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时再回复“散步”时的悠闲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herine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到外地出差,偶遇好友,晚上相约一起散步,本以为边散步边聊天,会很率性、随意,未曾想好友的散步形似竞走,每步跨多大、每分钟走多少步、走多长时间都有“预案”,我连呼上当,只好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好友笑着说,单纯的散步没有什么作用,达不到健身的目的,只有快走,且每次快走5000步以上才有效果,他还向我展示了手机上的“走一走”APP,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体重减了多少克都直观地显示着,我惊叹散步竟然如此高深、效果竟然如此直观。
  散步本意就是随便走走,在随便走走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健身、娱乐、交流的作用,但散步本身是随意的,是不带明确目的的,一旦散步有了明确的目的,与健身捆绑联系,与减肥紧密挂钩,散步就不再是散步,可能就演变成竞走或其它了。教育似乎也这样,人们往往简单地以有用和无用来区分,总是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譬如,高考开考什么科目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于是艺术类、劳技类课程不见了踪迹,体育课也大大缩减了,在高考前一段时间,体育课也可能“隐身”,这些课程形如“散步”,于高考似乎“没用”,不可能演变成“竞走”,产生直接的“健身”效果,既然“没用”,弃之当然。教育的这种功利性倾向俯首即是:教师的阅读,无论是人文阅读还是专业阅读都在“衰退”,因为这种阅读在很多教师看来似乎短期内“没用”,无法产生显性的成效;教师一旦职称评好,不愿再参加教学竞赛,不愿再写论文、随笔,科研热情快速消失;课题研究过程虚无、教学改革被动消极,这种由于“有用”缺失而引起的职业茫然是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其实“有用”与“没用”并不一定如“走一走”APP中的那么显性和直接,教育尤如此,但人们往往现实而短视地关注这种显性而直接的结果,并以这种显性而直接的结果决定各自的行为。
  教育形如散步,其秉性是慢的,其真正的效果显现不可能立竿见影,可能会滞后相当长时间,“教育者的职业是从未来的视角来看他当前的活动,通过连续性原则而把未来与当前联系起来”。在功利的驱使下,人们显然无法将眼光投向“遥远的将来”,而是更在乎当下的结果,在乎直观显示。“让学习看得见”“让评价看得见”“让教育看得见”成了社会和学校的普遍“共识”,只有“看得见”才能分得清“高下”,比较出“优劣”,于是分数、录取率、上线人数等“看得见”的东西就成为教育的主要追求。围绕“看得见”的教育,教育的“行走步伐”开始变快,由“散步”演变成了“竞走”,甚至从“竞走”演变成了“赛跑”。纵观当下的教育,随处可见“竞走”或“赛跑”的痕迹,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喧嚣,社会上各类培训班、兴趣班的火爆,高效课堂的风起云涌,实验班、特长班的屡禁不止等,课堂大容量、快节奏,教学抢时间、挤空间,教育的“速度”越来越快,有良知的人开始忧心“身体会吃不消”“灵魂会跟不上”。
  笔者并不喜欢刻意的锻炼,更愿意将锻炼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由于家离学校并不远,每天早晨我总是迎着朝阳步行上班,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悠然地哼着小曲,晚上伴着夕阳回家,遇上熟悉的人边走边聊,轻松而惬意,不会统计走了多少步,不会计较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也不会关注体重减了多少克。散步其实是很单纯的,它只是一种行走方式而已;散步也是很自然的,它只是一种休闲方式而已,使其复杂化,赋予其诸多的功能,只能使散步“变形”“变味”。如果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其实也应该是自然的,即循自然之道让孩子自然生长,这种自然生长可能如“散步”一般悠闲,可能会比较慢,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耐心,适时的浇水、施肥,松土、除草,摘心、整枝,不应“催熟”,更不能“拔苗助长”;教育也应该是单纯的,即循教育之道行育人之事,教育更多是默会的、内化的,是难以准确量化的,是不可能完全“看得见”的,至少不是效果立现的。教育的功能不可肆意负载,目标也不能随欲望恣意扩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在做出观察和判断之前,延缓欲望的直接实现”,然而伴随着教育的喧嚣,教育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使命,寄托着越来越多的欲望与渴求,以至于形似“散步”的教育无法承受,不得不以形似“竞走”甚至“跑步”的教育来承载,无论“减负”之声如何高亢,有识之士如何疾呼,教育如同一列刹车失灵的火车,速度始终慢不下来。
  教育何时再回复“散步”时的悠闲!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在《对话录》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绘了传说中的沉没之城亚特兰蒂斯。在海底44米的“范登堡”号沉船上,奥地利摄影师安德里亚·弗兰克也通过一场名为“范登堡:海底生活”
毋庸置疑,表扬的力量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老师们特别珍视孩子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用多种方式对孩子的言行进行鼓励。然而,一个阶段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表扬由最初的开心变得无动于衷了,对老师的“好”“很好”“不错”“你真棒”等鼓励性语言不再在乎了,孩子们的积极状态消失了……  难道是表扬出了错?  其实,当课堂上“好”“棒”等简单而笼统的表扬方式变成了一种“表扬公式”习惯
21世纪,人类迎来了无数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生活数据化已经开始,数据化正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与工作甚至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的转变.例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正确运用激励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激励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激励方法,它包括:表扬、嘉奖、认可等.一种是内在的激励方法,它包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目前已为众多国家当做了官方语言。在我国,英语学习也是被列为教育大纲中的重点。作为英语初级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其方式值得我們去改进和创新
德育是中学教育的中心和统帅.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读不到完美的教育。”当一段音乐响起时,高段的学生面带微笑安静聆
教辅的销量取决于教辅本身的质量,而教辅的质量源于优秀的教研人员、一线教师以及出版社多方的共同努力。教辅是一种显性的教学资源,既是教师的助教读物,也是学生的助学读物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本文讨论了中学英语课堂存在
农村文化广播工作,是我党与群众联系的重点纽带之一,是党和国家宣传贯彻落实农村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农村文化广播工作更好地适应并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摆在基层工作者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