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文周纳”的误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看下列三句话:
   (1)因为议论性散文思想性和逻辑性较一般散文为强,有时为了深文周纳,可能会用上一些长句或长词。(孙琴安:《名家写作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2)这一段话,把欧阳修的“六一”寓意深文周纳,说得颇妙,却也颇玄。(鲍鹏山:《中国文学史品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对现在课堂里流行的一些条分缕析、深文周纳的授课方法,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赵志伟:《导其聪明 广其见闻》,《语文学习》,2015年第9期)
   这三句话都用了“深文周纳”,或许把它理解成“深刻”或“周密”了。遗憾的是,这三位作者均望文生义,弄巧成拙了。
   “深文周纳”,典出《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和《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纳)之”。深文: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周纳:尽力使别人陷入。(周:周密,不放松;纳:同“内”,使人陷入。)“深文周纳”,亦作“深文周内”,意即“定罪名很苛刻,想尽方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泛指不根据事实而牵强附会地妄加罪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实例古今有之,比比皆是,如“小大之狱,必以情本伦常依法比,不为深文周内”(钱谦益《兵部尚书李公神道碑》);“余合二事观之,前之所断,不愧南山铁案,盖其情实可诛,则虽死而无怨也;后之所断,不免深文周内,罪不当死而死”(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谳狱引律同而不同》);“始部胥承行是狱者,以求索不遂,于余独深文周内;无何,以他事黜,易一胥,常阴为余,莫知其由”(方苞《结感录》);“但这也许是‘刀笔吏’式的深文周纳”(鲁迅《华盖集续编·可惨与可笑》);“假使是这样,那么韩非的非难不免有类深文周纳”(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像这样深文周纳,无限上纲,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蒙受不白之冤”(《汉语成语词典》举例),等等。由这些实例可知,“深文周纳”早已成为成语,其义古今未变,都是说给人强加罪名的,并非说什么“深刻”或“周密”的。所以说,本文开头所列的三句话都误用了“深文周纳”。
   “深文周纳”在现代报刊网络上常见常用,不妨再看几个例句:
   (1)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持心如衡,以法为平。“行刑衔接”,并非故意找茬、深文周纳,将小虾米视为大老虎,而是罚当其罪,严防违法企业逃脱刑罚,依法提高违法成本。既不小罪重罚,亦不大罪轻罚。(《让“行刑衔接”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人民日报》,2014-08-05)
   (2)比如,他不但将中国在东海、南海的维权行为牵强附会为“企图以实力改变现状的挑衅行为”,以为其积极炒作“中国威胁论”深文周纳,更向壁虚造地将中国渲染为威胁日本及周边安全的最大假想敌。(《日本力推G7新声明意欲何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4-28)
   (3)汉魏以后的“文人”,俗称“笔杆子”。他们是为皇权或当局服务,帮闲、帮腔甚至帮凶的读书人。歌功颂德,是帮腔;吟风弄月,是帮闲;为文字狱提供“证据”,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上纲上线,则是帮凶。(《汉魏以后文人成皇权帮凶 制造文化专制》,人民网,2013-10-30)
   (4)但谣言终究不是事实,再深文周纳,也必然漏洞重重。文中,大量凭空捏造关于聚美的不实信息,与我公司经营情况完全不符,并对我公司正常工作中的在职员工进行实名攻击,对此我们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聚美优品因售假致仓库被查CEO陈欧微博辟谣》,中国青年网,2015-01-06)
   以上四个例句都用了“深文周纳”,显然都是正确用例。
  [作者通联:安徽无为襄安中学]
其他文献
“蝶”指“蝴蝶”,现在一般认为“蝴蝶”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形成的一个单纯词,这样看来,作为一个连缀的音节,不能分割出来单用,可是在现实语言生活中又有单用的,如“蝶泳”、“戏蝶游蜂”、“狂蜂浪蝶”,民间歌舞有“采茶扑蝶”,曾经流行过的一首歌曲叫“蝶儿蝶儿满天飞”,语言事实说明,“蝶”至少是一个半自由语素,而不是单纯词中的一个音节。  有人考察过,“蝴蝶”本作“胡蝶”,始见于《庄子》一书中,明代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最有思想和个性的作家,奥威尔一向被认为是“反极权”与“反乌托邦”的斗士,这在他最重要的两部小说《动物农场》与《一九八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
宜兴紫砂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
自北宋以来,宜兴紫砂就颇有名气,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如今紫砂壶种类繁多,并已出现了商品壶和工艺壶之分。商品壶,顾名思义仅仅是把紫砂壶当作一种商品。商品壶中又分细货、粗货。总
当下作文的语言训练一直停留在强调有文采的层面,在作文的实际训练中,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习得要远远大于对文学语感的把握,甚至有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简单地把有文采理解为一种艳丽的装饰和点缀,给人以华而不实、空洞炫技之感。这样的训练到最后无疑走向了偏颇与狭隘,不利于培养学生较为健全的语言修养,不利于正确的作文观的形成。为此,我在作文的语言训练中特别提出这样两个词:感染力、表现力。感染力强调从写作者的内部着眼,让
美读既是感知课文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本美感的主要途径。在美读中,它将无声的文学变有声的语言,也将文本中的人、物、情、景等展现出来,以达到美育之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阅读与欣赏的互相渗透,让学生从文本中学到、悟出文章之美,在美读中寻找、发现其美妙信息,加以品析,提高阅读的情趣。  一、感受文本整体之美  阅读文本,第一整体感知。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不错,则能有效地吸引读者。文本整体展现在读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学科中的写作教学在多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新课程突出了写作过程,尤其是写作中的修改、交流与合作”。①于是乎,“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当前对“修改”的研究和探索,笔者发现,写作课堂教学依然缺乏具体指导策略。基于此,笔者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写作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范式建构做一番探索。  一、修改模式辩证  从写作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现在课堂“意外”频繁出现。面对学
一、课例观察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散文《春》的片段:生1: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听写的时候产生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同感?最后一个句子中的“静默”,我在听写时写成了“
两极对立思维造成语文教学存在内容和形式对立的思想误区,使语文偏离了作用轨道。因此,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既须克服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重内容概括轻审美体验的弊端,也要克服“形式崇拜”、一味玩“技术流”形式主义。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掌握美的抽象规律,辩证地欣赏美。  一、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  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重要著作《艺术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术观点:“有意味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