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表达的三个转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w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作文的语言训练一直停留在强调有文采的层面,在作文的实际训练中,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习得要远远大于对文学语感的把握,甚至有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简单地把有文采理解为一种艳丽的装饰和点缀,给人以华而不实、空洞炫技之感。这样的训练到最后无疑走向了偏颇与狭隘,不利于培养学生较为健全的语言修养,不利于正确的作文观的形成。为此,我在作文的语言训练中特别提出这样两个词:感染力、表现力。感染力强调从写作者的内部着眼,让语言的表达源于真情、源于思想、源于思辨,有实实在在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底蕴;而表现力强调从言语的形式层面着眼,让语言的表达合乎语感,有意蕴、有活力,让语言在准确、贴切、流畅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展示书面语言的优势。这里想简单介绍三个转变的言语实践。
  一、变记叙为描述,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取胜
  大多数考生的语言写作,都是从记叙这一基本的表达方式开始的。掌握记叙的功底是每个考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是,考生在记叙方式的大量重复时不经意间蒸发掉了自己的独特语感,陷入简单而庸常的记叙套路中而不可自拔,感悟不到文字的丰饶和充沛,语言走向平面化和单一思维。于是,变记叙为描述的主张显得尤其必要。所谓的描述,既不是记叙,也不是描写,而是描写与记叙的充分结合,也就是说,既要以描写的手段让文字有画面感和镜头感,也要适当地体现叙事节奏的流动,让读者感到故事的展开和延伸。总之,转变思维方式,能让读者在读后有看电影的感觉,脑海中留有鲜明的视觉形象,作文的感染力便自然生发出来了。为了让考生更好的领会,我给学生举了这样两段话: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四野里抽穗拔节。来到城市,习惯了绿色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生活,却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和暂住证的区别。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饭菜,等着在工地上劳作的父母回来,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
  “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泥路高低不平,木车颠簸着,酒缸摇晃着,他的双手则抖抖索索地握着缰绳。突然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真的没路了?他哑着嗓子自问,眼泪已夺眶而出。终于,声声抽泣变成了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了尽头,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
  一天,他就这样信马由缰地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他知道这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山上还有古城遗迹,东城屯过项羽,西城屯过刘邦,中间相隔二百步,还流淌着一条广武涧,涧水汩汩,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阮籍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第一段文字选自上海卷的满分作文《他们》,考生的写作意识胜人一筹的地方就在于他以摄影师的视角巧妙剪辑,把农民工子弟最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摄入镜头,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第二段文字是余秋雨的散文《魏晋绝响》中的一段描述。可以看出,作家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文化感,敏锐地抓住最能反映阮籍内心寂寞挣扎的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述,看上去叙事者退居旁观,不动声色,其实满怀了作家对人物的强烈慨叹,非常有表现力和穿透力。
  二、变直接议论为带着激情与诗意说理,以情深意浓、理趣悠长取胜
  写作时直陈其事、直议其理是许多考生的惯性思维,固然有直接、明确传达意思的优点,但是没有内在的思维波澜,激不起文意的浪花,无法有效乃至高效地调动读者的潜在阅读经验和生活体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好的作文语言应当具有一种感召和唤醒的功能,从麻木中唤醒,从无觉中唤醒,让读者感同身受,触动心弦,感性和理性同时从幕后走向前台,获得文字所带来的真情之质、诗意之美和思想锋芒。
  请看这样的文字:
  “这是最好的年头,这是最坏的年头;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足以信赖的时代,这是背信弃义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一片大好,我们前面一无所有;我们全都直上天堂,我们全都直下另一端。”
  “我是过去,你们是未来;我是一片树叶,你们是森林;我只是一道小溪,你们是汪洋大海;我只是一枝蜡烛,你们是万道霞光。”
  第一段是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语,作家以评判式的句子言说着那个独特的年代,议论中饱含了作家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体现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情味浓厚取胜;第二段是雨果致青年的信中的一段话。面对一群青年的邀请,雨果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以连续性的赞美词来表明对青年人的创造力的首肯,读来引人遐想。这样的语言表达效果从语言修辞角度看无疑是运用排比和比喻所带来的,但是诗意语言的体现并不局限于此,关键点是有意味,修辞手法可以带来意味,诗词意象和意境也能带来意味。
  三、变涣散松散为凝练精致,以渊雅高洁取胜
  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类。口语的优点是通俗、接地气,生活气息浓郁,如老舍的语言;书面语的优点是雅正、凝练、古朴,文化气息浓厚,如先秦唐宋散文。当下考生的写作语言往往是既没有吸纳口语的生活质地,也没有书面语的优雅,而是用词粗糙,构句随意。究其根源,乃是缺少思维的考量和对语言的深层加工。理想化的情形当然是兼收两者之长,大俗大雅,外俗内雅,运用自如,存乎一心。实际上难以做到。从备考实际看,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凝练精致,易见成效。
  对此,余光中先生有一段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隆重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漏。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
  为了给学生加深印象,我介绍了这样两小段文字: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钩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
  “鹃声雨梦,遂若与先生为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
  第一段是歌词《龙文》里的一段词,表达中力炼整句,读来只觉紧凑绵密,音韵优美,而第二段是明末才女柳如是的一段尺牍,措辞洗练,又暗藏典故与物象,使行文典雅庄重,渊雅高洁,这样的段落,字少而意精,意精而情切,所表现出的精致之美应当是考生作文语言的追求。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中常常碰到一类文章,文本简单,内涵深刻,难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或者说很难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深意。比如贾平凹的《秦腔》、《红楼梦》四十五回中宝钗宝玉探病一节等等。经过长时间地摸索,笔者以为这一类“难文”要学会“易教”。如何“易教”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全面解读文本  教一篇文章,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完整准确地解读文本。这儿的“解读”不是参照教材,也非资料浏览,而是要把教
宜兴紫砂是我国传统的工艺陶瓷。宜兴紫砂陶分为光器类、花货类和筋纹器类。光器又分为圆器和方器,在紫砂陶器中最常见的有壶、盆、瓶、鼎等造型,除方形的盆较多见外,方壶、瓶等
1 陶刻的起源紫砂陶刻艺术渊远流长,形成优良的传统和强烈的艺术风格绝非一朝一夕。陶刻的起源据目前考证可追溯到宋代,可以说随着紫砂陶制作的创始而萌芽,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
李弗不老师在《大众化错用语举隅》(见《中学语文》上旬刊2014年第12期)一文中谈到“‘非……不可’断后用”现象,例如:  “……那是是非之地,大家提醒说不能去,可他却非去。”(毕福剑,4月22日星光大道频道)  “这死孩子,脾气就是倔,叫他不要来,她却非来……深圳有啥好?”(央视一台晚间新闻《留守儿童》,2014年6月1日)  李老师指出:“‘非……不可’是用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意的,现在,很多人
“蝶”指“蝴蝶”,现在一般认为“蝴蝶”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形成的一个单纯词,这样看来,作为一个连缀的音节,不能分割出来单用,可是在现实语言生活中又有单用的,如“蝶泳”、“戏蝶游蜂”、“狂蜂浪蝶”,民间歌舞有“采茶扑蝶”,曾经流行过的一首歌曲叫“蝶儿蝶儿满天飞”,语言事实说明,“蝶”至少是一个半自由语素,而不是单纯词中的一个音节。  有人考察过,“蝴蝶”本作“胡蝶”,始见于《庄子》一书中,明代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最有思想和个性的作家,奥威尔一向被认为是“反极权”与“反乌托邦”的斗士,这在他最重要的两部小说《动物农场》与《一九八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
宜兴紫砂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
自北宋以来,宜兴紫砂就颇有名气,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如今紫砂壶种类繁多,并已出现了商品壶和工艺壶之分。商品壶,顾名思义仅仅是把紫砂壶当作一种商品。商品壶中又分细货、粗货。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