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里的那一抹亮色

来源 :科学大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三化学课堂容易枯燥乏味,只有通过每课的一到两个亮点才能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
  关键词:化学课堂; 亮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03-001
  
   如果一堂课没有“亮色”, 课堂气氛就显得沉闷、枯燥乏味。其实,我们只要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使一堂课犹如初秋里的那一抹亮色增添光彩。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的确,如果学习的个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的过程也就变成了一种快乐。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增添“亮色”的关键。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入开启一课的“亮色”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引入相当重要,好的开端可以吸引学生眼球,迅速组织课堂教学。如一位老师在讲氢气性质和制法时,介绍今天开始学习氢气制法,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写:我是氢气,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如,在讲物质的微粒性时,我给大家讲了个阿凡提故事:一天,巴依老爷煮鸡汤,阿凡提从门前过,说好香啊。巴依说你给钱。为何?因为这香味是鸡的一部分。阿凡提摇了摇钱袋说,你听到了什么?钱响。好,这也是钱的一部分。故事一停,学生议论开来,最后,我与同学们根据物质的微粒性分析谁的理由正确。这样,使得课堂活色生香,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而变得形象、有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化学课堂教学时不时绽放“亮色”
   创设问题情境应从教学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选择适当方法和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来创设学习情境。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阿尔卑斯山“死狗洞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死狗的原因: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吗?不能供呼吸吗?再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三、语言生动风趣,给学生送来“亮色”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诙谐,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传授知识。上课时有声有色,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比如讲氢气还原氧化铜必须先通氢气,再加热,反应结束先停止加热,然后停止通氢气。我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是: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大家上学可不能学酒精灯啊!”学生听后,明白过来时,都会心地笑了。这一笑,记住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有关注意事项,达到上课预期效果。又如:“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最外层电子得失不改变元素种类”,这两句话可以比喻为“人穿衣服漂亮与否与最外层的衣服关系密切”、“人换了最外层的衣服人不会变”。学生听了,顿时明白了。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生动恰当的语言,就把枯燥的理论转化得直观有趣,学生容易接受。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四、通过趣味新奇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思索的欲望的“亮色”
   例如:讲燃烧的条件时,让学生都动手,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点燃一支烛芯稍高于水面的蜡烛,发现蜡烛燃烧至水面时并不熄灭,继续燃烧,学生急切等待蜡烛什么时候才会熄灭,为什么熄灭?是否是水淹灭的?再请一个学生向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白磷处慢慢通入氧气,惊奇地发现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然后教师做一个烧不坏的纸锅实验,这样就会使学生兴趣倍增,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五、拓展课堂资源,激活化学学习,把“亮色”带到课外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介绍一些化学家的故事、有趣的化学现象,这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讲到一些物质,可以联系生活,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解食盐时,可以介绍生活一些用途:如清早起来喝一杯淡盐开水,可以治大便不通;用盐水洗头可以减少头发脱落;茄子根加点盐煮水洗脚,可以治脚气病;皮肤被热水烫着了,用盐水洗一下可以减少痛苦;讲演、作报告、唱歌前喝点淡盐水,可以避免喉干嗓哑;洗衣服时加点盐,能有效防止褪色;把胡萝卜榨成糊状,拌上盐,可以擦掉衣服上的血渍;炸东西时,在油里放点盐,油不会溅。课堂一片寂静,学生的思维已紧紧跟随教师,学习效果和兴趣不言而喻。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吃透大纲,领会教材,研究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使我们平时授课效果有质的提高,化“平凡”为“非凡”;能使我们的化学课堂不再“黯然失色”,而是“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由于种种因素,读书无用论在某些家长和学生的心里孳生,学习上缺乏动力,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渐渐地就沦为学困生。对于这些学困生,有的教师怨声载道,或放纵不管,或高压打骂,甚至践踏学生的尊严。这完全违背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一个学生对于整个班级来说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却是百分之百。作为一名教师,不应整天怨天尤人,应该积极面对,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做
摘 要: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16-001  在新课程标准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交往呢?  一、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强调
摘 要:2001年10月7日是所有中国球迷永远铭记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以l:0战胜阿曼队,成功地提前两轮获得2002年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的入场券。实现了几代球迷期盼44年的足球之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米卢的神奇究竟体现在哪儿呢?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快乐足球、态度决定一切、团队精神。本文试图从米卢的经验对我们教学的启发上来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关键
摘 要:语法教学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高效的语法教学,使之能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服务,是我们全体英语教师一直探索的课题。本文就语法教学中五种情境法的运用,结合个人日常教学实例,探讨一些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
摘 要:正如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有了这样一种力量,我想在教育这一条路上,我会走得更从容,活得更快乐。  关键词:爱满天下; 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87-001  最近,或许是因为学校教学工作中事务
摘 要:本文主要从抓住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灵感,保护孩子的想象、创造能力,及幼儿园课程对幼儿想象创造能力的开发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  关键词:想象力; 创造力; 一日活动; 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95-001  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他提出了通过“解放儿童的头
摘 要:家长工作是一门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艺术,教师在开展家长工作时,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的热情、智慧与耐心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家园同步配合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 家长工作; 沟通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00-001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我们幼儿园教师
摘 要:晚清以来,随着列强的侵入和传教士的到来,西方人终于开始了对神秘中国的了解。但是,这些列强和传教士所描绘的中国,是一个肮脏、破败、素质低下、到处都是垃圾和不文明的中国。辜鸿铭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他无法忍受西方人对中国的侮辱,于是他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以期改变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  关键词:辜鸿铭; 中国人; 精神  中图分类号:C955.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白居易的《琵琶行》用生花妙笔淋漓尽致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展现了琵琶女和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坎坷遭际,抒发逐臣之悲、天涯沦落之恨。  关键词:琵琶女; 白居易; 音乐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46-001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诗的巅峰。在精彩纷呈的唐诗中,不乏描写音乐的名篇。
摘 要:目前,随着帕拉马里博交通量日益增大,道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道路沥青路面均呈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如开裂、泛油、剥落、车辙等现象,有的道路甚至当年通车即发生了病害,正常维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对此,就其原因及对策作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 工程病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U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