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各尽其能,能充分发挥群体力量,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历史教学授之以“鱼”授之以“渔”要实施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作为施教者,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是用教师的讲替代了学生的学,只单纯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将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实际上是用教师的思维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水平和消化情况,结果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动力,上课无精打采,还容易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造成教学失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由传统教学的控制与支配向学生自主与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中心位置转到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学、怎样学、学对教的要求等问题。
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变“授鱼”为“授渔”。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省力杠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只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那么让他们自主学习就如同渡江无楫,教师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引导者,我们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及时有效地传授学生新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地学习。不过力求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不上课,也不否定教师主导地位,而是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避免学生被动学习,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践经验告诉我,学生自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它促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质疑为切入口,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
古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过程。因为有了疑问,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充分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各种能力去解决问题,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老师提问、假设和陈述,要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提偏了,甚至闹出了笑话,我也不责怪、不批评,反而循序渐进的交给他们一些基本质疑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已开始主动探索新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掌握了学习主动权,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点拨,从而减少无效劳动。例如,在讲《中国历史》八上第六课《洋务运动》时,在导入新课后,我并没有拿出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直接提问学生,而是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再问学生:今天这节课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你又有哪些疑问?一时间,安静的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大大小小列出了十几个问题,主要有:想知道为什么这次运动叫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大致时间?具体内容?性质?影响?尤为可贵的是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本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它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这些问题,也是教学目标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我把它们用投影片展示在屏幕上,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仔细分析,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难点突破则由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整节课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主角完全是学生,课堂是热烈而活泼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由此可见,质疑使学生改变了学习的被动性,内心迸发出自主学习的火花。因此,教师要重视质疑,创设氛围,使学生敢疑,善疑,让学生的质疑成为自觉行为,有助于他们的自主性学习。
二、以表演为契机,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历史教材中,一般有一定人物情节的课文都可以演课本剧。由于历史具有很强的过去性,学生通过文字资料感知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所以只要条件许可,我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表演,因为表演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学生表演的过程不仅是情景氛围创设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因为表演之前,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文,还要搜集资料,充实课本内容,有的甚至要动手做道具。例如,在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片断表演,学生上网查阅了大量有关三国的内容。表演“草船借箭”片断,当扮演诸葛亮的学生一上台,台下立即响起一片掌声。原来学生们在纸杯中间插了一根筷子,杯口系了两根带子,杯子反扣在头上,一个简易的头冠就出炉了,戴上这样的头冠,下巴上粘上玉米须,再拿上一把羽毛扇,一个鲜活的诸葛亮就出现在大家面前。而表演士兵的学生不知从哪儿弄来了稻草做成耙子,从家里拿来吸管作箭,最后箭插满了耙子,他们也满载而归。整节课不仅成了学生欢乐学习的天堂,也给了我一个真实的感受,原来只要放开手脚给学生表演,他们也很会创设学习的氛围。总之,课本剧生动形象的表演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氛围,也增强了学生的表演与表达能力。
三、以全体为目标,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启发设疑和课堂讨论,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力创设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启思设疑,必须考虑全体学生,哪类问题适合于哪些学生回答,哪些问题要以通过“架桥”“铺路”“垫石”,让哪些学生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还是以《洋务运动》这课为例,由于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内容深浅不同,这样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通过长期训练,连后进生也打开自卑、闭锁的心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时教师及时对他们予以表扬和鼓励,自然会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四、以系统为准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般而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认识是零散、感性、肤浅的,需要经过提炼升华才能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这个转变可通过引导学生系统总结归纳来实现,师生共同把学生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寻求相互间的联系,构建成一定的记忆形式加以记忆,使之系统化。一般采用系统纲要法、表解法。例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结合本单元内容,我列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表格作为学生自学提纲:几次列强侵华战争名称、时间、主要列强、条约名称、条约内容、影响等,学生自学过后,我指导学生归纳要点,理顺关系,帮助学生得出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结论,使这一单元知识形成网络,完善了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自主精神。教师的角色逐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被动接受知识者,逐步转为自主的学习者,知识的探索者。
总之,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了群体力量,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也在自我学习中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责任感,树立了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让我们“授人以渔”吧!
历史教学授之以“鱼”授之以“渔”要实施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作为施教者,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是用教师的讲替代了学生的学,只单纯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将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实际上是用教师的思维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水平和消化情况,结果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动力,上课无精打采,还容易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造成教学失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由传统教学的控制与支配向学生自主与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中心位置转到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学、怎样学、学对教的要求等问题。
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变“授鱼”为“授渔”。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省力杠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只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那么让他们自主学习就如同渡江无楫,教师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引导者,我们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及时有效地传授学生新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地学习。不过力求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不上课,也不否定教师主导地位,而是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避免学生被动学习,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践经验告诉我,学生自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它促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质疑为切入口,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
古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过程。因为有了疑问,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充分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各种能力去解决问题,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老师提问、假设和陈述,要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提偏了,甚至闹出了笑话,我也不责怪、不批评,反而循序渐进的交给他们一些基本质疑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已开始主动探索新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掌握了学习主动权,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点拨,从而减少无效劳动。例如,在讲《中国历史》八上第六课《洋务运动》时,在导入新课后,我并没有拿出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直接提问学生,而是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再问学生:今天这节课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你又有哪些疑问?一时间,安静的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大大小小列出了十几个问题,主要有:想知道为什么这次运动叫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大致时间?具体内容?性质?影响?尤为可贵的是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本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它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这些问题,也是教学目标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我把它们用投影片展示在屏幕上,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仔细分析,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难点突破则由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整节课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主角完全是学生,课堂是热烈而活泼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由此可见,质疑使学生改变了学习的被动性,内心迸发出自主学习的火花。因此,教师要重视质疑,创设氛围,使学生敢疑,善疑,让学生的质疑成为自觉行为,有助于他们的自主性学习。
二、以表演为契机,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历史教材中,一般有一定人物情节的课文都可以演课本剧。由于历史具有很强的过去性,学生通过文字资料感知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所以只要条件许可,我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表演,因为表演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学生表演的过程不仅是情景氛围创设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因为表演之前,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文,还要搜集资料,充实课本内容,有的甚至要动手做道具。例如,在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片断表演,学生上网查阅了大量有关三国的内容。表演“草船借箭”片断,当扮演诸葛亮的学生一上台,台下立即响起一片掌声。原来学生们在纸杯中间插了一根筷子,杯口系了两根带子,杯子反扣在头上,一个简易的头冠就出炉了,戴上这样的头冠,下巴上粘上玉米须,再拿上一把羽毛扇,一个鲜活的诸葛亮就出现在大家面前。而表演士兵的学生不知从哪儿弄来了稻草做成耙子,从家里拿来吸管作箭,最后箭插满了耙子,他们也满载而归。整节课不仅成了学生欢乐学习的天堂,也给了我一个真实的感受,原来只要放开手脚给学生表演,他们也很会创设学习的氛围。总之,课本剧生动形象的表演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氛围,也增强了学生的表演与表达能力。
三、以全体为目标,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启发设疑和课堂讨论,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力创设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启思设疑,必须考虑全体学生,哪类问题适合于哪些学生回答,哪些问题要以通过“架桥”“铺路”“垫石”,让哪些学生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还是以《洋务运动》这课为例,由于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内容深浅不同,这样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通过长期训练,连后进生也打开自卑、闭锁的心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时教师及时对他们予以表扬和鼓励,自然会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四、以系统为准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般而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认识是零散、感性、肤浅的,需要经过提炼升华才能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这个转变可通过引导学生系统总结归纳来实现,师生共同把学生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寻求相互间的联系,构建成一定的记忆形式加以记忆,使之系统化。一般采用系统纲要法、表解法。例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结合本单元内容,我列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表格作为学生自学提纲:几次列强侵华战争名称、时间、主要列强、条约名称、条约内容、影响等,学生自学过后,我指导学生归纳要点,理顺关系,帮助学生得出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结论,使这一单元知识形成网络,完善了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自主精神。教师的角色逐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被动接受知识者,逐步转为自主的学习者,知识的探索者。
总之,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了群体力量,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也在自我学习中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责任感,树立了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让我们“授人以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