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吐光芒配残月——论陈三立诗文创作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三立是晚清颇负盛名的宋诗运动中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作家.同光体以"杜韩苏黄"为诗学路径,其诗歌创作影响延续至民国初年.陈三立早年随父亲参与湖南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政变后被革职,离开政坛,改作诗人.文章将陈三立的诗文创作分为袖手人、悲歌人、亡国人、无归人四个历史阶段,勾勒出末代士大夫阶层斑斓多彩的情感世界.陈三立用燃烧生命与情感的方式,参与了新旧时代的历史过程.这种投入与参与,使一弯残月的旧秩序、旧文学,呈现一抹光芒.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周期的作用强度和影响方向.研究结果显示,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波动的时变效应显著,不同时点在经济周期中表现出不同的顺周期或逆周期过程.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并产生负效应,对经济运行中的扩张波动表现出平抑特征;在经济收缩阶段,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效应,推动经济波动从收缩向扩张交替变动;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房地产投资冲击短期内有助于经济的扩张波动,但长期内会造成经济波动从扩张向收缩
学界一般把春秋易学归为周代王官之学统照下的卜史易学,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易学:士易学."士"独立于卜史,春秋时期是"士"阶层社会地位和文化心态发生巨变的阶段,此时期的"士"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活动,并积极参与了本为卜史所垄断的易学阐释,形成了士易学的"阐释共同体".士易学阐释范式的特点为:以德义之原则解说卦象;以事论卦,不再做机械的卦象解读;对筮仪的严格执行不再重视.虽然这几个解易原则体现在零星的筮例中,但已明显异于传统卜史易学范式,并以"士易学"共同体的阐释建构,为孔子及其身后的"儒门易"之形成和壮大奠定了
经济关系的数字化、远程化和经济行为的线上化、网络化及其对产业组织形态的影响,已成为经济学必须着力研究的新现象.其中,对于产业组织形态的理论刻画和学术逻辑构建,更将成为一个含义深刻的大课题.新冠疫情加速促成经济行为的线上化态势,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刻画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特征,将由新的理论逻辑和描述框架来替代.产业组织经济学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首先表现为市场主体形态的深刻变化.信息技术的高度渗透性必然使网络信息产业超常发展,成为"超级产业":强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活动深化,整个社会将形成经济发展
理论与史料的紧张颇困扰今人,其实是个相对"年轻"的问题,大致起源于北伐后的社会史论战.论战本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起,却的确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界首次受到理论(当时特指唯物史观)的冲击.初试啼声的理论与方法携手,一鸣惊人,气势颇盛.其间更提出了理论即结论的主张,并提倡依理论以找证据的取向,影响广远.这些现象共同彰显出一个显著的倾向,即理论的凸显.尽管也有不同的看法,理论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史学,中国史学的面貌因此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论语》中,针对孟懿子问孝,孔子告以“无违”,后又有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孔子分别予以了针对性的回答.从朱熹的相关解读来看,“无违”贯穿了孔予孝论之始终,是儒家所论之“孝”得以实现的方法论基础,体现出了儒家孝论独有的实践智慧.朱熹以理、礼为“无违”的基本对象,强调明体(理)达用(礼)方能“无违”.理之“明”与礼之“达”在具体的孝行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人子的“敬”“爱”之情,是孝之“无违”的情感表现与实践原则.而“敬”“爱”之情的调和与平衡的实质为“中和”之道,其乃“无违”的基本精神,儒家孝论亦因此呈现出了情
文章尝试从新型工业化战略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要义,重点分析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高端制造环节、"四化"同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区域发展平衡、制造业转移与替代五方面突出问题及其影响;德日两国在工业化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遵循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协调发展、重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调整与建制规范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文章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要素聚集机制、开放合作机制、产业链协同机制、融合发展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并讨论中国工业化与未来产业政策.
伴随着近代中国的世变与学变,诸子之学重新受到各派学人的重视.不少人常援引域外之学诠释禹域旧章,从子书当中抽绎出古所未闻的"义理",将诸子遗言视为各类西学在中国古代的遥远知音,致使所谓"古学复兴"的背后,实质上是远西之学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传播.与此同时,近代依然有一些坚持中国历史本位,强调分析问题要从中国历史与现实出发的学者.他们在阐释诸子学之时,多能将其置于中国历史演进的脉络当中来理解,阐发其中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学说,希望能完整地呈现诸子各派面对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所做的政治思考以及这些思考对后世中国制度设
理论与知识,是文论学科的两个轮子,日渐偏于一端,不免是学术内在的不平衡.理论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批判性;第二,建设性;第三,前瞻性.我们这个时代,不仅不应该排斥中国文论的义理部分,而且还要充分生发、创造性地转化文论中的义理,营构中国文论价值体系,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理论的建设性最根本的宗旨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消化吸收西方文明的滋养,可谓"活中化西",这也是包括中国文论在内的理论工作很重要的建设性任务.理论的前瞻性,是深深海底行,高高山上立.对古典中国的精神内涵越是有深入的了解,越能产生真正的文化
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兴起给市场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并且引发了"反垄断"话题.文章认为,大型互联网平台所代表的金融科技与网络经济的结合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乃至生活组织方式,仅从"反垄断"这一传统监管视角出发讨论其治理,可能会误置问题的焦点.实现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有效监管,不仅要求监管工具的改革与完善,还有赖于经济理论基础的深化和监管理念的重构.
当代俄罗斯学界对18至20世纪初帝俄时期现代化进程的解读,存在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诠释观点.从进化论视角出发,现代化进程遵循普遍且主要是内源性的规律,是一种从原始社会生活向现代社会生活演进的阶段性运动,对俄国现代化进程持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观点;从多元论视角出发,现代化进程发生在不同文化和文明背景之下,相应地依托各种社会文化传统,具有多向性和独特性,强调俄国特殊的发展道路;"主体论"视角分析了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导性社会力量、社会联盟或社会冲突对现代化进程及特点的影响;"区域论"视角强调了现代化进程中空间维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