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络异化之扬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时代所公认。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微电脑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蓬勃发展,从而对世界经济、政治及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又成为阻碍生产力进步、束缚人自由发展的障碍。因此,反思科学技术与人的存在意义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人们思考的主题。
  
  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詮释当代网络异化的基础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后,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同时无产阶级极端贫困的条件下提出来的。马克思在批判地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便对异化劳动理论做了完备的阐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特定环境下,以扬弃异化为手段,以追求人的本质自由自觉活动为最终目的的异化理论。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释异化了劳动理论。
  第一,从生产结果上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相异化。劳动者通过劳动不仅生产劳动产品,同时也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者本身。按劳动者最初的生产目的应该是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劳动者越自由,而实际上世界上物的增值与人的价值贬值成正比。以致工人生产的劳动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劳动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自己生产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第二,从生产过程上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之间相异化。工人在劳动活动中本应通过自觉自由的活动去获取更大更多的自由,然而,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不断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受自由,而是倍受束缚,因此人们象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第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之间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正因如此,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之间相异化可以体现为劳动者同劳动对象、劳动活动及类的意识之间的异化。
  第四,从人际关系上看,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等直接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要体现为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异化。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与发展,自动化、信息化、微电脑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深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它们正悄悄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它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惑与束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詮释当代网络异化的基础。从生产结果上,微电脑和网络技术是人类科技发展的成果,它给人们带来科技便利成果的同时,微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异化作用也日益彰显。有些人已经完全陷入网络中无法自拔,离开网络人们已经无法生产、生活,甚至无法思考,人们已经无法感受自由;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们劳动的微电脑和网络技术成果在给人们带来一定自由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惰性、依赖性,有些人不愿动手,有些人不愿动脑,人们不再主动思考,人们不再主动创造,由此人的自由、自觉地创造本性正在逐渐丧失;从人际关系上看,人与人之间关系在信息化、自动化及网络化中相异化。伴随着信息化、自动化及网络化的发展、进步,本来应给人类带来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方便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在实际发生过程中,正因为网络化沟通的迅速性、虚拟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人们在网络沟通中的虚假性、欺骗性等特点也相应而生,也影响和制约了人们正常的交往与沟通。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为解读当代网络异化提供了借鉴
  
  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种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学术思潮。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奇、马尔库塞、弗洛姆及哈贝马斯等。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就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日益机械化、专业化、合理化,以及生产过程根据“可计算性原则”进行调节,以保证生产的效率,这也就意味着工人阶级完全被纳入资本主义机械化生产体系中,工人阶级已不再是一个活动主体,而是整个机械化生产链条上的一个零件、一个工具,完全丧失了工人阶级应有的主体性、创造性。这实际上已经是奠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的理论主体。而伴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逐渐发展,“技术理性批判”也逐渐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当培根提出人的知识与人的力量合二为一时候,培根便高高扬起了理性主义大旗,科学也就成为能拯救一切的正义的化身。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渐发展,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双重性社会作用,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与解读,并将科学技术当做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控制形式加以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著名论断。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如何执行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做了全面研究与探讨。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及生产效率,生产出大量的物质财富,而这些丰富的物质财富在满足个人的各种需求的过程中,也剥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思想性。科学技术在提供给人们一种富裕的生活的同时而达到一种绝对的合理性。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的物质消费中失去自我,不再思考自我,不再完善自我。
  尽管马尔库塞的思想理论主要是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来阐释科学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新解释、发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主要倾向是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但在论述科学技术双重性社会作用问题上的确又进一步探讨、具体化了科学技术的异化作用。网络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在给人们带来现代化的信息生活的同时,的确也剥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思想性。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沉迷于网络之中,在不知不觉的物质消费中失去自我,不再思考自我,不再完善自我,逐渐沦为网络的附属物而不能自拔。
  
  三 构建扬弃网络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异化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生产力本身具有客观性,因此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不是一挥而就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正说明异化的扬弃也是一个逐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扬弃网络异化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前面分析所得,作为高科技的产物、现代文明的结晶、信息化传递的主要载体的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思维方式。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网络技术的负面效应,互联网这种“网效应”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消极问题,这些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突出。对于他们来说,网络既是“伊甸园”,也可能是“潘多拉的盒子”,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又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色情、暴力以及对社会阴暗面过度描述等诸多不良信息的侵蚀,使他们沉溺于浏览不良信息、上网时间无节制、网恋、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上当受骗、充当黑客等等,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社会后果,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构建扬弃网络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在构建扬弃网络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应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则,为扬弃网络异化打下最根本的生产力基础。
  第二,坚持网络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尤其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网络教育模式中国化。正如石元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中所说:“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坚持进一步提高网络公民自身素质的原则,加强网络公民素质培训。
  第四,坚持网络运用与网络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网络规范和管理。只有如此,我们的网络天空才会更加纯净。
  
  参考文献
  [1]黄嫱,马静.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消费异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7).
  [2]曾庆发,商卫星.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意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
  [3]石元波,李希影,丁红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日趋现代化,加上国家层面上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引导,东部地区开始下大力气整治环境,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只能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随着产业转移而来的是污
一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1 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到2007年,全国99%的地方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高中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到目前还没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阶段。  2 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及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而且最发达地区与贫
一 当前国内外高校办学特色的现状    (一)当前国外高校一般办学特色的现状  1 办学理念是国外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核心基础  国外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办学理念。譬如牛津、剑桥大学的办学特色,就是在“大学是学生和老师的团体”、“是一种完全关注于智力发展的地方”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突显了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术熏陶和学习指导的“导师制”以及古典大学的办学特色。  2 学科专业是国外
随着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高涨,研究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成了很多学者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研究壮族的国家认同状况对于维护我国边疆的团结、
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作用下,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已经面临解体。行政村体制的建立,使新型的乡村社会的关系模式在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的过渡中酝酿诞生。这种正在
上世纪70年末,我国开始执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在政策的号召下,城市和农村相继出现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父母,并伴随政策的进一步推行,中国独生子女和独
以福建省房地产业的住房需求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得到其主要影响因素后,运用SPSS的曲线拟合建立其与各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对我省未来住房需求进行预测,有效
一 中国大学课堂教学特色    (一)中国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中国的教学理念围绕“知识为中心”展开,重视道德教育。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第一颗心。”中国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认为在本质上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国的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标准化。中国的大学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