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践行阳光体育的教学修正与机制探讨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践行阳光体育运动,不能只停留于它的美好形式,还要利用广泛、自由的教育空间和所担负人文教育的功能,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改善和进步,通过提升高校公体课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等来提高体育教育地位和教学效果,从人文的角度对学生阐释和推介体育文明,开启终身体育之路。文章力求从现实层面和社会思想人文的广度探讨高校践行阳光体育背后的教学修正和运行活动长效机制。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体育 教学修正 教学机制
  [作者简介]朱书祥(1962- ),男,陕西山阳人,商洛学院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陕西 商洛 72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JK06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6-0189-02
  
  2007年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发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这项活动的背景是,2005年全国第五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速度、爆发力、耐力等)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迅速增加。大学教育相对于背负应试教育包袱的基础教育,有着相对广泛、自由的教学空间并担负着人文教育的主要功能,作为政府发起的一项运动,高校如何借此改变体育教育的现状,修正体育教学及让这项运动持续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地位
  (一)转变体育课的评价方式
  体育课作为占一定学分的公共课程,由于评价考核的不合理,没能显现高校体育课的重要性,因此除适当提高体育课学分外,转变体育课评价考核方法是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校体育课评价考核主要存在目的不明确、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的弊病。它主要检查学生对“三基”的掌握,忽视学生体育能力和运动意识的发挥,造成学生只注重如何学好运动,而不知如何应用运动去科学锻炼身体的现象;考核方法绝大多数以技评、达标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并以此成绩来说明一切;考核内容则主要是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各种运动项目理论知识,而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运用所学运动来合理地锻炼身体的能力则极少涉及,脱离体育的实际功用,形成片面教学。鉴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体育课评价考核应该考虑是否激励学生开展健身活动,自主、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否激励学生学习掌握运动基本技术、技能;是否激励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是否让学生学会运动,为终身体育服务。
  因此,体育课考核目的和内容应将“三基”的掌握,与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递减“三基”考核比重,增加体育能力和素质考核比重,考查学生会不会利用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去独立、科学地锻炼身体,考核方法除技评、达标评定外,适当增加体育文化、体育锻炼知识的知识性考核。
  (二)提升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
  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要低许多。一是体现在经济待遇方面,公体课教师的经济待遇要比其他学科教师的要低,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二是普遍存在公体课教师职称评定受不公正待遇的现象。由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在高校中占主导地位,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所以在职称评定中,校方的评定政策倾向于专业技术教师,一些评委也存在先入为主的心态,重点照顾专业技术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二、开展体育人文教育
  如果说教育体制的缺陷是体育教育不成功的制度原因,那么对现代体育认识得不全面不深入和体育文化的缺失是其社会人文的环境原因。只有当体育融入社会文化,它才不是举国体制下的政治任务和个人锻炼身体的临时工具。无疑体育人文的教育落在了学校的肩上,尤其担负着社会人文教育重要功能的高校的肩上,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对学生开展体育人文教育。
  (一)体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现代西方对体育的认识是,体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犹如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一样,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活动,它更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缩影。体育中的顽强、坚忍、团队协作、竞争和各种规则是对应的人类真实社会活动的写照,所以学习体育,能游刃有余地参加体育活动,也就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协作与竞争,更好地融入社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成功的一种内在素养。因此看来,体育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一门必修课,在大学阶段应该把体育教学当做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种社会实践训练模型对待,对学生进行以上现代体育社会认识观的灌输,是实现终身体育和人文体育的思想前提。
  (二)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
  大学阶段体育文化教学,有助于弥补之前因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薄弱造成的体育盲现象,这要求高校改变、提升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方式,体育课不再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松散地运动一下,或是浅显、机械地讲些体育项目理论,应该重视体育文化教学,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运动科学、体育项目基本知识、技术和体育蕴涵的文化(如武术与中国文化),这要求相应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改进方向应该是社会化、生活化和实用性,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三)让体育构成学生的生活方式
  让体育构成学生在校以至以后漫长人生道路中的生活方式之一,成为人生的组成部分,不是通过说教和提倡,而是让学生在体育文化的学习中感悟到体育的精彩和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到它带来的种种快乐感受和体验,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是一次广泛的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如果能有效、持续地开展,并适当增加操作性强的运动项目,丰富运动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持续地参与,那么它将成为一场触动体育融入学生生活的运动,因为体育活动除了拥有从事其他活动一样的过程外,体育本身带来独特的体验,如长跑对极限的超越,游泳对体型的塑造,运动过程中退避与面对,跨越与成就、自豪,及其带来的强健、健康的快乐等,这些独特体验都影响到以后的生活,也可以说它是实现终身体育的一大因素。
  三、推行阳光体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不断加强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等是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得以广泛、有效开展的物质基础条件。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应该推动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获得重视以后,将根据学校发展不断提高体育设施水平,这是阳光体育活动得以发展、扩大和持续的基础,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水平提升提供了硬件方面的保障。
  (二)增设体育奖学金
  奖学金的设立不仅是为了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学业,也反映了学校对某个学科的重视,我国体育教学的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从学校到学生对其的忽视和轻视。我国高校应该参照国外先进国家大学的做法,适当增设体育科目的奖学金,这不仅从实际上提高了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同时能极大促进学生体育科目的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实践,需要强调的是,体育奖学金的设立不应只针对各种运动会上成绩突出的体育特长生,要顾及体育文化成绩优异和在非运动会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如各种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活动中)。
  (三)建立完善的各类体育社团
  高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终身体育的开始,建立各类体育社团组织,是学生独立自发进行自己喜爱、适合的体育活动的良好形式,它使整体性的阳光体育运动分化和细化,也为学生以后参与社会的体育组织起过渡和引导作用。高校可在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配合下,让学生自发地建立各类体育社团,进行体育交流,承担体育比赛的组织和裁判等,通过其组织学生开展各项阳光体育运动,使运动的组织常态化。
  如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较符合实际的组织模式,它由学校体育资源的业务管理部门如体育部(室)组织,具备俱乐部制体育产业的一些功能与特征,但非营利,解决了高校体育组织经费和技术、设施缺乏的问题,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廉价、便捷的渠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Z].2007-05-07.
   [2]宁业梅.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研究[J].体育科技, 2008(3).
   [3]陈宝珠.论体育教育与生存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6).
其他文献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灵活应用的能力和形成终身发展的意识。它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但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往往是低效的,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教学现象进行探析。    现象一: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我曾在网上欣赏过一位教师上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五课《资源管理的利器》的课堂实录。这位教师设计巧妙,在教学中利用D盘中“
旅游院校应重视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实验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
但凡提及信息素养,可能有人立刻想到,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凡提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便理解为在学科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上网搜索、查询资料、自主学习。我认为上述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的。  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4个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道德(道德层面)。4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信息意识是先导,文化素养是基础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
在组织信息技术考试时,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参加开卷考试,带教材的却不多。于是问:“为什么不带教材来考试?”学生回答:“把教材弄丢了。”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带教材上课的学生大有人在。  尽管出现上述现象有诸多原因,我们还是更愿意直面信息技术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个别学校用校本教材、计算机职业培训教材代替信息技术教材;有些教材修订不及时,造成知识体系陈旧;一些地方初
当前,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教育改革正在全国拉开帷幕。教育是强国之基,强国必先强教,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既体现了最高层面的国家意志,又凝聚了亿万大众对教育的殷切期盼。  眼下,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联合国教科文卫在《教育的今天、明天》这本书当中,对于世界范围的改革做了评价:
2009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对全省高中教师开展了暑期远程研修。其中,信息技术研修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两大模块,针对备课、授课及现阶段教法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讨。在研修过程中,我们既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李艺、张义兵两位教授的专业理论讲解和对教学案例的精彩点评,又观摩了南京市部分中学骨干教师的课堂演示实例。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远程研修平台,全省各地的教师们可以共同交流和讨论教
[摘要]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到厌烦的情况,甚至导致数学课堂没有一点活跃气氛,教师没情绪教学,学生没热情学习。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略了数学美的渗透。文章指出在课堂上应渗透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情操。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美  [作者简介]赵童娟(1979- ),女,河北安国人,秦皇岛职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