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道德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考,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一线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笔者在此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做法。
1.增加趣味性,寓教于乐,使课堂“活”起来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初中学生年龄在13—15岁,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一些抽象的、理性的知识不容易理解接受。但他们兴趣特点容易被激发,求知欲较强,爱动脑,可塑性强。如何有效地将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想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上“探究园”里的实例外,还应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将一些道理融于故事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就会积极思考问题,甚至生成新的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这样课堂就会“活”起来,学生就会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深奥,从而调动积极性。比如我在讲《自尊与自信》一课时,采用了这样一则故事:一群动物举行比“大”竞赛,老牛信心十足,走上擂台,台下一片呼声“大”。轮到大象登台表演,大象迟疑不定。松鼠说:“你怎么不上?”大象说:“我害怕。表演不好,别人会笑我。”结果大象没有参赛。青蛙等不及也很不服气,跳上一块巨石,鼓起肚皮,神采飞扬地高喊:“我大吗?”“不大!”传来一片嘲讽之声,青蛙继续鼓肚皮,“嘭”的一声,肚皮破了。故事讲完后,我出示了一组思考题:老牛、大象、青蛙的心理表现如何?老牛为何能取得成功?大象、青蛙为何失败?我们中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故事启发了学生思维,其中蕴含的道理无需教师讲解,学生都能理解,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各抒己见,头头是道,几道思考题很快解决。我想这节课的道理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为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巧设疑问,激励学生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例如:我在讲授《竞争与合作》一课时,需要讲清竞争、合作的意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怎样正确对待竞争的压力,以及怎样合作等问题。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情景《三个和尚》的故事。初中生对这样的故事很感兴趣,学生们专心致志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没有一个人做小动作,没有一个人转前转后,他们专注地看,专注地听,时而开心地大笑,时而议论纷纷,思维极为兴奋。这时我抓住时机,巧妙提问: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请你帮忙想想办法,怎样解决他们没水喝的问题?我们从这则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些问题发人深思,紧扣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他们的思维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要讲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们轻松掌握了知识,思维能力与品质也得到提升。当然在巧妙设疑上,教师不仅要善于发问,同时还要启发、引导、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努力创设“问题”的时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设疑问难,设计有趣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为问题而思、而学、而创新。教师要善于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机会,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由“敢问”走向“善问”,并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兴趣倍增,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3.指导学生阅读,读思结合,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的现状,我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变着法子,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有时带着问题读,增强读的目的性,在读中思考;有时先读书,读完后思考概括问题,归纳知识;有时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思考,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关爱社会》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读课文,通过读并结合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面貌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读出了社会繁荣的背后存在的严峻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什么意识?应该如何落实自己的爱国行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解决了问题,也明白了四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由对现象的认识到思想的升华再到行为习惯的培养、行动的落实,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实现了发展学生能力与培养良好品质的有效统一。
4.积极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讲”起来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有好处。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在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而应积极组织、引导,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可使学生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这些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在学习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1.增加趣味性,寓教于乐,使课堂“活”起来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初中学生年龄在13—15岁,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一些抽象的、理性的知识不容易理解接受。但他们兴趣特点容易被激发,求知欲较强,爱动脑,可塑性强。如何有效地将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想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上“探究园”里的实例外,还应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将一些道理融于故事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就会积极思考问题,甚至生成新的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这样课堂就会“活”起来,学生就会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深奥,从而调动积极性。比如我在讲《自尊与自信》一课时,采用了这样一则故事:一群动物举行比“大”竞赛,老牛信心十足,走上擂台,台下一片呼声“大”。轮到大象登台表演,大象迟疑不定。松鼠说:“你怎么不上?”大象说:“我害怕。表演不好,别人会笑我。”结果大象没有参赛。青蛙等不及也很不服气,跳上一块巨石,鼓起肚皮,神采飞扬地高喊:“我大吗?”“不大!”传来一片嘲讽之声,青蛙继续鼓肚皮,“嘭”的一声,肚皮破了。故事讲完后,我出示了一组思考题:老牛、大象、青蛙的心理表现如何?老牛为何能取得成功?大象、青蛙为何失败?我们中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故事启发了学生思维,其中蕴含的道理无需教师讲解,学生都能理解,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各抒己见,头头是道,几道思考题很快解决。我想这节课的道理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为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巧设疑问,激励学生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例如:我在讲授《竞争与合作》一课时,需要讲清竞争、合作的意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怎样正确对待竞争的压力,以及怎样合作等问题。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情景《三个和尚》的故事。初中生对这样的故事很感兴趣,学生们专心致志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没有一个人做小动作,没有一个人转前转后,他们专注地看,专注地听,时而开心地大笑,时而议论纷纷,思维极为兴奋。这时我抓住时机,巧妙提问: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请你帮忙想想办法,怎样解决他们没水喝的问题?我们从这则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些问题发人深思,紧扣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他们的思维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要讲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们轻松掌握了知识,思维能力与品质也得到提升。当然在巧妙设疑上,教师不仅要善于发问,同时还要启发、引导、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努力创设“问题”的时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设疑问难,设计有趣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为问题而思、而学、而创新。教师要善于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机会,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由“敢问”走向“善问”,并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兴趣倍增,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3.指导学生阅读,读思结合,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的现状,我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变着法子,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有时带着问题读,增强读的目的性,在读中思考;有时先读书,读完后思考概括问题,归纳知识;有时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思考,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关爱社会》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读课文,通过读并结合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面貌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读出了社会繁荣的背后存在的严峻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什么意识?应该如何落实自己的爱国行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解决了问题,也明白了四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由对现象的认识到思想的升华再到行为习惯的培养、行动的落实,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实现了发展学生能力与培养良好品质的有效统一。
4.积极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讲”起来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有好处。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在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而应积极组织、引导,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可使学生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这些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在学习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