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凸显:社会史论战对史学的一个影响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eri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与史料的紧张颇困扰今人,其实是个相对"年轻"的问题,大致起源于北伐后的社会史论战.论战本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起,却的确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界首次受到理论(当时特指唯物史观)的冲击.初试啼声的理论与方法携手,一鸣惊人,气势颇盛.其间更提出了理论即结论的主张,并提倡依理论以找证据的取向,影响广远.这些现象共同彰显出一个显著的倾向,即理论的凸显.尽管也有不同的看法,理论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史学,中国史学的面貌因此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其他文献
空间生产的资本化、碎片化、均质化加剧了城市空间中个体道德生活的失落,只有重新开启对空间生活向度的道德审视——即构建基于个体自我认同与实践的"道德空间",才有可能走出城市空间中人际关系所面临的伦理和价值断裂的问题.借助近年来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研究的学理启示,道德空间旨在通过对空间结构、价值形态的剖析来阐明个体维度的道德善恶问题,提出以道德空间的概念关联道德学与空间理论的跨学科研究.具体来说,道德空间是指个体道德观念形成的原初场所,它具有主体间的互惠性、空间结构上的开放性以及主体价值判断与选择上的独立性三种特性
资本主义是追求过剩的生产方式,而身份政治则是掩盖这一事实的意识形态现象.围绕性别、种族、宗教、文化乃至语言等论题,身份政治展开了关于政治正确和正义标准的旷日持久争论.然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真实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联合需要扬弃阶级社会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虚幻的共同体之所以只能表现为与主体相对立的形式,是因为公民身份"合法"地抽象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与矛盾.在避谈阶级及其政治的语境下,无产阶级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真实位置成为一种真空的话语,而身份政治则试图以意识形态填补这一真空.历史和现实证
我们把从生命的生存、安康(well-being)、适应和演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探究心智本性、机能以及诸机能之间关系的观点称为"心智的生命观".心智的生命观认为,认知(感知、观念、思想、推理)与行动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最终服务于生命的认知—行动循环.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和适应,生命机体的活动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环境的感知、表征和表征操作的认知阶段或层面,它必须通过引导或指导行动,并最终通过具身行动的物质因果力来应对环境提出的现实的、物质性的要求和挑战.事实上,这种关于认知与行动统一和循环的观
文章基于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周期的作用强度和影响方向.研究结果显示,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波动的时变效应显著,不同时点在经济周期中表现出不同的顺周期或逆周期过程.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并产生负效应,对经济运行中的扩张波动表现出平抑特征;在经济收缩阶段,房地产投资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效应,推动经济波动从收缩向扩张交替变动;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房地产投资冲击短期内有助于经济的扩张波动,但长期内会造成经济波动从扩张向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