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低效教学现象探析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iahong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灵活应用的能力和形成终身发展的意识。它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但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往往是低效的,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教学现象进行探析。
  
  现象一: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我曾在网上欣赏过一位教师上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五课《资源管理的利器》的课堂实录。这位教师设计巧妙,在教学中利用D盘中“我的唐诗集”文件夹,让学生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相关操作,并以唐诗为载体,安排了三个任务贯穿教学活动。
  任务一:打开D盘中的“我的唐诗集”文件夹,数一下有多少位诗人。
  任务二:数一数“我的唐诗集”文件夹中以图像文件类型收集的唐诗有几首。(在几个子文件夹中放了一些jpg、gif格式的图片文件。)
  任务三:找出在“我的唐诗集”文件夹中存在的错误并改正。(错误方式有两种:一是放错文件夹;二是诗人名字打错了。)
  这三个任务分别实现了对资源管理器的快捷浏览、文件查看及文件夹操作,任务具体、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效率高。于是,我借鉴他的设计思路授课,但在进行到“任务三”时出现了问题,因为要完成“任务三”,学生必须非常熟悉这些唐诗,否则无法找出其中的错误。这样一来,我还要花时间讲解唐诗常识,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查找错误,而不是落实资源管理器的知识点上。这真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通过这节课,我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采用以信息为主线、任务为核心的模式,但在课堂上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只是为了给学生创设“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让其他学科知识喧宾夺主,冲淡了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征。此外,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最重要的是备学生。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任务的有效性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其具体表现为:①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并且在密切联系自身学习、生活经验的情境中完成的有意义的任务。②任务的设计要留给学生自主开拓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③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
  
  现象二:空心大萝卜——有形无实
  
  现在,许多教师都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普遍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记得有位教师执教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九课《太阳能能源调查》,在讲到启动Excel的几种方法时,给学生5分钟,要求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其实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Word等程序的启动方法,本来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却硬要几个人协同完成,结果教室里嘈嘈杂杂,学生说着、做着与主题无关的话或事儿。看似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现象,实际却是“空心大萝卜”!反思自己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有几次,我布置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复杂的电脑作品,却发现小组内只有一两个基础好的学生在参与作品的制作,其他学生只是看着,有的甚至还谈论着与制作作品无关的话题。
  这不禁让我反思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尤其现在都人手一台电脑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是否实在、是否必要?会不会无形中剥夺了部分学生操作的权利?让每位学生都亲身体验作品制作的每个步骤,会不会更好?
  到底怎样的问题才值得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靠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完成有很大困难,只有把任务细化,交由小组内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且大家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时,我们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教师切不可为了合作而合作。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或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应了每位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现象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已从教多年,但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教学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指导和迁移运用能力的建构。而对学生而言,方法的学习更为重要。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比如在进行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三课《计算机的好管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应把“学会使用软件的‘帮助’”这一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在讲到驱动程序及其安装时,则只是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直观地了解了驱动程序的安装过程,没有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系统的“帮助”,动手实践驱动程序的安装。又如,在讲授完“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单元的教学内容后,学生已掌握了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而我在新授“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单元时,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没有及时总结、迁移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致使前后单元毫不相干,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
  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软件的更新速度又非常快,如何让学生掌握好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呢?一是巧设问题情境,渗透学法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让他们从小就有在任务和具体应用中学会相应知识的体验。二是尝试迁移运用,揭示规律和方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又使学生的能力在迁移中得到提高。三是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反思、总结学习规律和方法。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活、学习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迁移、怎样反思,掌握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低效教学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反思在教学中出现的这些低效现象的原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晓伟.看有效课堂下的无效教学行为[DB/OL].http://www.ksyyxx.cn/blog/u/11/archives/2007/789.html.
  [2]刘岩林.小组合作学习“四问”[J].小学语文教学,2005(1).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文章在对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对策  [作者简介]杨建红(1967- ),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和高等教育。(新疆石河子832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摘要】《游吟诗人》是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杰作,本文通过分析《游吟诗人》中的《铁砧大合唱》的旋律特点、和声进行、在歌剧中的戏剧性作用、演唱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浅论这部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创作特点;演唱;戏剧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铁砧大合唱》的艺术风格  (一)《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是歌剧创作大师朱塞佩·威尔第创作巅峰时期的三大杰作之一
在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学校在改变、学生也在改变,这些变革或者变化迫使教师也应相应改变,需要学会用技术解决教研、教学中问题。在利用技术来解决问题中,哪些技术是教师所需要,适合教师应用的。哪些技术是能够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教研、教学效益,最终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全国各地实践,选取了八种适合中小学教师教研或教学使用的技术。    一、教育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统战组织应利用自身优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三个文明建设作好实际工作.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好"沟通、协调"的功能,密切配合
文章研究基于对国内26所普通高等院校和4所重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从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就当前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通
[摘要]钢琴是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由于学生钢琴基础和条件参差不齐,钢琴教师既要从基础抓起,不断规范和加强钢琴基本功训练,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钢琴教学的压力和学生学习的压力是伴随教与学整个过程的困惑与困难。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钢琴教学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