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必需品到博物馆藏品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fairs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江南刺绣小品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刺绣小品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作为传统生活必需品的刺绣小品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历史意义。本文第一章从传统的江南女子日常活动出发,随着时代的更替,其日常活动的内容亦变得丰富这一点,探究刺绣小品没落之必然;第二章重点探究了婚姻观的转变对于社会风俗的影响,继而对刺绣小品淡出日常生活产生了必然影响;第三章论述的是刺绣小品本身从实用物件到艺术欣赏品的转变,着重探究社会发展引发的机械化运动对手工业技术的冲击。结语部分是对刺绣小品的博物馆田野考察意义的肯定。
  关键词:刺绣小品;转变;生活必需品;江南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81-2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刺绣小品①不仅延续着农业生产的命脉,更成为了女子休闲娱乐生活的全部内容。然而到了近代,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增多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江南女子日常活动的转变
  在封建社会中,“女红”作为一门“母亲的艺术”,自女子孩提时代就被要求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制衣缝纫等活计;加上江南丝绸工业的发展以及江南地区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女红在江南地区就变得更为普遍。
  对于当时的女子来说,做女红一来是为打发闲散时光。清代画家任薰所绘的绣花仕女扇面图,就描绘了一位古代的千金小姐以绣房女红为消遣的生活场景;二来,女红作为女子的功课和技艺,在针与线的轻拢慢捻之中,施展才华、表达情感、寄托情愫,女子们常常会在女红中耗尽一生。
  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专门针对近代妇女日常生活研究的文献不多,所以很多人仍呆板的认为女子们的生活始终如一。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江南地区虽受中国大的封建社会背景影响,然而女子们的日常活动并不是毫无选择的。宋立中先生所著《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中曾记述过:“江南妇女特别是三吴妇女游风之盛,主要集中在从苏州府为中心的吴中地区。”游风即我们今天所说旅游之事,足可见当时的社会尤其指江南地区女子的日常活动有了变化,针织刺绣不再是江南女子的全部生活。休闲娱乐活动的不断展开,反映了江南女子生活品质的提升,这是社会的显著进步。究其日常活动转变的原因,在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女子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加上江南历来是文化重地,昌盛的文化使得女子的个人素质有所提升。
  二、江南地区社会风俗的转变
  清朝末年,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机械化运动,手工业技术发展也因此遭遇了极大挑战。宋中立老师曾这样描述近代江南人们的生活:“江南地区丝织业、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得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连一些仆隶贱役都穿绫罗绸缎等服装”。
  鸦片战争后,江南地区特别是上海,因开埠以后中外交流增多,很快成为了洋货的集散地。人们纷纷视消费洋货为时髦之事。随着洋货的慢慢普及,时尚用品变为了大众消费品,外面的新兴事物激起了女子跨出“闺阁之门”的欲望,传统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中礼制慢慢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甚至引起了价值观、婚姻观的变化。众所周知,封建社会之初,中国的婚嫁礼制是十分严苛的,讲究“门当户对”。然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到了一个转型期,即传统向近代转型。人们接受西方先进思想之后,有了很多大胆与反传统的举动。表现在婚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非礼制”的做法,包括“富贵婚”即向金钱看齐的婚姻成为了重头戏;“赘婿婚”成为了一种常态慢慢为人们所接受;富裕与贫穷人家不婚的常态被打破;儒家正统的婚嫁礼仪被物质化奢靡化取代等等现象的出现。
  民国时期,受外来文化之风影响愈盛,女子们在走出闺阁之后,进入了学堂,接受新知识。传统文化对于她们的束缚存在了几千年,使得她们急切的希望得到改变。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婚姻观:不愿再被动的接受父母的“媒妁之言”,而是主动的追求真爱。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和情感世界的女子们,正在努力地争取发言权。
  三、江南刺绣小品功能的转变
  在封建社会,刺绣小品大多是女子自绣自用,她们将自己的心思绣于其上,或寓意吉祥富贵,或表达爱慕之情,又或祝福仕途顺畅。到了十三四岁,女子们着手为自己准备嫁衣裳以及陪嫁物件,这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据苏州民俗博物馆中收藏的一本民国期间记录苏州人嫁妆目录的“妆奁簿”记载,当时的嫁妆类物件仅刺绣小品一类物件就堪称丰富多彩,主要有:“大红镜袱齐备”“顾绣聚宝盈盆”“五彩台毯全福”“印花镜袱全备”“绣花发禄千年”“锦绣台毯全福”“绣花状瓶成对”“洋线花篮成对”“大红杌垫齐备”“洋印门帘四喜”等。可见刺绣小品在江南地区婚嫁中的重要意义。
  到了清末民初之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女子的生活处境也变得相对宽松,日常活动不断增多,“抛头露面”对于女子来说不再是一件有违礼制之事。加上洋布的侵入以及丝绸的出口贸易不断增多,江南的手工业不断受到冲击。绣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江南的大街小巷;到外国学习刺绣的艺人也有不少,回国后改良了刺绣技艺,形成了专门的行当。这时候的刺绣发展大多有了固定的模式。上海“露香园”的顾绣就是吸收江南的实用刺绣技法发展为文人书画的观赏物品的典型案例。
  今天我们在博物馆里欣赏刺绣小品,不免为其小巧趣味性的设计而赞叹不已。偶尔,我们也会在江南的小镇上旅游时再看到一些刺绣小品,因它们大多是机器生产,千篇一律而显得廉价。我们也会买下几个,作为对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一种纪念,我们把它当做玩物,然而它却没有太多的欣赏价值。
  四、结语
  刺绣小品在社会发展中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一件趣味横生的生活必需品演变为博物馆中的静态文物,是时代的交替以及女子解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感叹历史,感怀过去。今天的人们身上所穿衣物和佩戴的饰品几乎都来自于工厂的大机械生产,偶尔绣花的地方也大多是机器绣制。很多我们的同龄人已经不会使用针线缝补,因为时代的发展,使得我们不愿意在破旧的衣物上浪费时间,“女红”文化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参考文献:
  [1]汤建华.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陈勤建、尹笑非.点击中国吉祥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宁方勇,沈建东.丝线上的风雅:苏州民俗博物馆馆藏生活绣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4]高春明.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5]尹文、许明星.江南生活刺绣[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6]宋中立.娴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秀秀,南京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图像学以帕诺夫斯基的“历史的重构”与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构”为主要研究代表,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历史流传下来的艺术品的认识方法进行解读,给后世欣赏者提供一种新的认识方法。而这种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电影中,电影制作者利用图像的本身意义及衍生的意义不断进行重复和演绎,以深化电影的主题。电影《狼狈》和《蝙蝠侠》即借用了图像学。  关键词:图像学;电影;解读;圣母;蝙蝠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
期刊
摘要:话剧《枫树林》展现了一个村官在生命末期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反思。该剧通过对比呼应、以小见大、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直面错误、勇于担当、勤于奉献、踏实工作的村官形象,并引人思考信念、自省之于人生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枫树林》;追问;反思;信念;价值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1-2  话剧《枫树林》撇开了从正面去表现村官的
期刊
摘要: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通过分析六道轮回的独特情节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该小说的主题是揭示出一个以月亮为圆心的圆形流散。  关键词:《生死疲劳》;圆形流散;月亮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0-2  一、流散与圆形流散  一般来说,流散这个词在英文中最初具有贬
期刊
摘要:歌剧《王昭君》在上海诞生,却鲜为人知,因为其还处在新兴格局的萌芽期,却因充满了诗性的表达而富于美感。歌剧《王昭君》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以歌剧的形式表达,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交融,为中国歌剧的文学诗性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本论文从剖析民族歌剧《王昭君》剧本的文学诗性入手,对中国的音乐与文学的交融进行探索。  关键词:歌剧《王昭君》;文学诗性;剧本创作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好的设计要像《伊索寓言》,简约却不简单。简洁得设计更有力量感,如语言一般言简意赅,它的表达语言不需要多余繁复得装饰来多做说明阐释,光光剪裁、线条营造的立体主义构成,就足以说明一切。Lang时装的风格极具创造力,集质朴、基本、现代于一体,用极具现代感的剪裁手法进行解构主义基本元素的重组。  关键词:解构主义;极简主义;都市风格;少即是多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从实验性质的设计到技术裁剪的强调再到细节的注重,从离经叛道到对色情的暧昧到自然精致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的时尚事业经历了多个时期。早期从历史中搜寻灵感和技术源泉,后来关注人权,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她创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对时尚界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在历史与未来的双重维度里,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永不停歇地创造着时装史上惊爆瞬间。她让灵魂与灵魂碰撞,让情感肆意迸发。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和市场经济化的不断推进,一种新的美学现象应时而生,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即生活艺术化日趋显著,审美日常生活化则是艺术生活化,生活和审美界限日益模糊。2014生活家·厦门艺术节中试图寻找一个在当代审美泛化的历史语境下,赋予了“生活家”新的内涵和意义,从艺术的视角中看生活,从生活的视角看艺术,让人们关注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迁移这两个逆向过程的问题,表达出新的看法和新的体验。 
期刊
设计是人类发展的一面镜子,所有物质文明的特质都会在与其同一时期的设计作品中有直接的体现。现代设计的范畴十分广泛,它涉及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现代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等等,同时还包括平面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广告策划设计、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以及摄影、影视制作等等。现今设计的专业分类越来越细致,又不断地派生出许多新的设计学科和门类,如:城市家具设计、产品设计、首饰加工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
期刊
摘要: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以及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钢琴伴奏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钢琴伴奏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并且综合性强的学科,也承载着音乐文化魅力展现的重要任务。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正是在于“即兴”,要求凭借伴奏者的智慧与灵感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出合乎逻辑的伴奏方案,为歌曲即兴编配伴奏织体,保证演唱的顺利进行。因此,即兴伴奏应当具备很多素质以达到完成即兴伴奏的水平。本文从最基本的伴奏织体的编配
期刊
摘要:本文以影片《倩女幽魂》中女鬼小倩的服装造型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三个版本中小倩服装造型的特点,从庄重严实、浪漫唯美再到轻松随意,代表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心目中皎皎女形象的不同期待,而服装的改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爱情道德观的不断改变。  关键词:小倩;服装造型;爱情道德观;变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50-2  从蒙昧初开之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