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记是一种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虽然传记作为高考的考点之一,但对传记的教学,许多语文老师会因为传记语言的平实而忽视。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传记易读易懂,无需花力气去讲授。即使勉强而为之,也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如同嚼蜡,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要让传记“活”起来,教师需要在备课上下苦功,教学过程中做好以下几步工作。
一、质疑激趣,激活思维
机巧的设疑,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也符合学生寻根问底、探究好胜的心理。教师可根据课堂的氛围不断地设计问题、步步引入,完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讲授《在哈金森工厂》一课时就设计了以下问题:a、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你们可知道他在收回香港时是如何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b、你们知道邓小平的“三起三落”的事吗?c、卓琳是何许人也?通过设疑,本来沉寂的课堂马上热闹起来了。同学们会在预习时通过网络设备查阅资料和阅读课文所得来寻找答案。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就活跃了,传记也会“活”起来。
二、整体阅读,全面感知
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人物传记选材较宽泛,有的终其一生,有的又概括其人物一生中的某个片段。事件复杂而有序。如何将分散、局部的时间统一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之下,使学生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就得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阅读。
如我在教《铁肩担道义》时就精心设计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探究:①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李大钊的?②本文引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这些材料,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③李大钊怎样思考生死的问题的?他的慷慨就义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学生通过讨论、探讨,各抒己见。通过这种阅读理清了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序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涉及传主的事实繁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之中,组合在传主生命的转变之中。因此我要求学生标出李大钊被捕前——被捕后的事件。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地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李大钊的主要生活历程。
整体阅读要让学生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的思考。例如:传记《铁肩担道义》中提到他“静静的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这属于细节描写。这一细节的刻画,表现了李大钊镇定与沉着,更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付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整体阅读更要让学生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铁肩担道义》这篇课文中用较多的篇幅叙述了李大钊被捕前军阀混战、中国大地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如果离开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学生就难以把握李大钊的精神风貌。整体把握,带着问题思考,学生的思维“活”了起来,传记的教学也跟着“活”起来。
三、训练思维,夯实基础
有人说,知识是背出来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知识点的落实靠的是训练。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所以教师要按照教学步骤,设计具体的训练细节,明确每一步要落实的是什么基础知识,培养的是什么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张衡转》第一小节时,安排学生找“通”、“贯 ”和“从容淡静”。通过查字典作注,学生可以感受到张衡的勤奋好学,且初步认识其品德对事业成功的作用,为深入认识张衡提供平台。而对“薄而陋之”中的“薄”“陋”意动用法的考查以及对“不行”“不就”“不应”“致思”“研核”等词语的理解,既是文言知识的学习,又是思想内容的探索,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在训练学生为词作注过程中也包含着思维训练的因素。
《张衡传》第四小节中,我让学生给“员”“尊”作注。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可明确“员”通“圆”,“尊”取“樽”义,前者通假,后者异体。注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的“形”,有人注为“形态”或“形状”。经引导思考,明确为“图案”。“皆隐在樽中”的“隐”有人注为“隐藏”;“乃知震之所在”的“所在”有人注为“地方”。细读原文后明确为“密封”、“方位”。这些修改注释的过程使学生得到辩证的思维训练。
在讨论概括时,也要时刻不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我在讲授《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这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概括袁隆平的品格时,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出考察水稻的艰辛,认识到成功来之不易,需要经历劫难。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
课后我常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消化、巩固,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从而夯实知识基础。
语文教学中,能够坚持做好以上几点,传记教学一定会“活”起来。
笔者认为要让传记“活”起来,教师需要在备课上下苦功,教学过程中做好以下几步工作。
一、质疑激趣,激活思维
机巧的设疑,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也符合学生寻根问底、探究好胜的心理。教师可根据课堂的氛围不断地设计问题、步步引入,完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讲授《在哈金森工厂》一课时就设计了以下问题:a、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你们可知道他在收回香港时是如何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b、你们知道邓小平的“三起三落”的事吗?c、卓琳是何许人也?通过设疑,本来沉寂的课堂马上热闹起来了。同学们会在预习时通过网络设备查阅资料和阅读课文所得来寻找答案。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就活跃了,传记也会“活”起来。
二、整体阅读,全面感知
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人物传记选材较宽泛,有的终其一生,有的又概括其人物一生中的某个片段。事件复杂而有序。如何将分散、局部的时间统一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之下,使学生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就得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阅读。
如我在教《铁肩担道义》时就精心设计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探究:①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李大钊的?②本文引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这些材料,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③李大钊怎样思考生死的问题的?他的慷慨就义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学生通过讨论、探讨,各抒己见。通过这种阅读理清了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序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涉及传主的事实繁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之中,组合在传主生命的转变之中。因此我要求学生标出李大钊被捕前——被捕后的事件。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地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李大钊的主要生活历程。
整体阅读要让学生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的思考。例如:传记《铁肩担道义》中提到他“静静的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这属于细节描写。这一细节的刻画,表现了李大钊镇定与沉着,更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付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整体阅读更要让学生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铁肩担道义》这篇课文中用较多的篇幅叙述了李大钊被捕前军阀混战、中国大地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如果离开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学生就难以把握李大钊的精神风貌。整体把握,带着问题思考,学生的思维“活”了起来,传记的教学也跟着“活”起来。
三、训练思维,夯实基础
有人说,知识是背出来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知识点的落实靠的是训练。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所以教师要按照教学步骤,设计具体的训练细节,明确每一步要落实的是什么基础知识,培养的是什么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张衡转》第一小节时,安排学生找“通”、“贯 ”和“从容淡静”。通过查字典作注,学生可以感受到张衡的勤奋好学,且初步认识其品德对事业成功的作用,为深入认识张衡提供平台。而对“薄而陋之”中的“薄”“陋”意动用法的考查以及对“不行”“不就”“不应”“致思”“研核”等词语的理解,既是文言知识的学习,又是思想内容的探索,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在训练学生为词作注过程中也包含着思维训练的因素。
《张衡传》第四小节中,我让学生给“员”“尊”作注。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可明确“员”通“圆”,“尊”取“樽”义,前者通假,后者异体。注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的“形”,有人注为“形态”或“形状”。经引导思考,明确为“图案”。“皆隐在樽中”的“隐”有人注为“隐藏”;“乃知震之所在”的“所在”有人注为“地方”。细读原文后明确为“密封”、“方位”。这些修改注释的过程使学生得到辩证的思维训练。
在讨论概括时,也要时刻不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我在讲授《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这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概括袁隆平的品格时,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出考察水稻的艰辛,认识到成功来之不易,需要经历劫难。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
课后我常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消化、巩固,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从而夯实知识基础。
语文教学中,能够坚持做好以上几点,传记教学一定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