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在这方面,我有几点粗浅体会。
一、练习生活化,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应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在学统计的时候,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前10分钟过往的行人、汽车、自行车的数量,然后绘制成一份统计表。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業,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学完小数乘法时,让学生帮家里买一些蔬菜、肉类等(如每斤猪肉8.5元,买1.2斤需要多少元)。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1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 10=4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所以就是43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
三、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现“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1、运用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烧开水哪个便宜?校园环境布置设计方案?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拓展数学时空,解决生活问题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我们的上课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学科课堂形式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教师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作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一、练习生活化,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应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在学统计的时候,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前10分钟过往的行人、汽车、自行车的数量,然后绘制成一份统计表。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業,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学完小数乘法时,让学生帮家里买一些蔬菜、肉类等(如每斤猪肉8.5元,买1.2斤需要多少元)。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1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 10=4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所以就是43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
三、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现“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1、运用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烧开水哪个便宜?校园环境布置设计方案?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拓展数学时空,解决生活问题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我们的上课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学科课堂形式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教师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作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