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教学环节的预设、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学生疑问的察觉、学生错误的引导等操作层面上把握动态生成,从而营造自然和谐、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动态生成 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与社会课堂要求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与我们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和方法、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谋而合。
一、关注动态生成,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
对于教学设计,提倡教师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并预想对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预先判断自己的教学会发生或可能发生哪些状态,并有相应的措施。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比如,我在初三专题复习中,关于儒家学说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孔子的符号学》,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对“孔子的符号”特别感兴趣,跃跃欲试。我讲到圣人、妖人、救星、罪人,让同学展开想象,想象还可以给孔子授予哪些符号?一个同学站起来,自信地说:“阶级敌人,比如在在文革中孔子被称为‘孔老二’。又有同学补充:“商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孔府家酒、孔府宴等酒商标的出现。”我顺势引导:“刚才的这些符号都是中国人眼里的孔子,那在外国人眼里的孔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同学们继续思维飞扬:“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国的宣传大使。”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赢得满堂的喝彩,将课堂推向高潮。这样的生成是以预设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了对预设的丰富和拓展,达成了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二、关注动态生成,捕捉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真实的课堂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活的教育资源变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郭思乐教授曾经说过:“学生的天性是活泼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课堂上学生呈现个性化的理解,如果我们不及时地调整教学,而是突然变脸,硬是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方向拉,于是,课堂上便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而一旦我们关注学生们的发言、动作,甚至表情,这样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思维活跃,经常会有“异言怪举”。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挖掘教育因素,拓展课程资源,这就是教师的实践智慧。如果牵着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跑,无疑是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我们应该顺势鼓励,多一些欣赏和机智,把握住生成,让“异样的声音”如山泉叮咚,清新悦耳。
三、关注动态生成,察觉学生眼中的疑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一种理想境界,这就是不应该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同构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教师经常按学生的疑问组织教学,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方法。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学生提出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得以解决,这正体现了课堂学习动态的生成性特点。
的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连我们看似平淡、当时都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学生则能由心底萌生出巨大的疑惑,眼睛中并发出渴望解决疑问的眼神。如果我按照自己的预设,撇开学生的疑问,虽然可以节省时间、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这些优秀生肯定会感到失望的,长此以往,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只有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眼中的渴望,课堂才会闪耀创造的光辉,涌动生命的活力。
四、关注动态生成,允许学生出现错误
在九年级上册《进入社会主义》一课的教学中,我对图1-16,作了如下设计:请同学们看图,说说从此图中读到了什么信息?一位学生答道:当时在进行公社化运动。
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学生读图得出错误信息的原因很可能是对“合作化”和“公社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不理解,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进程也并不了解。此时,如果教师简单得指正,然后,继续教学。这样处理显然错失了一次极好的生成机会。而比较好的解决思路是引导学生去纠正错误,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可以问该学生读出这一信息的依据是什么?再问问其他同学读到了什么信息,其依据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请学生、也可以由教师说说合作化与公社化的基本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使学生理解这两个重要概念。必须清楚,对教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思路与方法的点拨,而非知识或结论的呈现。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体现错误的美丽,呈现课堂的生成与灵动。
总之,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她充满灵性与人文性,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历史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历史课堂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历史课堂的归宿。关注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将能让智慧光芒闪现课堂,课堂生命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林敏 《新课改下的动态生成教学之初探》《华章》2011年第31期
3.方国才 《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郑金洲、蔡楠荣 《生成教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蔡楠荣 《互动——生成教学》 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12月第1版
【关键词】动态生成 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与社会课堂要求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与我们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和方法、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谋而合。
一、关注动态生成,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
对于教学设计,提倡教师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并预想对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预先判断自己的教学会发生或可能发生哪些状态,并有相应的措施。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比如,我在初三专题复习中,关于儒家学说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孔子的符号学》,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对“孔子的符号”特别感兴趣,跃跃欲试。我讲到圣人、妖人、救星、罪人,让同学展开想象,想象还可以给孔子授予哪些符号?一个同学站起来,自信地说:“阶级敌人,比如在在文革中孔子被称为‘孔老二’。又有同学补充:“商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孔府家酒、孔府宴等酒商标的出现。”我顺势引导:“刚才的这些符号都是中国人眼里的孔子,那在外国人眼里的孔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同学们继续思维飞扬:“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国的宣传大使。”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赢得满堂的喝彩,将课堂推向高潮。这样的生成是以预设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了对预设的丰富和拓展,达成了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二、关注动态生成,捕捉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真实的课堂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活的教育资源变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郭思乐教授曾经说过:“学生的天性是活泼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课堂上学生呈现个性化的理解,如果我们不及时地调整教学,而是突然变脸,硬是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方向拉,于是,课堂上便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而一旦我们关注学生们的发言、动作,甚至表情,这样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思维活跃,经常会有“异言怪举”。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挖掘教育因素,拓展课程资源,这就是教师的实践智慧。如果牵着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跑,无疑是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我们应该顺势鼓励,多一些欣赏和机智,把握住生成,让“异样的声音”如山泉叮咚,清新悦耳。
三、关注动态生成,察觉学生眼中的疑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一种理想境界,这就是不应该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同构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教师经常按学生的疑问组织教学,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方法。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学生提出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得以解决,这正体现了课堂学习动态的生成性特点。
的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连我们看似平淡、当时都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学生则能由心底萌生出巨大的疑惑,眼睛中并发出渴望解决疑问的眼神。如果我按照自己的预设,撇开学生的疑问,虽然可以节省时间、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这些优秀生肯定会感到失望的,长此以往,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只有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眼中的渴望,课堂才会闪耀创造的光辉,涌动生命的活力。
四、关注动态生成,允许学生出现错误
在九年级上册《进入社会主义》一课的教学中,我对图1-16,作了如下设计:请同学们看图,说说从此图中读到了什么信息?一位学生答道:当时在进行公社化运动。
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学生读图得出错误信息的原因很可能是对“合作化”和“公社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不理解,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进程也并不了解。此时,如果教师简单得指正,然后,继续教学。这样处理显然错失了一次极好的生成机会。而比较好的解决思路是引导学生去纠正错误,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可以问该学生读出这一信息的依据是什么?再问问其他同学读到了什么信息,其依据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请学生、也可以由教师说说合作化与公社化的基本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使学生理解这两个重要概念。必须清楚,对教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思路与方法的点拨,而非知识或结论的呈现。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体现错误的美丽,呈现课堂的生成与灵动。
总之,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她充满灵性与人文性,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历史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历史课堂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历史课堂的归宿。关注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将能让智慧光芒闪现课堂,课堂生命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林敏 《新课改下的动态生成教学之初探》《华章》2011年第31期
3.方国才 《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郑金洲、蔡楠荣 《生成教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蔡楠荣 《互动——生成教学》 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