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生心理,优化实验效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z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学生实验中常见得几种影响实验效果的心理,并通过稳定兴趣、增强自信、发展能力、转变观念等对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心理素质,从而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心理 实验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这决定了实验教学在新形势下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好奇心、求知欲都非常旺盛,他们对实验的热情很高,大多数喜欢上实验课,尤其是学生实验,但调查的结果表明,许多实验并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生物教师在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对实验中学生出现心理状况作认真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实验心理是不容刻缓的。下面是我对中学生物实验课中学生几种不同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1.影响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常见心理
  1.1好奇心理。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具有这种心理本来是好的。但有些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仅仅对实验器材或实验现象感兴趣。实验室是不同于教室的新的学习环境,一切都很新鲜,这会使一些学生情绪非常兴奋,他们往往不遵守实验要求和实验规则,在实验过程中喜欢尝试各种可能,自顾自地操作,遇到问题也随意地提问。如: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在老师提示实验要点时,学生不停地自己摆弄,注意力完全在显微镜上,而忽视了本节课真正的实验任务。在研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时,学生又对蚕豆种子上的蛀虫十分感兴趣,而对种子萌发条件不作深究。更有甚者,在探究人体皮肤作用的模拟实验时,把实验材料——苹果啃了;在探究蚯蚓结构特点时,把观察用的蚯蚓切成了几段。其结果往往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舍本逐末,就是妨碍了实验课堂秩序。这类学生一般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注意力转移较快,很少按教师的要求做实验,影响实验的完成,也就很难达到大纲要求的实验目的。
  1.2胆怯心理。
  胆怯、紧张心理是指个体受环境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负面心理现象,表现在对实验对象恐惧厌恶而不敢动手,或是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怕失败、怕老师指责,因而自信心不足,不敢动手。还有就是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时不敢发言,怕错、怕别人笑话。这种心理常以女生多见。这种心理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各项实验技术及其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掌握。
  1.3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指学生实验时总想着机械地仿效教师或书本来实验操作的心理,这些学生往往缺少学习主动性,只是按图索骥式地学习。如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生物实验中的器材、步骤、目的、原理等了解肤浅,经常左顾右盼,心里没底,机械地模仿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操作过程,也有的学生在埋头生搬硬套书上的步骤,却从不考虑这样做的必要性,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很茫然,束手无策,对实验的结果、结论也不知是否合理,只求完成而已。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做出的实验结果,按实验指导内容抄写一遍交差了事。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思维能力根本得不到发展。
  1.4轻视心理。
  有的学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心理。他们认为实验目的只是验证所学过的理论,对于学好生物没有多大帮助,因而他们喜欢生物课但对实验课敷衍了事,行为上表现为迟到、早退、不感兴趣、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这种心态心理会严重干扰实验教学的进行。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心理素质
  2.1引导好奇心,培养稳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初中生兴趣不够专一,学习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因此,单纯的实验表面的魅力若教师不加以重视引导,他们对事物的新鲜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也会转移,实验操作也会被动或盲目,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向求知欲发展,增强求知欲,最终培养良好的稳定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心理从觉得看实验有趣向积极主动参与实验,体验到动手实验乐趣的转变。
  2.1.1明确实验目的。
  在实验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以及打算怎样进行,对于所出示的仪器、材料的用途也要对学生交代明白。
  2.1.2开放实验室。
  教师可以在课后增加一些趣味实验,适时地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安排时间,选择内容,动手设计实验。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施展自己能力的天地,而且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验器材,消除实验的神秘感,让他们明白实验也是生物学习的重要部分。
  另外,教师在准备实验时,也要热情鼓励学生的参与,特别是那些好奇心强烈,表现欲旺盛的学生,让他们和老师一起采集、制备材料,配制药品、调试仪器等,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准备实验课的辛苦,在上课时不再贪玩,而是更加珍惜实验机会,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地遵照老师的要求有目的地去操作。
  2.1.3提倡自制教具。
  学生可以亲手采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取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实验模型、装置来演示,对有趣的实验现象的好奇心转化为对动手探究的乐趣,如:学生利用旧纸盒、橡皮筋等制成肘关节模型,来探究骨骼肌的协调作用。用气球一侧粘上胶带,吹鼓了来模拟保卫细胞特点。
  2.2增强自信,战胜实验怯场心理。
  教师应具备热情认真,严格耐心、尊重学生等心理品质,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特别是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要歧视、疏淡和训斥,多给予其精神鼓励,消除学生胆怯、紧张心理,增强其自信心,使之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他们才会战胜胆怯,不怕失败、积极主动去探究。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有的学生怕不会操作损坏了仪器挨批评,所以迟迟不敢动手。教师可在实验前强调规范操作下意外的仪器损坏不追究责任,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大胆参与到实验中去。在观察猪的心脏、小肠等结构时,有的学生拿着解剖刀不敢下手。教师可对他们在情绪情感上进行引导,让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小小科学家在做研究工作,要像科学家一样有毅力和献身精神,并鼓励他们“你能行”,帮其克服对实验对象的厌恶、胆怯心理。为了能让每个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另辟蹊径探索。教师特别要关注一些内向胆小的学生,多倾听他们的见解,及时捕捉他们创意的“火花”,使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增强其自信,从而消除他们对实验的畏惧感,使他们也能快乐、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索中去。
  2.3重视能力培养,克服依赖心理。
  在实验中好多学生都有依赖和仿效心理,让学生简单地模仿操作还不能达到实验真正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使学生在实验中从“依赖型”转为“主动型”,从“仿效型”转为“创造型”,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2.3.1指导自学、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时可让学生根据书本提示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器具的选择、装置的组建。如:演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材料,可以是书本中的萝卜,也可以是马铃薯等蔬菜,容器可以用各种小瓶子代替。盐的用量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条件开放了,学生设计的空间也开阔了,演示实验不再是老师“表演”、学生“看戏”了。在学生实验时我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创新。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学生没有直接仿效书本提示,不仅探究水分、空气、温度等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而且探究阳光、肥料、土壤等条件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所用的器材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瓶瓶罐罐,每组所搭的装置也并没完全按照书上的图片所示,而是五花八门,但操作更加简便。实验从“单纯验证性”转为包括验证在内的“复合深化性”,使学生从单一的模仿转向自己主动探索和改进实验,强化了探索创新意识。
  2.3.2质疑激思,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困惑,如没有像书本或老师所提示的现象出现,或是出现了未曾预料的现象,实验结论与预期相差甚远。有的学生为了交差而依赖别人的结果或书本上的实验提示一抄了事,不去深究出现问题的原因。而有些学生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此提出疑问。教师要及时鼓励那些大胆质疑的学生,因为有问题才会有积极的思维。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能锻练创造思维,而且训练思维的批判性,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常温下浸没在水中的种子,按照书本提示它缺少空气是不会发芽的,而很多学生的实验中恰恰发芽了,是书上的有误还是实验操作有误呢?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最后认为问题出在水上,因为鱼、虾等动物可以在水中生活,水中一定溶解有空气,实验中为了严格控制这组实验中的唯一变量:空气,要对普通的水处理,如煮沸冷却,以赶跑空气,并可以在水面加上植物油液封。这样的实验设计才更加严密科学。学生再次按照新设计的方案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探究烟草浸出液对小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时,实验提示是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兴奋神经,所以烟草浸出液的浓度越高,小鱼呼吸会越快,而有的组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学生推测是烟草浸出液浓度过高,导致了小鱼奄奄一息。学生重新配比溶液,证实了推测,从而得到了一个更加合理完善的结论:在一定溶液中,烟草浸出液度越高,小鱼呼吸越快,但是高浓度的烟草浸出液,会使小鱼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由此学生加深了对吸烟有害的认识。
  2.4提高认识,纠正轻视心理。
  对实验有轻视心理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明白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才能更深刻领会生物知识。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途径,而且是发展能力,特别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同时教师要着手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问题。如:为学生开设多媒体课,我利用多媒体对实验进行感官上的教学,营造实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对着教材看画面,看了画面查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每一步骤的特点与注意事项,通过这种有目的的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产生实验兴趣,让他们觉得实验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其乐无穷。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产生的各种消极心理会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实验心理素质对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祭彦加等编.中学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技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肾系康全方及其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活血化瘀、益气四个拆方组对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大鼠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数、肾功能、肾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白
心理学家认为:在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方面,“情商(EQ)”比“智商(IQ)”更为重要。因此好的学习情绪、愉快的心理产生的根源是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其关键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寓教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生动的比喻教学也是实现此目的的一条
主动性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学生若能主动地去学习,“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一种需求和爱好。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兴趣;二是使学生有成功感。  一、兴趣的培养  1.寻找产生兴趣的时机  成绩、能力的提高,关键是学生自身对知识的追求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不想学,认为学习就是一种负担,仅靠“灌输”、“填鸭”,被
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和谐地学习和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美国教育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观察而达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使之顿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之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  1.高中
电视舞台化妆是电视舞台美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和服装、灯光、布景等部门一样,是运用造型手段进行创作的。就人物造型来说,电视主持人的化妆、服装、发型与主持人要体现的角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的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方法和手段。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一种参与,通过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有效教学的特点:首先,关注学生。它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它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transport process of nitrogen(N)assimilation from tea roots by monitoring the dynamic composition of N compounds in x
“一倍体、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是高中生物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几个概念难理解、易混淆,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构建阶梯,循序渐进  我们知道:温故而知新。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该观点对于内容之间
目的:通过观察调肾方对CRF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调肾方治疗CRF的作用机理,进而阐明从气机论治CRF的机理,挖掘治疗CRF的中医新理论,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 情境教学 激发 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