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知识的训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如今倡导的教学“生活化”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有趣的数学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化 学习内容 教学情境 教学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抽象的数学研究,单纯地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接受数学技能的训练。这样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很多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产生畏难情绪。新课标的实施,就是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如何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呢?那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寻找生活原型、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和感受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有趣的数学问题。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以激起学生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为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这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引用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图片,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编排,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选用一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呈现学习内容:“话说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又累又渴,遇见一片瓜地,唐僧前去化缘,得了一个大西瓜。师徒四人非常高兴,准备分着吃。孙悟空提议平均分成四块,每人吃一块。猪八戒不同意:‘师傅化缘辛苦,应该多分一块,俺老猪食量大,猴哥,能不能也多分一块呢?’孙悟空想了想,说:‘八戒说得有道理。这样吧,我和沙师弟各得1\4,师傅得2\8,八戒,就多照顾你一点,分给你3\12,你得三块,行了吧?’八戒听了,喜笑颜开,抱着三块大西瓜吃了起来。”故事讲到这里,已经有几位同学会心地笑了(因为已有“分数的意义”知识基础,不难理解故事中出现的三个分数)。此时,教师及时点题:“到底孙悟空有没有把西瓜多分一点给猪八戒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信所有的同学都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孩子们都爱看《西游记》,也熟悉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西瓜对孩子们来说也有生活体验,这样重组,呈现出的学习材料易于理解、接受。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分数千变万化的美,从而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问题,即分数的基本性质。也为后续的学习,如分数的通分、约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现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在教学“搭配的学问”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给娃娃换装”的游戏情境:“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可爱的洋娃娃还没有穿好外衣呢,我们来帮帮她吧!她有3件上衣、2条短裙(下装)和2条长裤,如果把1件上衣与1件下装搭配在一起,你会选择怎样来打扮她呢?”
学生立即进入到情境中,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谁能够清楚地说一说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接下来,我们借助教具、学具,动手摆一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1.固定上装,搭配下装。如1号上衣分别与4件下装可以产生4种搭配方法,另2件上衣同样也分别与4件下装各产生4种搭配方法,一共就会有4×3=12(种)搭配方法。2.固定下装,搭配上装。反之亦然。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一次验证结果,教师强调“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方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答案。
拓展练习,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假如我们再为娃娃提供2頂帽子,或3双鞋子,将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谁能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把不同的搭配方法表示出来呢?(引导学生用图形、文字、数字或字母等表示出来,并进行展示、交流、评议。)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思考。教师从“生活化”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数学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并引导学生用符号取代实物思考数学问题,适时地建立起数学模型,为上升到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有这样一个例子:雯雯跟妈妈去商场购物,妈妈看中了一件标价420元的羽绒服,商场在搞促销活动,九折之后满一百减五十元,420元的羽绒服打九折是378元,满一百减五十元还可以减去一百五十元,就是228元。妈妈觉得挺划算的。聪明的雯雯想了一会儿,说:“妈妈,别以为你占了多大便宜,其实你多花了8元钱呢!”刚开始妈妈还不相信,认为打折后再减价已经很划算了,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多花了钱。雯雯说:“妈妈,我们不该让他们打折,420元直接满一百减五十元可以减去二百元,这件衣服只要220元。你看,是不是多花了8元钱?”多聪明的孩子,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轻易就识破了商场的促销花招,成功地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了数学知识思考问题。 数学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后的思维模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科学。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学得的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很多教师都喜欢设计“铺地砖”的拓展练习。因为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又能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例:小明的卧室需要铺地砖,卧室地面长4米,宽3米。小明比较喜欢以下两种地砖:
妈妈准备了600元钱,应该选择哪一种地砖呢?
在这道题中,既要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要让学生弄明白题目当中存在着相互关联的数量关系:1.不同规格的地砖,需要的数量是不一样的;2.单价的不同,影响着购买地砖的总价。另外,还有一个实际条件,总价不能超过600元。
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有学生仅凭直觉认为应该选择单价较为便宜的一种地砖,然而,经过一番演算、比较、讨论之后,正确答案才会浮现出来。(1.选择第一种地砖需要的数量为:(4×3)÷(0.3×0.3)=133.3(块),总价为:134×5=670(元);2.选择第二种地砖需要的数量为:(4×3)÷(0.4×0.4)=75(块),总价为:75×8=600(元)。所以,应购买第二种地砖。)
这样的习题,既拓展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又富有生活的气息。学生在解答了这道题目之后,不仅能够得到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训练,还能够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白了遇到问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無论是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是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都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的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增强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08YB259)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化 学习内容 教学情境 教学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抽象的数学研究,单纯地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接受数学技能的训练。这样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很多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产生畏难情绪。新课标的实施,就是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如何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呢?那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寻找生活原型、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和感受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有趣的数学问题。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以激起学生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为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这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引用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图片,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编排,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选用一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呈现学习内容:“话说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又累又渴,遇见一片瓜地,唐僧前去化缘,得了一个大西瓜。师徒四人非常高兴,准备分着吃。孙悟空提议平均分成四块,每人吃一块。猪八戒不同意:‘师傅化缘辛苦,应该多分一块,俺老猪食量大,猴哥,能不能也多分一块呢?’孙悟空想了想,说:‘八戒说得有道理。这样吧,我和沙师弟各得1\4,师傅得2\8,八戒,就多照顾你一点,分给你3\12,你得三块,行了吧?’八戒听了,喜笑颜开,抱着三块大西瓜吃了起来。”故事讲到这里,已经有几位同学会心地笑了(因为已有“分数的意义”知识基础,不难理解故事中出现的三个分数)。此时,教师及时点题:“到底孙悟空有没有把西瓜多分一点给猪八戒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信所有的同学都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孩子们都爱看《西游记》,也熟悉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西瓜对孩子们来说也有生活体验,这样重组,呈现出的学习材料易于理解、接受。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分数千变万化的美,从而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问题,即分数的基本性质。也为后续的学习,如分数的通分、约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现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在教学“搭配的学问”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给娃娃换装”的游戏情境:“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可爱的洋娃娃还没有穿好外衣呢,我们来帮帮她吧!她有3件上衣、2条短裙(下装)和2条长裤,如果把1件上衣与1件下装搭配在一起,你会选择怎样来打扮她呢?”
学生立即进入到情境中,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谁能够清楚地说一说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接下来,我们借助教具、学具,动手摆一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1.固定上装,搭配下装。如1号上衣分别与4件下装可以产生4种搭配方法,另2件上衣同样也分别与4件下装各产生4种搭配方法,一共就会有4×3=12(种)搭配方法。2.固定下装,搭配上装。反之亦然。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一次验证结果,教师强调“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方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答案。
拓展练习,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假如我们再为娃娃提供2頂帽子,或3双鞋子,将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谁能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把不同的搭配方法表示出来呢?(引导学生用图形、文字、数字或字母等表示出来,并进行展示、交流、评议。)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思考。教师从“生活化”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数学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并引导学生用符号取代实物思考数学问题,适时地建立起数学模型,为上升到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有这样一个例子:雯雯跟妈妈去商场购物,妈妈看中了一件标价420元的羽绒服,商场在搞促销活动,九折之后满一百减五十元,420元的羽绒服打九折是378元,满一百减五十元还可以减去一百五十元,就是228元。妈妈觉得挺划算的。聪明的雯雯想了一会儿,说:“妈妈,别以为你占了多大便宜,其实你多花了8元钱呢!”刚开始妈妈还不相信,认为打折后再减价已经很划算了,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多花了钱。雯雯说:“妈妈,我们不该让他们打折,420元直接满一百减五十元可以减去二百元,这件衣服只要220元。你看,是不是多花了8元钱?”多聪明的孩子,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轻易就识破了商场的促销花招,成功地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了数学知识思考问题。 数学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后的思维模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科学。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学得的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很多教师都喜欢设计“铺地砖”的拓展练习。因为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又能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例:小明的卧室需要铺地砖,卧室地面长4米,宽3米。小明比较喜欢以下两种地砖:
妈妈准备了600元钱,应该选择哪一种地砖呢?
在这道题中,既要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要让学生弄明白题目当中存在着相互关联的数量关系:1.不同规格的地砖,需要的数量是不一样的;2.单价的不同,影响着购买地砖的总价。另外,还有一个实际条件,总价不能超过600元。
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有学生仅凭直觉认为应该选择单价较为便宜的一种地砖,然而,经过一番演算、比较、讨论之后,正确答案才会浮现出来。(1.选择第一种地砖需要的数量为:(4×3)÷(0.3×0.3)=133.3(块),总价为:134×5=670(元);2.选择第二种地砖需要的数量为:(4×3)÷(0.4×0.4)=75(块),总价为:75×8=600(元)。所以,应购买第二种地砖。)
这样的习题,既拓展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又富有生活的气息。学生在解答了这道题目之后,不仅能够得到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训练,还能够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白了遇到问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無论是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是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都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的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增强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08YB25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