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是我学术生活的“家园”——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高德胜教授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me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德育:高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生活德育理论对当代德育实践有很深的影响,您能不能和我们谈一谈您最初是如何与生活德育结缘的?高德胜:在当下中国,德育名声不佳,研究德育的也连带着名声不佳了(反过来也部分成立)。我博士读的是比较教育专业,本来可以不做德育的,却非要做德育选题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自己主动“入瓮”的。
其他文献
天津市第九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始建于1905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温世霖先生创办。学校以培养广大师生当下和终生的幸福感为终极目标,引导学生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
走进任何一所县级以上小学,看到的都是身穿干干净净统一校服、秩序井然、整齐划一的“标准好孩子”。他们上课时规规矩矩,下课后除了去厕所、喝水,基本不离开教室。很多孩子不爱说话、不爱笑、不爱跑、不爱跳,规规矩矩像个“小大人”。二十年前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跑着、笑着、滚着,灰头土脸、汗流浃背、一脸灿烂、率真可爱的“土孩子”不见了。  “土孩子”不见了。他们不仅消失在学校里,在大街上、在社会公共场域也再难寻觅嬉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定州市上至教育局、下到各学校,迅速展开了对《指南》的学习,并将《指南》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德育工作中,积极探索新形
昌邑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46年,历代师生创生文化,传承文明,营造了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赢得了学子们的衷心爱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近年来,学校提出了
<正>从"唯智论"到"生活论"课程观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德育课程本质和学生道德成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奠定了我国德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基调。只有课程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摘 要 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在社会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背景下,他基于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哲学视角,确立了一种以理想为核心的新道德教育。其终极目的是通过实践将外在于“人的存在”的道德内化为人的品质与性情,转化为人的行为。在此过程中,理想处于核心地位。理想憑借其介入现实的能力引领和指导德育实践,从而达到改变一种社会病态、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 键 词 涂尔干;道德教育;理想
<正>中国德育:高老师,您好。改革开放的40年间,我国的德育政策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立德树人",2018年全国教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每天中午兴华西路中学各班都会上演的一幕。学生们端身正意,整束衣冠,恭恭敬敬地行完敬拜礼后,开始午自习诵读活动,从2014年开始,一直坚持到今天。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
为切实推动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界深入学习领悟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成立“百人宣讲团”,启动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宣讲对谈活动。日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真正的道德之教、生活之教,必须在生活情境中、人们的实际行为中,通过人们的自身生活,通过人的个体经验和体验去教。  当我拿到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后,这门学科应该运用什么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当我看到朱淑秀撰写的《从“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思考》一文后,感觉自己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抓手。  朱老师的文章是这样写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