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唐代贵族的宠物动物界的全能健将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猞猁最大的特点是耳朵尖上长着一小撮长达4~5厘米的深色丛毛,这撮丛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的方向捕捉声波,因此猞猁的听觉异常灵敏。
  在唐代,猞猁是贵族们最喜爱的宠物,常被用来协助狩猎。当主人率领队伍狩猎时,猞猁往往坐在马后背的厚垫上,一起出行。
  
  作为猫科动物的一员,尽管猞猁的知名度无法与狮子、老虎相比,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非常全面。除了有详尽的书面记载,古希腊人还将一个星座命名为“猞猁”。
  在1000多年前的盛唐时代,猞猁常常被用来协助狩猎,因为它们动作敏捷,远比猎犬灵活,所以还获得了一个“草上飞”的别名。驯熟的猞猁在主人骑马出游时,能安静地坐在马背厚垫上,随主人一起出行。在那个时代,猞猁是贵族们的爱宠。
  
  出没于灌木丛林的“大猫”能游泳、爬树、夜间捕猎的全能健将
  
  猞猁是一种体型小于狮、虎的中型猫科动物。从外表来看,猞猁跟普通家猫十分相似,但体型却大了很多——最大的猞猁体长达1.3米,体重可达40公斤,于是它们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猫”。
  尽管与猫的模样非常相似,但猞猁却有着太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它们的耳朵尖上,长着长达4~5厘米的深色丛毛,这撮丛毛的作用是——迎向声源、收集音波。猞猁身体粗壮,前肢较短、后肢较长,尾巴又短又肥,与粗壮的身体极不搭配,看上去很有点滑稽,但这样的体型却非常利于奔跑。
  猞猁背部的毛发不仅厚,而且色彩斑斓,包括了灰黄、红棕、黄褐、草黄等各种颜色,其间,还点缀着或深或浅的斑点和小条纹,这就是它们最好的保护色,有利于在山林中隐蔽和觅食。猞猁的毛色跟气候有一种神秘的关系:分布在北方的猞猁,毛色更加偏灰,斑点或条纹也更少。即使是在同一区域的猞猁,夏天的时候,斑点很清晰,但是到了冬天,斑点就明显地暗淡了很多……显然,这是猞猁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因为在冰天雪地里,浅灰色能使它们更加隐蔽。
  从生活区域来看,整个北温带地区的森林、灌丛以及裸山地带都有猞猁分布。它们性情孤僻,喜欢独来独往,绝大部分时间都孤身活跃在广阔的野外空间,是天生的“独行侠”。如果人们碰巧在野外同时看见了数只猞猁,那只有以下两种可能:雌性猞猁带着它的一群孩子;或者是交配季节,猞猁为了繁衍后代而组成的“临时家庭”。
  所有的猫科动物,几乎都拥有强壮而不失敏捷的身体,猞猁也不例外。它们的奔跑能力很强——虽然速度无法和猎豹媲美,但耐力却极佳,可以连续奔跑十几公里而不停歇。此外,它们还非常善于爬树和游泳,是动物界少有的“全能健将”。与其他猫科亲戚相比,猞猁忍耐饥饿的能力很强,当风雨肆虐、捕食极为困难的时候,它们居然可以在一处遮风避雨的地方静卧数日,完全不吃不喝,等天气好转之后,再外出觅食。不过,当猞猁饥饿难耐时,即使是冰天雪地,它们也会到野外去捕食,猞猁厚厚的皮毛有御寒作用,而且不会妨碍它们动作的敏捷性。
  猞猁喜欢在早晨或者黄昏活动,活动范围根据食物丰富程度来决定——当食物匮乏时,它们的活动范围竟高达200平方公里。有趣的是,除了在哺育幼崽的特殊时期,猞猁在其他时间一律没有固定的巢穴,通常就栖居在某个山洞或者石缝之中。雄性猞猁喜欢圈下一块占领地,在宣布了“主权”的领地内,雄性猞猁会与每一只雌性猞猁进行交配,繁衍下一代,并驱赶其他闯入领地的“情敌”。
  猞猁的听觉和视觉都相当发达,加上尖牙利爪以及高超的捕猎技巧,使它们成为了能在夜间行动的“全天候杀手”。各种鼠类、兔类、鸟类,甚至体型较小的岩羊、狍子等中型动物都是猞猁喜爱的食物。不过,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不同,猞猁在自然界中并不是没有敌人的。老虎、狮子、熊等大型猛禽都是猞猁无法抗衡的对手,不过它们通常只是对猞猁示威,并抢走猎物,不会直接袭击猞猁。遭遇狼群的猞猁就没这么幸运了,它们会被狼群追赶、包围,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在与对手们博弈的漫长岁月中,猞猁养成了狡猾而又谨慎的性情,感到危险就会立即逃上树躲避起来,或者躺倒在地,屏住呼吸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人的攻击。
  
  只有母亲和孩子的单亲家庭小猞猁的成长日记
  
  几乎对所有的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来说,冬天都是最难熬的,许多动物甚至采取冬眠这种极端方式来度过漫长严冬。猞猁不是冬眠动物,在北温带甚至北寒带冬季的冰天雪地里,猞猁必须冒着风雪觅食来养活自己。雌性猞猁的冬天比雄性猞猁更难过一些:它们除了要养活自己,还必须独自养活夏天产下的孩子——雄性猞猁从来都不是猞猁家庭的一员。
  每年的冬末和初春,都是猞猁交配繁殖的季节。从冰雪尚未消融的残冬开始,雄性猞猁就在它的领地范围内寻找雌性猞猁,完成大自然赋予的繁衍生息的使命。上一年出生的小猞猁在这个时候也到了独立年龄,准备重新“谈恋爱”的猞猁妈妈会将它们“逐出家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雄性猞猁在找到配偶后,一般都会小心翼翼地献媚求爱。但猞猁姑娘显然不是温柔的好情人,它们性情暴躁,以至于雄性猞猁在交配时不得不动作温柔谨慎,生怕得罪了恋人。交配结束后,雄性猞猁不会继续与雌性猞猁柔情缱绻一番,而是马不停蹄地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为了最大限度地繁衍自己的后代,雄性猞猁必须尽可能地与每一只领地内的雌性猞猁交配。
  一年中的3-4月,是猞猁交配繁殖的黄金季节。交配完成后,平时居无定所的雌性猞猁开始找适合的地方筑巢——比如,一棵倒地的杉树,周围长满了覆盆子和蓬麻,在这里搭建出的生育猞猁宝宝的巢穴,既干燥温暖,又隐蔽安全。雌性猞猁怀孕期一般在67~74天,会它们会在新筑的巢穴里生下2~3只猞猁宝宝。
  对于猞猁这种“单亲家庭”来说,多子不一定就意味着多福。相反,一次产下太多孩子,猞猁妈妈就不得不在孩子的抚养上花费更多的心力——光是为了填饱孩子们的肚皮,就够猞猁妈妈劳累的了。
  刚出生的小猞猁没有妈妈那样厚厚的皮毛,而是一身短短的茸毛。如果不细看,其外貌与普通小猫几乎没有区别,连向妈妈撒娇的动作都如出一辙。但小猞猁长得很快,大约一个月之后就可以断奶,开始吃妈妈捕猎回来的各种小动物。在下一年后被“逐出家门”之前,小猞猁会一直跟随在妈妈身边,一方面是为了长成健壮的成年个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会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小猞猁在跟随妈妈生活的时间里,必须尽快学会各种捕猎的技能。猞猁最喜欢的美餐是包括野兔、松鼠、野鼠、旱獭等在内的小型动物。在不能独立捕猎之前,小猞猁常常会埋伏在猎物的必经之路上,竖起耳朵,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等待一次完美的偷袭。小猞猁还会跟着妈妈学习爬树,甚至勇敢地从一棵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当小猞猁学会了这种绝大多数猛兽都不会的技能之后,树上的鸟儿也成了它们的美餐。
  忍耐和等待是小猞猁的另一堂“必修课”。在捕猎麝、狍子、鹿等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时,它们必须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等待猎物的到来。即使猎物现身后,依然需要继续等待,直到猎物毫无防备时,它们才会出其不意地冲出来展开攻击,将猎物捕获。如果一旦捕猎失败,被猎物侥幸逃脱,猞猁也不会冒着危险穷追不舍,而是继续潜伏,静静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假如在冬季捕猎到大型动物后,聪明的猞猁还会合理地利用天然“冰箱”——它们将吃剩的肉埋在积雪之下进行“冷藏”,等到饥饿的时候再找出来吃。
  跟在妈妈身边的日子是快乐而又短暂的。当第二年春天来到的时候,小猞猁们必须离开妈妈,独自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为了更好地生存,刚刚离家的小猞猁们有时会继续在一起群居几周,但最后还是会分开,各奔前程。
  
  唐代贵族的爱宠在欧洲曾被当成魔鬼的象征
  
  猞猁虽然不像狮、虎那样凶猛,但也是动物界中极具攻击性和杀伤力的猛兽。所以,很难想象在1000多年前唐朝,尚武的唐人竟然将猞猁驯服,将它们当作狩猎时的助手,骑士们甚至与猞猁共乘一马,亲密无间。
  1991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抢救发掘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孙女金乡县主的陵墓,在这座盛唐时期的墓葬里,一共出土了150多件陶俑,其中一件陶俑描绘的就是一位梳着双鬟、穿着胡服的少女,神采奕奕地骑在马上,而在她身后,赫然就是一只伏在马背上的猞猁。
  今天,根据那些生动的文字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我们不难想象当年猞猁参与捕猎的场景——盛唐时期,围猎是唐朝贵族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骑士们不分男女,都骑在马背上起伏飞驰,四周的呼哨呐喊声此起彼伏,仿佛千军万马在疏林山地间驰骋包抄,驱赶着黄羊野兔惊慌逃窜,这个时候,驯熟的猞猁发挥了它们天性中极好的耐性,安静地坐在马背上等待主人的命令,只要主人一声令下,猞猁就会疾驰而出,准确而迅猛地扑向猎物。
  历史上,猞猁曾经遍布亚欧大陆大部分的森林、灌木丛和裸山地带,但在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年代里,人类常常把猞猁耳朵上的丛毛臆想成魔鬼的象征,从而对猞猁进行了广泛的捕杀。后来,遭遇了飞来横祸的猞猁不得不躲避到更高更深的山林之中。到了19世纪,猞猁在德国、瑞士、法国和奥地利等国几乎被赶尽杀绝。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才不得不重新“进口”猞猁,以维护生态平衡。
  目前,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省份都能发现猞猁的踪迹。但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使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少,食物来源也远没有过去丰富。此外,由于猞猁的皮毛非常珍贵(在上世纪80年代的国内黑市,一张猞猁皮的售价高达2000元),在巨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非法偷猎也使猞猁遭受了空前的灾难。直到1989年,国家将猞猁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严加保护后,猞猁的数量才停止了“速降”,趋于平稳。
其他文献
蓝脚鲣鸟的英文名字为“蓝脚的傻瓜”,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陆地上的动作十分笨拙、滑稽。不过,蓝脚鲣鸟捕鱼却是一点不笨,它们有着高超的捕鱼技巧,能从超过100米的高空迅速落入水中捕鱼,其下坠的的冲击力之大,竟能将周围的鱼震晕。  蓝脚鲣鸟还被称为“鸟类中的该隐”,因为每一只在食物匮乏的季节长大的蓝脚鲣鸟,都是同胞间自相残杀的参与者与胜利者。为了能够独享父母带回的食物,年幼的它们不得不手足相残,只剩下最后
【摘要】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听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与听力的重要性相违背的是,中国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不高。本文首先从语音负迁移的角度,分析语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听力能力的影响。作者认为,汉语的音素、音节、重读、弱读以及语调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负迁移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听力理解水平。针对这一现象,作者提出:听力训练与语音训练相结合有助于减少汉语语音负迁移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关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执行,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过程中,要求让学生具备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还诞生了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可以通过任务模式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积极性更高地完成学习内容,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课堂气氛,对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有着巨大帮助。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的实际应用,针对听、说、读、写四种基本
【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高职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现实情况,在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经过明确自动化专业英语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等举措,助力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职;自动化专业英语;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羽君,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即按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岗位需求拟定人才培养计划,按
【摘要】目前,“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的互动式教学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而UMU互动学习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突破口。鉴于此,笔者在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UMU互动学习平台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中的设计和实施策略进行创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灵似乎也在不断地老去。到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立刻打动我的心灵。最初,西昌也是一样。  可是,当我真正踏上西昌的土地时,奇妙的感觉产生了。许多东西立刻感动着我——月色、城市、空气、阳光,我仿佛来到了从未体验的异域,眼前的新奇让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体验。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悠游于此,泛舟邛海、赏景泸山,临到离别,那种久违的依依不舍竟涌上心头。是的,西昌让我多情了……    最美还是
【摘要】阅读是语言学习和运用中较为频繁的一项学习策略,阅读理解也是高考英语试题中所占分值较大的一部分内容,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英语语言,提升英语学习质量,也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和学习效率,需要加强学生高中英语阅读技巧的探索与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与反思,探索出合理、科学的高中英语阅读技巧与方法。本文从快速阅读、有效查读、积累词语、培养习惯、培养兴趣这几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英语有效的阅读技巧
《马可波罗游记》是13世纪东西交通史中最重要的史料之一,但不可否认,《游记》中尚存在着许多不明之处,尤其是马可波罗的旅程越向东,其记载越是模糊。例如,《游记》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及交通路线的记述,迄今仍存在着许多疑点。  首先,马克波罗在其游记中未将他的亲自见闻与道听途说的东西分开来。例如,他将自己实际上并未到过的巴格达、克什米尔和撒马尔罕等地写得天花乱坠,似乎是他实际访问过的地方。而在《游记甘州条
【摘要】英语是一门国际化语言,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业已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从初中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思维能力;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石秀,聊城文轩中学。  一、前言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英语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由于我国缺乏英语语境,所以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使用英语的机会,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因此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年龄偏小、好奇心较强、活泼好动、爱表现是小学生的主要年龄特点,教师应当巧妙地将快乐课堂的理念引入小学英语教学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快乐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