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对学生实施终身教育是应时代所需要的。我国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生健身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树立终身受益的健身理念。
关键词:终身体育锻炼 学生 高职
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健康第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实施,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体育策略,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完成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标志着我国全民体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体育教育专家、学者围绕着终身健身这一课题展开了讨论,纷纷提倡终身健身教育。我国老一辈体育理论家、教育家极力倡导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健身教育为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日本的体育界则提出“生涯体育”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一辈子都要进行体育和健身锻炼,促进了终身健身教育的发展,现在有些高职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改革。但我认为各高职在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方面的认知一定要上升到重视的地位。
一、在高职建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意义
从现实需要来看,当今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体育锻炼。学校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期间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培养健身的能力、兴趣和习惯,为终身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习任务提供身体保证。从今后发展来看,使学生懂得健壮的身体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养成锻炼的习惯,才能使他们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和任何环境条件下,都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身体锻炼。特别是在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能在终生健身意识的支配下,坚持进行健身活动,使自己能健康、愉快、顺利地工作和生活,以旺盛的精力去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使我国高校培养出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具有终身健身的意识,以良好的身体素质投入到新世纪现代化的建设中去,成为“科教兴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强盛贡献力量。
二、怎样使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理念
在高职期间是学生自我意识、对人生价值以及性格、爱好趋于稳定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另外还处于受教育时期,一旦步入社会就很难再有体育项目的学习。所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建立终生体育锻炼的正确理念。
1、对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应明确体育锻炼是自己一生中生活的必需
如果在现代化的都市工业社会中,办公设备的自动化,交通设备的便利化。真正需要人体力劳动的工作越来越少,人们的活动量也越来越小。虽然饮食营养跟得上人们的需求,但是体育运动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从而造成大多数人们的身体趋于“亚健康”状态,体质虚弱。所以说,在高职间要大力宣传体育的作用和功能。体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健身、促进人身体新陈代谢、提高人的生命力。“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提高心脏的功能,使呼吸肌增强,肺功能提高,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消除脑力疲劳,使人的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能使肌肉粗壮结实肌红蛋白增多;能使骨骼坚韧,骨密质增厚,骨的抗弯、抗折能力增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人体适应环境能力。抗旱、抗暑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增强,能够防病治病、延缓衰老,使人健康长寿。近代健美运动创始人德国山道先生,自幼体弱多病,曾几次濒于死亡。后来他用哑铃、杠铃等器械作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发达肌肉、健美体态的手段进行锻炼,达到了强健体能的目的。
2、对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理念首先应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要想活得有质量,必须适量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和环境。设定出符合自己身体锻炼的计划。计划的设定,根据本人的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和适宜的运动量。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有很多,比如: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登山远足、骑车旅游、跑步、太极拳、健身操、体育舞蹈、高尔夫球等等。至于运动量,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应遵循凡事不要过度,要有“度”的把持,要根据每个人具体情况而定。
在体育锻炼中,可以松弛神经、调节心理,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比如各种球类运动给人一种灵活、多变的快感;游泳是漂浮、滑冰是速度给人一种失去体重的快感;体育舞蹈在音乐旋律伴奏下舞出躯体的美感;太极蕴含了中华民族渊远悠长神奇文化,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全身散发着一种灵动的神韵等等。体育有着无穷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培养人们的优良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爱祖国、爱集体,团结向上,与培养人的美好心灵紧密相关。它深深地吸引着人们走进体育运动中去,并形成一种观念终身健身的人生观,贯穿到一生中去。
三、应把终身体育思路体现在体育教学中
学校教育应向终身体育思路转变。这一转变不要以完成学校教育为目的,要为学生续后人生体育运动负责。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更贴切于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高难度的降低难度,过于复杂的变得简单易学。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功感。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是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和逐步养成终身体育思路的习惯。
另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逐步掌握健身方法,使每个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还有教师把动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逐步得以提高,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主动的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动性完成,达到“我要健身”到“我会健身”的飞跃。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快乐,并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锻炼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为建立终身体育思路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四、建立终身体育锻炼在高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为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要认真加强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健身意识,增强学生的健身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健身打好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学是高职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高等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高职体育教学要以终生体育为指导思想,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懂得锻炼身体的目的和意义,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其二,使学生对自己身体情况与能力做出符合实际评价。其三,使学生掌握并且熟练运用两种以上学生喜爱,并带有社会普遍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四,具有健身方法的知识,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其五,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并能进行自我锻炼的监督与效果评价,具有渴求身体锻炼的欲望。其五,加强理论教学,建立考试制度,使理论知识教育滞后的局面彻底改观。要保证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作用,注重以老带新。认真评估检查,制定奖励办法和严格的考试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以适应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终身体育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为培养新世纪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开创一个良好的体质环境,为终身健身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建业.浅谈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互关系和各自要素[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8
关键词:终身体育锻炼 学生 高职
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健康第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实施,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体育策略,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完成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标志着我国全民体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体育教育专家、学者围绕着终身健身这一课题展开了讨论,纷纷提倡终身健身教育。我国老一辈体育理论家、教育家极力倡导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健身教育为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日本的体育界则提出“生涯体育”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一辈子都要进行体育和健身锻炼,促进了终身健身教育的发展,现在有些高职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改革。但我认为各高职在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方面的认知一定要上升到重视的地位。
一、在高职建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意义
从现实需要来看,当今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体育锻炼。学校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期间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培养健身的能力、兴趣和习惯,为终身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习任务提供身体保证。从今后发展来看,使学生懂得健壮的身体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养成锻炼的习惯,才能使他们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和任何环境条件下,都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身体锻炼。特别是在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能在终生健身意识的支配下,坚持进行健身活动,使自己能健康、愉快、顺利地工作和生活,以旺盛的精力去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使我国高校培养出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具有终身健身的意识,以良好的身体素质投入到新世纪现代化的建设中去,成为“科教兴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强盛贡献力量。
二、怎样使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理念
在高职期间是学生自我意识、对人生价值以及性格、爱好趋于稳定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另外还处于受教育时期,一旦步入社会就很难再有体育项目的学习。所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建立终生体育锻炼的正确理念。
1、对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应明确体育锻炼是自己一生中生活的必需
如果在现代化的都市工业社会中,办公设备的自动化,交通设备的便利化。真正需要人体力劳动的工作越来越少,人们的活动量也越来越小。虽然饮食营养跟得上人们的需求,但是体育运动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从而造成大多数人们的身体趋于“亚健康”状态,体质虚弱。所以说,在高职间要大力宣传体育的作用和功能。体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健身、促进人身体新陈代谢、提高人的生命力。“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提高心脏的功能,使呼吸肌增强,肺功能提高,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消除脑力疲劳,使人的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能使肌肉粗壮结实肌红蛋白增多;能使骨骼坚韧,骨密质增厚,骨的抗弯、抗折能力增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人体适应环境能力。抗旱、抗暑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增强,能够防病治病、延缓衰老,使人健康长寿。近代健美运动创始人德国山道先生,自幼体弱多病,曾几次濒于死亡。后来他用哑铃、杠铃等器械作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发达肌肉、健美体态的手段进行锻炼,达到了强健体能的目的。
2、对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理念首先应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要想活得有质量,必须适量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和环境。设定出符合自己身体锻炼的计划。计划的设定,根据本人的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和适宜的运动量。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有很多,比如: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登山远足、骑车旅游、跑步、太极拳、健身操、体育舞蹈、高尔夫球等等。至于运动量,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应遵循凡事不要过度,要有“度”的把持,要根据每个人具体情况而定。
在体育锻炼中,可以松弛神经、调节心理,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比如各种球类运动给人一种灵活、多变的快感;游泳是漂浮、滑冰是速度给人一种失去体重的快感;体育舞蹈在音乐旋律伴奏下舞出躯体的美感;太极蕴含了中华民族渊远悠长神奇文化,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全身散发着一种灵动的神韵等等。体育有着无穷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培养人们的优良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爱祖国、爱集体,团结向上,与培养人的美好心灵紧密相关。它深深地吸引着人们走进体育运动中去,并形成一种观念终身健身的人生观,贯穿到一生中去。
三、应把终身体育思路体现在体育教学中
学校教育应向终身体育思路转变。这一转变不要以完成学校教育为目的,要为学生续后人生体育运动负责。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更贴切于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高难度的降低难度,过于复杂的变得简单易学。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功感。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是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和逐步养成终身体育思路的习惯。
另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逐步掌握健身方法,使每个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还有教师把动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逐步得以提高,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主动的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动性完成,达到“我要健身”到“我会健身”的飞跃。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快乐,并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锻炼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为建立终身体育思路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四、建立终身体育锻炼在高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为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要认真加强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健身意识,增强学生的健身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健身打好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学是高职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高等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高职体育教学要以终生体育为指导思想,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懂得锻炼身体的目的和意义,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其二,使学生对自己身体情况与能力做出符合实际评价。其三,使学生掌握并且熟练运用两种以上学生喜爱,并带有社会普遍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四,具有健身方法的知识,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其五,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并能进行自我锻炼的监督与效果评价,具有渴求身体锻炼的欲望。其五,加强理论教学,建立考试制度,使理论知识教育滞后的局面彻底改观。要保证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作用,注重以老带新。认真评估检查,制定奖励办法和严格的考试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以适应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终身体育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为培养新世纪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开创一个良好的体质环境,为终身健身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建业.浅谈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互关系和各自要素[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