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个体创造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所以大力实践和a推进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不能回避的严峻课题。
一、影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它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解释过去,还能支配未来。对于知识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教育把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出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就成了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学习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这使学生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和培养。
2.师生关系的影响。
如何理解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键区别,也是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还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教师“权威角色”,强调“指令和服从”,其对学生的要求带有浓厚的控制色彩。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顺从者,师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难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都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3.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个性的严重失衡,不少学生因此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少深入研究和挑战权威的意识,缺少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不敢冒尖,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等等,这些都成为创造精神的“拦路虎”、“绊脚石”。因此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就目前我国学生素质状况来看,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我国教育改革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更好地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出发,实现有效教学,这是一个值得关心、讨论和探索的问题。我多年从事政治教学,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
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首先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恰是这些思想观念给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障碍。因此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提高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豐富多样的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要了解或确定学生的创造技能水平,通过教学,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使学生能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和思考者。教育者要努力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认真制定学科的创新目标,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乐于听取学生的创新观点,善于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心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3.创设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创新的非智力因素。
课题教学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学信息,它比知识信息更深刻、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略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那么,政治课怎样创造优良的课堂环境呢?首先要创设自主、安全的心理环境。心理学表明,创造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主。爱因斯坦说:“凡真正伟大且激动人心的东西,都是由自由劳动的个体创造出来的。”因此,营造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不怕提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为此,作为教师要做到“四要”,一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保持师生关系融洽,心理相容。二是善用激励策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的精神。三是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自我价值观。四要掌握学生差异性,宽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要创设丰富的情感环境。“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不仅影响知识,而且调节兴趣、意志、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唤起主体对理想的追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情境,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首先要感动自己,做情感丰富的人,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要素,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煽情手段,如实物、图片、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
一、影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它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解释过去,还能支配未来。对于知识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教育把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出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就成了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学习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这使学生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和培养。
2.师生关系的影响。
如何理解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键区别,也是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还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教师“权威角色”,强调“指令和服从”,其对学生的要求带有浓厚的控制色彩。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顺从者,师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难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都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3.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个性的严重失衡,不少学生因此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少深入研究和挑战权威的意识,缺少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不敢冒尖,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等等,这些都成为创造精神的“拦路虎”、“绊脚石”。因此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就目前我国学生素质状况来看,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我国教育改革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更好地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出发,实现有效教学,这是一个值得关心、讨论和探索的问题。我多年从事政治教学,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
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首先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恰是这些思想观念给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障碍。因此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提高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豐富多样的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要了解或确定学生的创造技能水平,通过教学,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使学生能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和思考者。教育者要努力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认真制定学科的创新目标,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乐于听取学生的创新观点,善于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心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3.创设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创新的非智力因素。
课题教学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学信息,它比知识信息更深刻、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略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那么,政治课怎样创造优良的课堂环境呢?首先要创设自主、安全的心理环境。心理学表明,创造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主。爱因斯坦说:“凡真正伟大且激动人心的东西,都是由自由劳动的个体创造出来的。”因此,营造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不怕提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为此,作为教师要做到“四要”,一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保持师生关系融洽,心理相容。二是善用激励策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的精神。三是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自我价值观。四要掌握学生差异性,宽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要创设丰富的情感环境。“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不仅影响知识,而且调节兴趣、意志、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唤起主体对理想的追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情境,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首先要感动自己,做情感丰富的人,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要素,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煽情手段,如实物、图片、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