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失落的大学精神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精神在轰轰烈烈兴建的一所所高校中悄然失落。本文认为,只有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找寻失落的大学精神,才能重塑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失落 重塑
  
  一、何谓“大学精神”
  谈到大学精神,我们就会不禁想起蔡元培先生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
  如今,许多大学也在努力挖掘并提倡自己的大学精神,想用一句话、一个口号让大家记住自己,提高知名度。陈平原认为:“所有的精神都在建构中,没有不变的精神,想用一句话来概括一所大学的精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国外著名的学府,哈佛耶鲁都有自己的校训,但都不曾有什么‘哈佛精神’ 、‘耶鲁精神’。如果说真的有‘北大精神’,那也是经由一代代师生的努力,而逐渐积累起来的。只要大学存在,她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未完成时——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添砖加瓦;而后人的努力,必须对原有的方向有所修正。”
  那么,到底大学精神是什么呢?
  一些学者也试图给“大学精神”加以界定。李辉、钟明华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王冀生把大学精神定义为:“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刘亚敏则把大学精神界定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真正的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它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人,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人,需要一种精神,大学同样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它滋养着人的人格、理想,孕育着超越的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发展的永久支柱,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其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大学精神给大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二、失落已久的大学精神
  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等教育得到了惊人的发展,然而,大学作为精神文化的资源正随着大学围墙的拆除而变得逐渐模糊,大学精神在轰轰烈烈兴建的一所所高校中悄然失落,在缺乏大学精神滋养的大学校园中,能够称之为“教育家”的大学校长已是罕见,能够被誉为“大师”的更是寥若星辰。
  1.大学办成了衙门
  大学,是人类知识传授的中心;大学,是知识质疑和创新的地方。可是作为文化活动中心的大学,已经不再是研究学问的象牙塔了。如今的许多大学,已经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力,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挤入官场,重权术轻学术。大学在官僚体系的渗透下也未能幸免,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一个又一个的有学术前途的知识分子挤进领导的岗位,走上了通往权利的不归路。丘成桐也曾经指出:“中国学术界最大的问题,不是做学术,都在搞权术。”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曾经指出:“大学不是衙门。”这里还有一段学界旧事:蒋介石掌握国家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但刘文典拒绝蒋介石到校“训话”。后来,蒋介石虽然如愿以偿,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说希望的“欢迎欢迎”那种隆重而热烈的场面。刘文典的观点是:“大学不是衙门。”好一个大学校长,好一个“大学不是衙门”。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们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高尚灵魂的地方。在这里,只承认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问,而不承认权势——即使是最高权势者,也无权到大学指手画脚、耀武扬威。
  大学不是衙门,更不能办成衙门。可是近年来,一些学校提出要创办世界一流高校,其实就是在建设世界一流衙门,从分配体制到住房、办公室、小汽车,无不围绕着权利在运转。大学里的院长、所长都享受着市级、县级的待遇。他们不仅是学术带头人,是专家学者,而且是领导,是官。更令人发指的是:国家一些党政机关的官员,已经不再满足于高高在上的权利,开着高级轿车来搅浑高学历教育的最后一池净水。他们依靠手中的权利,无耻地占有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宝贵指标,这些人不是为了搞学术才读博士的,在他们读博期间,学位课程是不上的,毕业要求的论文早就有人代写好了,他们毕业后除了一张文凭外,什么也没有拿到。但是,一张博士的文凭却可以让他们享受到更大的利益和好处,更多的晋升机会,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对他们而言,读博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和虚荣心。总之,如今的大学,是权利与金钱平分秋色,知识分子已经逐渐消亡,学术在钱和权的双重挤压下,早以失去了理应由它们占据的舞台。
  2.导师变成了老板
  随着政府对高校投入的不断增加,大楼拔地而起,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老师发表的论文也越来越多,然而,大学教授是否越来越值得学生欣赏、追慕和模仿呢?如今我们的大学,师生关系淡漠,教授们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接触沟通越来越少。在高校中,现在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导师是老板,这是近年来研究生们对自己导师最普遍的指称。“老板”这样的商业用语,让人直接想起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研究生们用这样一个冷冰冰的词语称呼自己的导师,师生关系可见一斑。导师本应是学术研究的指导者,但如今有些导师在学术指导上做的工作越来越少,而热衷于让研究生承担自己的课题,据此发放一定的酬劳,有的还让研究生在自己开办的公司中任职,许久都不得毕业。这样的关系与其说是给导师充当助手,完成课题,还不如说是给老板打工,充当廉价劳动力更为贴切。
  三、重塑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1.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
  大学精神寓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之中,必须拥有绝对的理想主义色彩,具备超然的独立自主地位,一定程度上超越世俗社会,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完成独立地位的回归。我国大学要想回到健康发展轨道,需要重新认识久违了的大学传统精神,重温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毫无疑问,重塑大学精神,以此为据彻底反省,是大学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学术自由是学校的生命,没有自由便没有思想,没有自由便没有创造。没有学术自由,便无法促进学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坚持学术自由,才能真正贯彻达到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促使学术活动活跃繁荣,研究成果累累,并促使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也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扬,与大学师生追求进步息息相关。师生必须站在科学的前沿,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探索,以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获得真知灼见。真正的大学精神倚靠学者的独立精神,没有这种独立精神,大学精神就失去了其丰富的内涵。因此,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守护。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精神酝酿与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精神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总之,“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寻回流失的大学精神、缺失的人文情怀和干净的学术氛围。大学的使命崇高而神圣,大学的精神悠远而绵长,重塑大学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奏响的最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平原.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教育学报,2005,(2).
  [4]杨东平.大学制度的创新和大学精神.科学中国人,2004,(4).
其他文献
心理学家认为:在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方面,“情商(EQ)”比“智商(IQ)”更为重要。因此好的学习情绪、愉快的心理产生的根源是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其关键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寓教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生动的比喻教学也是实现此目的的一条
主动性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学生若能主动地去学习,“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一种需求和爱好。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兴趣;二是使学生有成功感。  一、兴趣的培养  1.寻找产生兴趣的时机  成绩、能力的提高,关键是学生自身对知识的追求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不想学,认为学习就是一种负担,仅靠“灌输”、“填鸭”,被
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和谐地学习和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美国教育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观察而达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使之顿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之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  1.高中
电视舞台化妆是电视舞台美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和服装、灯光、布景等部门一样,是运用造型手段进行创作的。就人物造型来说,电视主持人的化妆、服装、发型与主持人要体现的角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的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方法和手段。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一种参与,通过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有效教学的特点:首先,关注学生。它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它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transport process of nitrogen(N)assimilation from tea roots by monitoring the dynamic composition of N compounds in x
“一倍体、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是高中生物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几个概念难理解、易混淆,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构建阶梯,循序渐进  我们知道:温故而知新。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该观点对于内容之间
目的:通过观察调肾方对CRF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调肾方治疗CRF的作用机理,进而阐明从气机论治CRF的机理,挖掘治疗CRF的中医新理论,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 情境教学 激发 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学生实验中常见得几种影响实验效果的心理,并通过稳定兴趣、增强自信、发展能力、转变观念等对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心理素质,从而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心理 实验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这决定了实验教学在新形势下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