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活化”,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知识的训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如今倡导的教学“生活化”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有趣的数学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化 学习内容 教学情境 教学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抽象的数学研究,单纯地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接受数学技能的训练。这样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很多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产生畏难情绪。新课标的实施,就是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如何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呢?那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寻找生活原型、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和感受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有趣的数学问题。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以激起学生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为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这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引用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图片,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编排,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选用一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呈现学习内容:“话说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又累又渴,遇见一片瓜地,唐僧前去化缘,得了一个大西瓜。师徒四人非常高兴,准备分着吃。孙悟空提议平均分成四块,每人吃一块。猪八戒不同意:‘师傅化缘辛苦,应该多分一块,俺老猪食量大,猴哥,能不能也多分一块呢?’孙悟空想了想,说:‘八戒说得有道理。这样吧,我和沙师弟各得1\4,师傅得2\8,八戒,就多照顾你一点,分给你3\12,你得三块,行了吧?’八戒听了,喜笑颜开,抱着三块大西瓜吃了起来。”故事讲到这里,已经有几位同学会心地笑了(因为已有“分数的意义”知识基础,不难理解故事中出现的三个分数)。此时,教师及时点题:“到底孙悟空有没有把西瓜多分一点给猪八戒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信所有的同学都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孩子们都爱看《西游记》,也熟悉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西瓜对孩子们来说也有生活体验,这样重组,呈现出的学习材料易于理解、接受。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分数千变万化的美,从而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问题,即分数的基本性质。也为后续的学习,如分数的通分、约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现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在教学“搭配的学问”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给娃娃换装”的游戏情境:“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可爱的洋娃娃还没有穿好外衣呢,我们来帮帮她吧!她有3件上衣、2条短裙(下装)和2条长裤,如果把1件上衣与1件下装搭配在一起,你会选择怎样来打扮她呢?”
  学生立即进入到情境中,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谁能够清楚地说一说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接下来,我们借助教具、学具,动手摆一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1.固定上装,搭配下装。如1号上衣分别与4件下装可以产生4种搭配方法,另2件上衣同样也分别与4件下装各产生4种搭配方法,一共就会有4×3=12(种)搭配方法。2.固定下装,搭配上装。反之亦然。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一次验证结果,教师强调“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方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答案。
  拓展练习,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假如我们再为娃娃提供2頂帽子,或3双鞋子,将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谁能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把不同的搭配方法表示出来呢?(引导学生用图形、文字、数字或字母等表示出来,并进行展示、交流、评议。)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思考。教师从“生活化”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数学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并引导学生用符号取代实物思考数学问题,适时地建立起数学模型,为上升到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有这样一个例子:雯雯跟妈妈去商场购物,妈妈看中了一件标价420元的羽绒服,商场在搞促销活动,九折之后满一百减五十元,420元的羽绒服打九折是378元,满一百减五十元还可以减去一百五十元,就是228元。妈妈觉得挺划算的。聪明的雯雯想了一会儿,说:“妈妈,别以为你占了多大便宜,其实你多花了8元钱呢!”刚开始妈妈还不相信,认为打折后再减价已经很划算了,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多花了钱。雯雯说:“妈妈,我们不该让他们打折,420元直接满一百减五十元可以减去二百元,这件衣服只要220元。你看,是不是多花了8元钱?”多聪明的孩子,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轻易就识破了商场的促销花招,成功地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了数学知识思考问题。   数学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后的思维模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科学。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学得的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很多教师都喜欢设计“铺地砖”的拓展练习。因为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又能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例:小明的卧室需要铺地砖,卧室地面长4米,宽3米。小明比较喜欢以下两种地砖:
  妈妈准备了600元钱,应该选择哪一种地砖呢?
  在这道题中,既要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要让学生弄明白题目当中存在着相互关联的数量关系:1.不同规格的地砖,需要的数量是不一样的;2.单价的不同,影响着购买地砖的总价。另外,还有一个实际条件,总价不能超过600元。
  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有学生仅凭直觉认为应该选择单价较为便宜的一种地砖,然而,经过一番演算、比较、讨论之后,正确答案才会浮现出来。(1.选择第一种地砖需要的数量为:(4×3)÷(0.3×0.3)=133.3(块),总价为:134×5=670(元);2.选择第二种地砖需要的数量为:(4×3)÷(0.4×0.4)=75(块),总价为:75×8=600(元)。所以,应购买第二种地砖。)
  这样的习题,既拓展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又富有生活的气息。学生在解答了这道题目之后,不仅能够得到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训练,还能够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白了遇到问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無论是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是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都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的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增强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08YB259)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技巧策略  写作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
个性化作文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似乎也不应该从作文教学中特别指出来。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解放心灵,解放笔墨,笔下流淌真心与真情,充分体现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就是个性化作文。  小学生作文做到个性化,应当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不亚于成人。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享受个性化作文的快乐,是语文教师的责任,笔者就这一问题做了如下实践。  一、营造和谐课堂
摘要: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在“微分中值定理”一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图形直观降低理论难度,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和一定数量的练习,精讲多练,突出重点,重视知识的运用.  关键词: 微分中值定理 教学设计 启发式教学 讲练结合  一、课程设置分析  (一)课程的地位  《应用数学》是我院机电工程系、信息技术系、车辆工程系、电子电气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课,是学生提高文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各界普遍重视的问题。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分析,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逻辑思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只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注重指导审题,创设作文情境,用心指导每一堂作文课,不断地改进作文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喜欢作文,教师也不会感到作文难教,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指导审题 创设情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原则和方法.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
摘要: 数困生在数学阅读活动中存在较多问题,分析得出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能使数困生重新面对数学,不再畏惧数学,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 数学阅读 数困生 解题能力  当前数学阅读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是对学生,尤其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对数困生来说,数学阅读可以让他们重新点燃对数学的希望,重拾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