
  为了在招生工作中赢得主动权,长兴技师学院的老师们几乎全体总动员,定人员、定任务、定费用、定责任。“让我们的老师尽早介入初中学校,对初三阶段的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和专业前景,帮助他们做出这个最重要的决定。”钱院长用“很混乱”来形容曾经的招生工作,家长和学生的茫然表情刺痛了他的教育神经,他亲自带领学校老师深入各个初中,与初中校长、班主任老师座谈、交流,首先让他们了解技工教育,然后说服他们去宣传技工教育。除此之外,长兴技师学院还选派多名教师,到初中课堂讲授职业规划的意义。“如今,招生现场井然有序,家长和孩子都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专业意向。”钱院长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口碑:素质与就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长兴技师学院对于社会认可度的追求几乎到了严苛的程度。“学生、家长、社会人士说一句好,抵过学校宣传一百句。”一直以来,钱院长都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全院师生,注意自身形象。长兴技师学院特别注重生源质量,这也曾经让学院部分领导担心招生工作会遇到不小的阻力,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好。“生源质量提高以后,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跟着好转,这对招生工作是一种正面的影响。”
  将提高学生素质和改善就业质量放在招生工作的重要位置,这一看似“不务正业”之举,实则却是长兴技师学院一直以来能够保证稳定生源的关键所在。每一位学生都是长兴技师学院的缩影,他们的个人形象共同构成了长兴技师学院的社会形象,而学院的技能品牌正是靠社会口碑来支撑与推广的,这也难怪长兴技师学院在招生工作中能够一直保持不错的成绩!
  杭州市余杭区技工学校
  德育智育两促进招生不再是难题
  自2003年创办至今,杭州市余杭区技工学校历经风风雨雨,得到了迅速发展,像一匹黑马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多重因素干扰导致招生寒流
  谈起招生,李平校长表示,学校这几年的招生情况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计划招生520名,但实际招生近600名,仅高级工班就比去年增加了5个。在生源数量增长的同时,生源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在今年招收的学生中,中考分数最高的已经超过了普高线。但就在几年前,和其他许多技校一样,余杭技校还存在着生源不足、生存艰难的状况。李校长告诉我们,社会和家长对于技校的认识误区是导致招生难的直接原因,他们认为读技校是最“末等”的选择,甚至连有些技校的教师也感觉“低人一等”。而技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不少问题,使得家长也不放心把孩子送到技校读书。
  技校的招生难问题还有历史遗留的“症结”,早年的技校一般都是企业办学,体制转变以后,技校基本上处于“三不管”的状态,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此外,余杭地区职业院校有9所,而就读本地职业院校的初中生只有2600名左右,竞争异常激烈,这也是导致招生难的一大原因。
  抓教育重管理追求知行合一
  为了改变现状,余杭技校多管齐下。李校长说,学校要吸引生源,首先要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为此学校一直施行“封闭式”管理模式,这样既省去了学生来回奔波的麻烦,又能让家长省心、放心。
  学校还实施“德育量化考核”,每个学生每学期有80分的起点,如果做了好人好事,就会加分;如果违反了学生守则,就会被扣分。扣到60分就被年级组长找去谈话,扣到30分则被学生处找去谈话,要是扣到0分,就要通知家长来学校了。量化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有效地减少了违纪行为的发生。
  学校注重仪容仪表教育,在校学生统一着校服,学生干部每天检查三次,学生处还会不定期地抽查;同时严格管理寝室,每层寝室楼配备一名生活指导老师,每晚8点和9点半分别对学生寝室内务和就寝情况进行检查。
  为保持信息的通畅,更好地加强家校联系,学校还引进了“校讯通”,做到第一时间把学生在校的动态情况告知家长。同时,学校还努力抓好“平安校园”建设工作。
  在做好德育工作的同时,智育工作也齐头并进。学校在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教材的评价与建设工作,除编写教材之外,积极参与国家级教材网上评价活动。2011年学校与全国其他24所学校一起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通报表扬,是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技工院校。
  高质量的教学和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培育出知行合一的人才,智育与德育的双重发展促进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引进来走出去沟通铺路搭桥
  学校每年根据政策制定招生方案,双管齐下为招生“搭桥铺路”。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让毕业生顺利地“走出去”。
  “引进来”:余杭技校每年都给新生家长发邀请函,邀请家长们到学校参观,让他们实地考察学校的管理、设施、环境等等,从而使他们真正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学校。
  此外,每年技能节的时候还有一周的对外开放时间,新老学生家长都可以进校参观,随意看、随意听,看学校的“硬件”,看学生的上课情况,听老师如何传授知识,看学生的技能展示,让他们亲身感受学校的发展和孩子的进步。
  李校长说:“很多家长选择余杭技校的初衷只是想让孩子拿到毕业证书,但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经过我们的教育培养之后成才了。看到自己孩子学到一身本领,家长心里自然异常高兴,对学校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走出去”:学校除了每年参加统一的大型宣讲外,还积极走进各初中学校,到各班级介绍余杭技校的基本情况,加深大家对学校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将学生的获奖喜报送到他的初中母校,送到家长手里,让大家共同分享学生进步与成才的喜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毕业生就业是“走出去”的另一方面,学校认为就业是根本,是最受关注的“考验”。因此,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机会,更好地就业,学校在对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可谓“挑剔”,只有信誉好并且资产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才能成为学生的实习单位。同时,学校每年组织各大中型企业来校招聘。此外,学校对毕业生实行“跟踪机制”,随时关注他们的动态信息。
  经过八年的努力,余杭技校从余杭地区9所职校中脱颖而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创教学品牌解招生难题
  “用尽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不尽千难万险。”有人曾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技校“就业好、招生难”的供需矛盾。众所周知,近年来技工院校就业率高达98%,然而就在各学校沉浸在“高就业、高待遇”的喜悦中时,“招生难”的问题犹如当头棒喝。
  技工院校招生难,究竟难在哪里?为何杭州第一技师学院能在全國技校招生难的大背景下如此淡定从容?学校真的不存在招生难的问题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被兄弟学校誉为“最美丽技校”的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内外交困,技校生源锐减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坐落在美丽的风景区西溪,含苞的月季,碧绿的小草,崭新的教学楼,名副其实的“最美丽技校”。“我们学校不存在招生难的问题。”办公室主任李青向我们介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今年的招生情况时,脸上洋溢着从容自信的笑容。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今年的招生工作在7月4日学生放暑假前就已经全部完成了,此次招生16个班一共640余人。
  据李青分析,招生难从外部因素来说,首先是对技校的认识误区导致了家长和学生对普高的偏爱,致使技校成为“最次等的选择”,甚至出现“就业越好的专业招生越难”的怪现象。他说:“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读普高然后去读大学,他们觉得子女在酒店做得再好,也就是个一线工人。”
  其次,技校“招生难”问题与当地的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杭州市近年来普高不断扩招,这在一定程度上‘抢’走了一部分技校的生源,也是导致技工院校招生难的原因之一。”
  此外,各地引导政策的不同也会影响技校的招生情况,各地教育侧重点不同,技校的招生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归根结底,招生难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品牌效应,如果学校不好,学生即使招进来了也会出现中途退学的现象。”李青说,招生难的症结还是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问题,注重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创出品牌,而品牌效应是吸引生源的关键。
  筑巢引凤,打造金字招牌
  如何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李青道出了个中秘诀。“我们学校现在走的是求精、求强的路线,控制在校生规模。”学校坚定地严格控制在校生规模,本部的学生不超过3200人。为学生提供齐全的设备,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不同于只培养初中级工的一般中职学校,它培养的主要是中高级工和技师。
  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严格把好生源质量关,要求学生参加中考,自主招生的学生必须参加面试。品行不好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再好也不会被录取,学校对于生源的精挑细选可以从中略见一斑。
  一流的技师学院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新招聘的教师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通过自学、考察交流、培训进修等办法,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此外,学校还通过考核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教学水平,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家长、学生的青睐。
  不培养“纸上谈兵”的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也是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成功的秘诀之一。学校在每年4月最后一周都会举行别开生面的“技能运动会”,师生共同参与,以全面展示学校教学成果。
  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技能比赛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实践。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在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院校2011技能大赛中,荣获了总分第三名、团体二等奖及若干个单项奖的好成绩。出成绩才是硬道理,也是学校“金字招牌”的最有力依托。盛名在外,招生自然不难,许多人就是慕名而来的。
  展望未来,技校前景乐观
  “对于那些徘徊犹豫中的家长,我们会让他们先参观校园的教学设施,看完之后再决定是不是选择我们的学校。”李青底气十足地说。
  7月底前,学校的3号宿舍楼扩建竣工,以确保新学年学生开学入住;年底前,争取数控实训中心开工建设。遵循“严谨治学、优质服务、突出技能、适应需求”的教育方针,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坚持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应学生之需,应社会之需,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未想,忧家长之虑,忧家长未虑。坚持为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大家真正学有所成。
  对于技工教育的前景,李青甚是乐观:“走品牌路线,把生源质量关,是技工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争取政府支持及家长理解是辅助条件。当然,今后若能在技师学院颁发与大专‘平起平坐’的文凭,让学生除了拥有一技之长外,还能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谓锦上添花。”
  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以市场谋略抢生源先机
  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位于有着“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之称的义乌。每年的招生,对于机电技校来说,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2010年,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取消今后春季生直升职校的招生计划,“招生难”这个很多职技校都面临着的难题,如今也成了机电高级技校发展的瓶颈。
  每年近1000名学生的招生计划,如何去完成?招生的难题又如何去破解?不等、不靠、不要,强烈的危机意识,让机电人谋划市场化之路。
  步步谋划,早行动赢生源
  面对招生难、难招生的现状,机电技校没有长吁短叹,从2010年下半学期就开始筹谋策划,多次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对面临的招生情况和生源状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对招生管理机制和程序做了进一步的规划,制定了“立足本地,面向全省,拓展全国”的招生方案,将义乌作为目标市场,同时向省内外出击。
  在校领导班子的充分调研与策划之下,全体教职员工及时调整心态、主动出击。“提前半年抢占招生先机,可以说,我们学校是整个义乌市最早启动招生计划的学校。”全程参与招生工作的副校长朱旦标对此很有发言权。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一般推介,机电技校的宣传似“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各个不同领域,多管齐下,助力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不仅如此,学校还独辟蹊径,以表彰家长和生源学校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取得家长和学校的认可。“有学生特别优秀的,学校就表彰他的家长,表彰他的初中学校,这样的方式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他说:“很多初中学校是不允许技校进入校园宣传的,但是我们学校到了哪里大门都是敞开的。”事实证明,学校的策略行之有效,2011年4月份,离中考还有两个多月,学校就已经预报名招收到了600多名学生。
  立足自身,可持续性招生
  在曹校长看来,宣传再到位也只是外力使然,只有学校的办学内涵提升了,招生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可持续的招生模式才真正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为此,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立足自身,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能力和师资水平,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以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2011年5月,机电技校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CAXA)共同建立了“CAXA数字化工厂示范基地”,把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流程搬入课堂,达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要现代化更要国际化。”学校领导班子前瞻性创新,积极谋求学校与韩国、美国等地的高校合作办学,为学生走出国门、掌握核心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学校还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必须在工厂“真刀真枪”地干过。完备的教师管理考核体系不断优化师资队伍,2%的“淘汰率”让老师始终保持着警醒,教学质量不合格就意味着“换岗”。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扩充技能人才储备是技工教育的最根本使命。为了提高机电技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以深度校企合作磨练学生技能,以准军事化管理重塑学生性格,以现代化生产流程锤炼职业能力,以专业教师团队护航学生成长。在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集结之下,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口碑越来越好,招生难题被“吸引力”打开了缺口。
  优质“出口”,带动良好“进口”
  针对目前技校毕业生被廉价使用的一些现象,机电技校提出“尊严就业”的观点。学校培养的是技能人才,而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学校在选擇学生实习单位时格外慎重,让学生“有尊严地就业”,“技能强、就业好”更成为了技校毕业生的真实写照。在良好的就业形势的带动下,学校招生工作格外顺利。
  截至今年6月底,学校总共招收了1200多名学生,跟800名招生计划任务相比,超额了50%。如校长曹小其所言,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企业化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引进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说,正是这样的理念使机电高级技校敢于大刀阔斧改革,敢于迈出大步子,突破重围得到发展。
  海宁市技工学校
  内涵建设强品牌多措并举巧宣传
  热门的愈热门,清冷的愈清冷。其实,招生工作会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早已在海宁市技工学校校长洪惠明的预料之中。“困难重重!”洪校长没有回避这个尴尬的招生现实,相反地,他带领全校教师大兴技校内涵建设,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情!
  内涵建设,精品专业聚人气
  “区域保护政策、生源总量锐减、社会观念得不到扭转……”洪校长无奈地摇头叹息。技工学校招生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大抵都是相似的,然而破解之法却千差万别。作为海宁市太阳能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太阳能利用专业招生时的火爆场景让他感慨万千:“只要专业建设足够到位、就业形势足够乐观、百姓口碑足够良好,再大的困难都是‘纸老虎’!”
  由于认识到精品专业、热门专业在招生市场上“拥趸”众多,海宁市技工学校另辟蹊径,以学校内涵建设为抓手,打造精品专业、做强优势专业,将解决招生难题的落脚点,从争抢生源转移到构建品牌上面来。“太阳能利用专业是应海宁市12家太阳能企业老总的联合要求而开办的,这个专业自设立之初就引起了多家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我们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早已被这些企业预定一空。”火爆的就业形势让太阳能利用这个朝阳产业进入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视野,生源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举一反三,看到专业建设卓有成效,海宁市技工学校开始将打造精品专业的着眼点向传统优势专业延伸,机电、烹饪、幼师等专业的品牌建设相继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洪校长看来,品牌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提升是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将企业引进校园,把师生派往企业;将学校课改与企业技改相结合,把教材研发与师资提升相结合。“似校非校、亦师亦友、似徒似工”的另类校园氛围,成为海宁市技工学校新的追求。
  更令海宁市技工学校领导们欣慰的是,由于学校专业建设做出了品牌与特色,不少外省学生慕名而来,外省生源成为强有力的补充。“去年,学校招收了来自新疆、四川、黑龙江、台湾等地的100多名外省生源,而今年,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200多名。”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更坚定了洪校长做强技校内涵建设的决心。
  管理创新,“两基”建设树形象
  精品专业建设不但使海宁市技工学校的技能教育品牌声名远播,也让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太阳能利用等相关专业的投入力度。然而面对政府雄厚财力的支持,海宁市技工学校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坚定了内涵建设的决心。关于这一点,校长洪惠明有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做面包一样,资金好比是发酵粉,实力才是面粉,要做出一个香甜的面包,面粉才是决定其可口与否的关键。”为此,海宁市技工学校从管理入手,一手抓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一手抓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开始了管理创新之举。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和诚信品质,海宁市技工学校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首创“仿真企业”管理模式,以企业行政职位取代班委,以虚拟薪资记录日常奖惩,并通过多项考核来认定每一位学生的优劣变化。“仿真企业”管理模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监督与被监督、提高与再完善,在这样一种管理模式之下,学生不但能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而且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自强与自立,海宁市技工学校一直都以“职业活动导向”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生的技能学习。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持之以恒地采取对接企业的方法开展技能教学,海宁市技工学校的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生产,了解企业文化,使得学校毕业生备受企业青睐。“在出口顺畅的刺激之下,学校招生工作也在逐年好转,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大为改善。”洪校长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宣传造势,招生难迎刃而解
  虽然海宁市技工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日常教学和学校内涵建设上面,但是招生季节“临阵磨枪”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阶段性地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曝光频率,海宁市技工学校在招生开始前的一段时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单等多种渠道,加强在当地媒体上的广告宣传,力争打赢招生前的“最后一场战役”。
  除了外围攻势之外,深入招生一线也是传统策略。“每一所初中学校,我们都安排了相应的老师和学生,面對面的宣传与鼓动还是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的。”洪校长自己则注重加强与初中学校校长的联系,让他们了解技工学校的办学优势,使他们愿意为技工教育宣传呐喊。
  “多管齐下,虽然困难不少,但是学校招生工作都能有惊无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舒了一口气的洪校长,眼中满是对技工教育未来发展的坚持与期待。
其他文献
车削加工过程中,细长轴类零件的加工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工件细长,刚性较差;加工中不采取措施,就容易产生弯曲、振动而导致工件质量差甚至达不到要求。在学校钳工实训当中,鸭嘴锤的手柄短细,加工出来的手柄质量很差。经过具体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改进,使得手柄加工得以顺利完成。  一、加工工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毛坯材质为45号钢,直径为12mm,长度205mm左右,弯曲度较大。采用一
以短期培训旺校,是沈阳技师学院“以高技能人才立校、以短期培训旺校、以校办企业富校、以创新精神强校”的四大战略之一。目前,短期培训已经占到了学校培训量的50%以上,囊括了退役士兵、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下岗人员、农民工、残疾人以及创业者等多个职业培训需求主体,成为辽宁省内技工院校多层次多元化办学的样本。  进行多元化办学的技工学校很多,但不少学校工作开展效果不佳或半途而废,为什么沈阳技师学院的短
论坛剪影  让专业课一展风姿  “帮我看看领结戴歪了没有”“我再试讲一遍,你帮我把把关”“你的表情还可以再自然些”……在气氛最为紧张的候场区,即将发言的老师们相互提点,在做最后的准备。这些平时讲起专业知识来口若悬河的年轻老师们,面对台下坐着的同行与专家,还是不免感到一阵紧张。  机械加工制造、商贸服务、电子电工,技工教育的三大拳头专业就在这紧张和期待中登上专业课教学论坛一展风姿。为了共同探讨如何促
当别的学校还在为如何进入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运作时,2010至2012年,连续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都放在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育部、农业部又决定将该院作为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  基地。  当别的学校的科技创新还在统计有多少论文发表时,他们研制的“草坪草”辐射全国20多个县(市),被江苏省政府确立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他们推出的“彩叶苗木”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区),推广面积4
《机械制图》是一门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门课也是一名熟练的机械技术工人所必备的专业知识。这门学科主要学习机械图样的绘制与阅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握好各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为轻松、愉快。  一、改变授课方法,营造教学双方互动的课堂氛围  老师要用自身的学识、智慧和创造力,以宽松的教学环境保持课
“书,心画也”,这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的一句名言,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书为心话,字如其人”。字,是书者的自然流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是书者人品的写真。从龚德清身上,记者再次印证了这两者的关系。  采访龚德清之前,记者从他的个人官方网站上先睹了其部分书法作品,立即就被其字的点画间渗透出的飘逸洒脱、骨力遒劲所撼动。待见到本人时,他的清新儒雅,平易近人,言谈间透出的一股大气,再次让记者震动:真是字如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实质在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建设。笔者所在的课程组经过五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下面笔者就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的思路、途径、方法做一个较全面的剖析,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笔者所在学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即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
青岛市技师学院特别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创造性地提出了“校园公共信息平台 应用业务系统 系统管理及应用人员”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  一、平台  青岛技师学院公共信息平台是以校园网为背景构建的集教学、管理、校园信息为一体的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信息交互平台。  公共信息平台技术系统包括三个子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门户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三个技术平台集成了用户身份信
[摘 要]地方史是离学生最近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史,把中国“大历史”和地方“小历史”恰当地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成为历史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几个课堂实例阐述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地方史。  [关键词]地方史;初中历史教学;广西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事务性人事管理、专业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管理四个阶段。当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该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注定了其教育要以市场实践需要为指导方向。笔者尝试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进行分析,以图构建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