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xpsi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江苏义务教育阶段使用了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改版的新教材。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设置了“物联网技术”这一拓展模块。在2013年9月江苏省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培训活动中,由无锡市提供了《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观摩研讨课。这节课从构思到实施,表达了目前无锡市对物联网技术教学的一些理解与思考。下面我先就此课谈下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与看法,再从此课延展谈谈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思考。
  《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点评
  1.导入环节精心设计
  《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中“迎宾器”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也体现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其实就在身边,只是我们暂时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而已。然后,教师通过例举大量生活中红外线传感器的应用场景,最后定位到对智能楼道灯系统的深入剖析上来,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问题导向层层深入
  通过“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学习模式,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对“感知信息的设备是什么”和“人体的哪种信息被感知”这两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逐步引导学生获得答案。求证中对于概念性知识的获取,也是经历了“文字描述——图片描述——实物展示”的层层深入的过程,让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使学生对红外线传感器的体验逐渐加深。
  3.模型构建整体认知
  通过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搭建“智能楼道灯系统”的简易模型,教师解读其工作原理,并提炼出物联网的体系架构,让学生对物联网“感知——传输——应用”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藉此建立对物联网的整体认知,这是本节课在进行有关红外线传感器知识教学之外的一大收获。虽然教材中并没有体现,但本课是教材的第二课,在第一课“初识物联网”后主要是各类传感器的教学,可如果只是单纯地对传感器进行介绍而不让学生对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形成认识的话,就无法很好地引领后续的物联网教学。
  4.实验教学帮助理解
  本课不仅有建模的实验,还有利用实验仪器设计探究实验的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红外线传感器的探测范围。为此教师精心设计了实验报告单,并对学生小组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还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前对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了解,实验中也能细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
  物联网技术教学的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物联网的普及教育才刚刚兴起,作为信息技术教学一个新的增长点,到底需要使我们的学生达成怎样的目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物联网已悄悄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作为普及教育的教材已在江苏出现,但教师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实验器材的开发与配备以及探究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研究,也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1.教师对新事物、新知识急需充电
  物联网虽是对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但却是革命性的,它的根本还是传感网,到如今是借助着因特网、通信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当江苏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将物联网技术纳入其中作为拓展模块,并放入小学六年级及初中九年级教材中时,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却还是个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教学中涉及大量的传感知识及最新的物联网应用,对于这些知识的储备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还是比较缺乏的,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自身加强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不断充电,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的各级教研部门对教师加强培训,以利于他们快速掌握这些新的教学内容。
  2.教师的教学方法亟待有所突破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有些开设了物联网技术拓展模块的学校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沿用着以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等。这些教学方法固然经典,但未必能适应现在的物联网技术教学,因为在介绍各类传感器时需要设计与开发各种探究实验,以利于学生能理解各类传感器的特点和工作原理,或在体验与设计物联网的智能应用时也希望能设计并实践各种创新实验,所以对实验教学法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突破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总结等的方法上加以研究,以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3.实验器材的开发和配备要跟进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模块,和机器人教学模块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对实验器材的配备也都比较依赖。目前能提供教学使用的两套实验器材各有利弊,且都没能列入省装备目录,这样一些有积极性的学校可能就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无法付诸实施。机器人的普及教学到目前还是举步维艰就是前车之鉴,很不希望看到物联网技术也重蹈其覆辙。这一方面需要实验器材的研发机构能不断开发出价廉物美并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实验设施与设备,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力争能早日将其列入省装备目录,使其和机房与计算机一样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标配。
  中小学物联网普及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它完全能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内容,但机遇与问题共存,挑战与困难同在,我们唯有加强教学研究,搞好教材建设,加快器材配备,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也才能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不断更新特点的合格公民。
其他文献
● 两种新型的多媒体信息技术    1.Z Z智能教育平台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及广州大学院士张景中先生研制开发的Z Z智能教育平台,是一种能够引用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它由初中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等课程的知识平台组成,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支持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二次开发,是一个便于在课堂演示教学和学生利用光盘进行
数学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关系上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否准确、清晰与完整,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数学公式的获得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等,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数学概念历来是数学知识结构中非常核心的内容。卜老师所设计的《认识四边形》这节基于网络环境、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数学概念课,从概念的情境化导入、问题的提出,到概念属性的探究、意义建构,再至概念的变式应用,环环
2000年,韩国完成了第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营造了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轻松上网的信息环境。为了完成第二阶段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改变以往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的培训模式,向着各学科教学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的培训模式转变。2001年,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制定了《教师ICT应用能力标准》(ISST,ICT Skill Standard for Teacher)。    《教师ICT应用能力标准》解读    2
摘要:学生的学习始于内在的需求,即“心灵”,一节好的课始于导入,即“第一锤”,两者是否可以完美结合?是否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建构人文课堂主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内在动机,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主题性教学呢?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究与实践,分别阐述了导入在课堂中的作用、课堂导入设计注重的四个着眼点及导入的素材。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导入;引发内需;课堂主线;文化课堂  ● 导入在信息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是当今课改的热点问题。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数学教学,其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了学生与教材、课件的直接对话,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数学活动、例习题讲解这几大环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使课堂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 运用电子白板,优化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
香港青年协会(简称青协)是香港最具规模的非营利青年服务机构之一。青协于2005年联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共同举办LEAD创意科艺工程计划,将Scratch引入到香港,并成立香港青年协会赛马会创意科艺中心,自2008年起,承蒙孔庆荧及梁巧玲慈善基金赞助,推行“LEAD创意科艺教室”计划,锐意为青少年推介优质的科技创作工具,使学习过程不再艰涩,而是变得简单、有趣。我们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
根据哈佛大学和丹麦国立血液研究所研究显示,怀孕前或怀孕期间服用过口服避孕药并不会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风险。他们发现,不管怀孕期间是否使用过避孕药品,这些孕妇的孩子缺陷发生率一致。  “那些刚吃完避孕药就怀孕,或者正在服药时怀孕的女性朋友们不用担心口服避孕药会影响你胎儿的身体素质。这项研究的结果使得这些女性和她们的医生们有据可依”。研究者说。本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医学快报
教育部2000年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及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均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标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新课改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能够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与现代的新科技,创新物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不仅为课堂添色添彩,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 多媒体技术 物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但在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现实情况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仅局限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而在于通过“以课程为单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效实现对教学模式层面的整合。它的研究与实施不仅为学员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实现,为学员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还促进了基层教育机构的师资利用最大化、招生专业数最大化,实现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