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全面发展的角度,透视了教育与幸福;提出建构幸福教育的设想:认知与情感统一的幸福教育;生理与心理统一的幸福教育;个性与社會性统一的幸福教育。
关键词:全面发展;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19-01
一、幸福教育的特征
1.幸福教育的整体性幸福教育是教育的深化改革,是综合提高教育水平和全面
升华教育的境界。因此,幸福教育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这是一个基本特征。幸福教育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式、教育结果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因素之间也会构成不同的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内容与方法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形成的教育活动:教学、思想教育、教育管理等等。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又存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问题。教育又同时与社会上的其他子系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上述各种关系却均存在于生活之中,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其整体性,同时又超越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发挥和体现幸福教育的整体性。幸福教育的整体性和具体探索的独特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整体性是各独特性蕴涵的共性,独特性则是整体性的具体的存在形式,忽视这种辩证关系,就不能正确理解幸福教育的整体性。
2.幸福教育的全面发展性
全面发展性是幸福教育在其教育目的、教育结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具体说幸福教育的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化社会的客观需要,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保证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幸福教育的崇高目的,即让个人更好更有效地生活,更充分地发掘其潜能等。
3.幸福教育的科学性
幸福教育的科学性是指幸福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能动的教育实践。幸福教育思想有一定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第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认识和事件的主体的理论,特别是人的主体性的理论是幸福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二,生理学基础。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分工不同。左半球侧重逻辑思维能力,右半球侧重直觉的形象思维功能,只有两半球协调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传统教育只注重理念的逻辑的大脑左半球的训练,而忽视了右半球的功能。幸福教育引入情感因素,主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以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充分发展。第三,教育学基础。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21世纪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焦点所在。幸福教育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一定会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二、幸福教育的构建
1.认知与情感统一的幸福教育
认知与情感统一的教育实际上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智育”,但比其多了情感方面的因素;传统的智育忽视情感教育或认为情感教育是为认知服务的。我认为情感教育应该被提到和认知相并列的地位。认知的目的是将某种知识内化为主体自身情感体系和个性之中,这样的知识才能成为主体的真正知识。主体的知识层次是主体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就是人对各种现象真实而深刻的态度的发展,而这必然与人情感范围的发展相联系。
2.生理与心理统一的幸福教育
生理与心理内在统一的教育是指身心内在统一的教育,即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体育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对生理的改造必然导致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而心理的发展又会促进人的生理发展,只有生理与心理统一的体育才是和谐的体育教育。体育是为了人全面发展服务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获得身心和谐的幸福感。实际上,体育是一种有目的的使身心统一于和谐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由于认识到这一点,联合国卫生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上作了改动,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内在统一是以生理的帮助为前提的。在心理提升的帮助下,身体的发展才能实现“对成熟的超越”这一体育任务。心理本来就是身体机能有机统一的产物,心理的能动作用一旦作用于身体,就会使体育运动超越成熟,获得身心内在统一的幸福感。
3.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幸福教育
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教育是指个性向社会性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即自我扩展的教育,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德育”。个性与社会性统一于自我扩展和延伸的过程中。自我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私,二是自爱。我认为自我的核心是自爱,自爱是指“爱惜自己的身体、荣誉”,自爱是人之天性,是一切个人美德的基础,也是人道主义伦理学的基础。自爱虽然以爱己的幸福开始,但其必然要延伸到爱别人、关心别人的幸福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爱别人的,自爱是爱别人的前提。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产生这样那样的人际关系,并对他人产生依赖,如果没有别人的援助,光靠自己,是不能真正得到幸福的。反过来,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也必定在帮助别人、爱别人的过程中给别人带来幸福。
教育的本意在于发展人的本性,为人造福,非人的、非我的教育不是幸福教育;幸福只有在“人”的生活中、在人的个性发展中才能得到。教育应该肯定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全面的,所以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和获得幸福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幸福教育就是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的情感上,使教育造福于人的教育,它是以人的教育情感为目的的教育,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沙洪泽.关于“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9-13.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3:56
[3]栾传大.多元幸福观教育论纲[J].现代教育科学,203,(3).
作者简介:秦艳(1972,7--),女,汉族,甘肃环县人,一级教师,现任职于环县教育教学研究室。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全面发展;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19-01
一、幸福教育的特征
1.幸福教育的整体性幸福教育是教育的深化改革,是综合提高教育水平和全面
升华教育的境界。因此,幸福教育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这是一个基本特征。幸福教育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式、教育结果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因素之间也会构成不同的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内容与方法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形成的教育活动:教学、思想教育、教育管理等等。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又存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问题。教育又同时与社会上的其他子系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上述各种关系却均存在于生活之中,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其整体性,同时又超越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发挥和体现幸福教育的整体性。幸福教育的整体性和具体探索的独特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整体性是各独特性蕴涵的共性,独特性则是整体性的具体的存在形式,忽视这种辩证关系,就不能正确理解幸福教育的整体性。
2.幸福教育的全面发展性
全面发展性是幸福教育在其教育目的、教育结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具体说幸福教育的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化社会的客观需要,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保证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幸福教育的崇高目的,即让个人更好更有效地生活,更充分地发掘其潜能等。
3.幸福教育的科学性
幸福教育的科学性是指幸福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能动的教育实践。幸福教育思想有一定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第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认识和事件的主体的理论,特别是人的主体性的理论是幸福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二,生理学基础。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分工不同。左半球侧重逻辑思维能力,右半球侧重直觉的形象思维功能,只有两半球协调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传统教育只注重理念的逻辑的大脑左半球的训练,而忽视了右半球的功能。幸福教育引入情感因素,主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以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充分发展。第三,教育学基础。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21世纪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焦点所在。幸福教育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一定会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二、幸福教育的构建
1.认知与情感统一的幸福教育
认知与情感统一的教育实际上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智育”,但比其多了情感方面的因素;传统的智育忽视情感教育或认为情感教育是为认知服务的。我认为情感教育应该被提到和认知相并列的地位。认知的目的是将某种知识内化为主体自身情感体系和个性之中,这样的知识才能成为主体的真正知识。主体的知识层次是主体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就是人对各种现象真实而深刻的态度的发展,而这必然与人情感范围的发展相联系。
2.生理与心理统一的幸福教育
生理与心理内在统一的教育是指身心内在统一的教育,即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体育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对生理的改造必然导致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而心理的发展又会促进人的生理发展,只有生理与心理统一的体育才是和谐的体育教育。体育是为了人全面发展服务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获得身心和谐的幸福感。实际上,体育是一种有目的的使身心统一于和谐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由于认识到这一点,联合国卫生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上作了改动,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内在统一是以生理的帮助为前提的。在心理提升的帮助下,身体的发展才能实现“对成熟的超越”这一体育任务。心理本来就是身体机能有机统一的产物,心理的能动作用一旦作用于身体,就会使体育运动超越成熟,获得身心内在统一的幸福感。
3.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幸福教育
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教育是指个性向社会性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即自我扩展的教育,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德育”。个性与社会性统一于自我扩展和延伸的过程中。自我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私,二是自爱。我认为自我的核心是自爱,自爱是指“爱惜自己的身体、荣誉”,自爱是人之天性,是一切个人美德的基础,也是人道主义伦理学的基础。自爱虽然以爱己的幸福开始,但其必然要延伸到爱别人、关心别人的幸福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爱别人的,自爱是爱别人的前提。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产生这样那样的人际关系,并对他人产生依赖,如果没有别人的援助,光靠自己,是不能真正得到幸福的。反过来,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也必定在帮助别人、爱别人的过程中给别人带来幸福。
教育的本意在于发展人的本性,为人造福,非人的、非我的教育不是幸福教育;幸福只有在“人”的生活中、在人的个性发展中才能得到。教育应该肯定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全面的,所以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和获得幸福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幸福教育就是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的情感上,使教育造福于人的教育,它是以人的教育情感为目的的教育,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沙洪泽.关于“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9-13.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3:56
[3]栾传大.多元幸福观教育论纲[J].现代教育科学,203,(3).
作者简介:秦艳(1972,7--),女,汉族,甘肃环县人,一级教师,现任职于环县教育教学研究室。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