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少年霍尔顿在纽约街头一天两夜的游荡经历为线索,描写了霍尔顿的内心体验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美国青年的迷惘、彷徨、失意和放纵,揭示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小说中塞林格以粗俗化、俚语化、口语化和象征性的语言形式,塑造了经典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本文试图从语言特点出发,探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艺术,以求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部经典作品。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语言风格
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被公认的经典文学作品,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而菲德被潘西中学开除后在大街上游荡两天两夜的经历与感受,揭示了美国“垮掉一代”的精神状态。自1951年出版后,《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的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也成了美国文学中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不仅在于小说深刻、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还在于小说以生动、准确、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少年霍尔顿形象。
一、粗俗化、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口语体语言形式,所用词汇、句式都有着口语化特点,小说语言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充满生活真实感,整篇小说似乎是在随心所欲地讲故事,而不是构思严谨、语言考究的文学作品。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倒戴着鸭舌帽,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虚伪、丑陋的现实社会,他喜欢使用粗俗的诅咒语,张口闭口就是“他妈的”、“混账”,比如,骂哈斯校长是“像个娼妇似的巴结人”,“Mr Haas”是“生平见到的最最假仁假义的杂种”,等等。霍尔顿的这种口语化、非正式、粗俗化的语言是当时美国嬉皮士青年言语习惯的生动再现,也生动表达了霍尔顿玩世不恭的心态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在评价霍尔顿小说语言时,爱德华·可贝特说到,“从特定的视角叙述故事,塑造这种特定类型的英雄……使小说达到完美的要求”。
许多青年认为,正统语言是虚伪的、做作的,不能表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只能用俚语表达自己复杂的情绪恶化强烈的感受。《麦田里的守望者》就使用了大量的俚语,通过这些俚语表达了反正统青年对现实社会的焦虑、痛苦、空虚和不满。霍尔顿喜欢在人物或事物前面加“老”字,比如,称潘西中学校长为“老绥墨”,称自己的妹妹为“老菲苾”等。电梯工对霍尔顿拳打脚踢,霍尔顿恨不得对他连开六枪,于是,他就骂电梯工“old Maurice”。此外,霍尔顿还喜欢故意违反语法规则,在词语上随意添枝加叶,比如,他喜欢在名词后面加“y”,如“fisty”、“show-offy”、“snobby”等;霍尔顿还喜欢将名词当成副词使用,在用“who”的地方故意用“that”。这些明知故犯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主人公憎恨各种社会规则以及不愿循规蹈矩,与嬉皮士青年的留长发、穿牛仔裤、吸烟酗酒、唱摇滚乐等一样,这些都是对反正统文化的反抗。
二、幽默夸张、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
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有一颗纯洁善良、诚实正直、追求美好生活的童心,他痛恨那些虚伪势利、不学无术、花天酒地的人,他认为成人世界中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老师和父母让他上学无非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作为一名反英雄形象,霍尔顿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与能力,他只能以消极的、愤世嫉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不满,比如,不肯读书、不求上进、玩世不恭、吸烟酗酒、逃避社会等。为了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霍尔顿就用粗俗、肮脏的口语讽刺这个腐朽、虚伪、丑恶、复杂的现实社会。比如,小说第十二章中,“我不太记得我进去的时候他正在演奏什么曲子……他却真的把它糟蹋得一塌糊涂……你听了准会作呕”。这种极度的夸张、滔滔不绝的调侃使冷眼看世界的反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紧接着,霍尔顿又挖苦到,“他(老欧尼)演奏完毕时,我倒真有点儿替他难受……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他们会把任何人宠坏”。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霍尔顿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对立,也表达了霍尔顿不愿与这个虚伪、媚俗的世界同流合污的思想。
三、隐喻、象征性语言手法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运用了隐喻、象征的语言手法表达思想主题,从而使小说的思想主题更加丰富与深刻。比如,小说中的红色猎人帽、麦田里的守望者、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公园湖中的鸭子等都是重要的象征意象,表现了反正统、反传统的思想意蕴。其中,“红色猎人帽”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象征符号,它象征了霍尔顿的与众不同以及霍尔顿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同时,红色猎人帽也象征了对天真无邪的孩子的保护,因为在去西部之前霍尔顿将这顶帽子送给了最亲爱的妹妹,希望妹妹能不被世俗、虚伪的社会所侵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小说中另一象征符号,这个象征符号出现于第十六章:霍尔顿羡慕不走人行道、口中唱着“穿过麦田”的小孩。在小说第二十二章中,妹妹问霍尔顿最想干什么,霍尔顿说,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悬崖顶端有块麦田,许多孩子在麦田里玩耍,他守护着孩子,不让孩子从悬崖上掉下来。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粗俗化、俚语化、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经典的美国青年形象霍尔顿,表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思想情感、人生追求等,表达了对传统社会的质疑与反抗。
参考文献:
[1]罗世平.《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反正统文化语言[J].外国文学评论,1994(1).
[2]雷静.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语言的哲学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语言风格
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被公认的经典文学作品,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而菲德被潘西中学开除后在大街上游荡两天两夜的经历与感受,揭示了美国“垮掉一代”的精神状态。自1951年出版后,《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的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也成了美国文学中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不仅在于小说深刻、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还在于小说以生动、准确、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少年霍尔顿形象。
一、粗俗化、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口语体语言形式,所用词汇、句式都有着口语化特点,小说语言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充满生活真实感,整篇小说似乎是在随心所欲地讲故事,而不是构思严谨、语言考究的文学作品。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倒戴着鸭舌帽,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虚伪、丑陋的现实社会,他喜欢使用粗俗的诅咒语,张口闭口就是“他妈的”、“混账”,比如,骂哈斯校长是“像个娼妇似的巴结人”,“Mr Haas”是“生平见到的最最假仁假义的杂种”,等等。霍尔顿的这种口语化、非正式、粗俗化的语言是当时美国嬉皮士青年言语习惯的生动再现,也生动表达了霍尔顿玩世不恭的心态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在评价霍尔顿小说语言时,爱德华·可贝特说到,“从特定的视角叙述故事,塑造这种特定类型的英雄……使小说达到完美的要求”。
许多青年认为,正统语言是虚伪的、做作的,不能表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只能用俚语表达自己复杂的情绪恶化强烈的感受。《麦田里的守望者》就使用了大量的俚语,通过这些俚语表达了反正统青年对现实社会的焦虑、痛苦、空虚和不满。霍尔顿喜欢在人物或事物前面加“老”字,比如,称潘西中学校长为“老绥墨”,称自己的妹妹为“老菲苾”等。电梯工对霍尔顿拳打脚踢,霍尔顿恨不得对他连开六枪,于是,他就骂电梯工“old Maurice”。此外,霍尔顿还喜欢故意违反语法规则,在词语上随意添枝加叶,比如,他喜欢在名词后面加“y”,如“fisty”、“show-offy”、“snobby”等;霍尔顿还喜欢将名词当成副词使用,在用“who”的地方故意用“that”。这些明知故犯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主人公憎恨各种社会规则以及不愿循规蹈矩,与嬉皮士青年的留长发、穿牛仔裤、吸烟酗酒、唱摇滚乐等一样,这些都是对反正统文化的反抗。
二、幽默夸张、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
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有一颗纯洁善良、诚实正直、追求美好生活的童心,他痛恨那些虚伪势利、不学无术、花天酒地的人,他认为成人世界中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老师和父母让他上学无非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作为一名反英雄形象,霍尔顿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与能力,他只能以消极的、愤世嫉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不满,比如,不肯读书、不求上进、玩世不恭、吸烟酗酒、逃避社会等。为了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霍尔顿就用粗俗、肮脏的口语讽刺这个腐朽、虚伪、丑恶、复杂的现实社会。比如,小说第十二章中,“我不太记得我进去的时候他正在演奏什么曲子……他却真的把它糟蹋得一塌糊涂……你听了准会作呕”。这种极度的夸张、滔滔不绝的调侃使冷眼看世界的反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紧接着,霍尔顿又挖苦到,“他(老欧尼)演奏完毕时,我倒真有点儿替他难受……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他们会把任何人宠坏”。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霍尔顿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对立,也表达了霍尔顿不愿与这个虚伪、媚俗的世界同流合污的思想。
三、隐喻、象征性语言手法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运用了隐喻、象征的语言手法表达思想主题,从而使小说的思想主题更加丰富与深刻。比如,小说中的红色猎人帽、麦田里的守望者、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公园湖中的鸭子等都是重要的象征意象,表现了反正统、反传统的思想意蕴。其中,“红色猎人帽”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象征符号,它象征了霍尔顿的与众不同以及霍尔顿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同时,红色猎人帽也象征了对天真无邪的孩子的保护,因为在去西部之前霍尔顿将这顶帽子送给了最亲爱的妹妹,希望妹妹能不被世俗、虚伪的社会所侵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小说中另一象征符号,这个象征符号出现于第十六章:霍尔顿羡慕不走人行道、口中唱着“穿过麦田”的小孩。在小说第二十二章中,妹妹问霍尔顿最想干什么,霍尔顿说,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悬崖顶端有块麦田,许多孩子在麦田里玩耍,他守护着孩子,不让孩子从悬崖上掉下来。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粗俗化、俚语化、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经典的美国青年形象霍尔顿,表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思想情感、人生追求等,表达了对传统社会的质疑与反抗。
参考文献:
[1]罗世平.《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反正统文化语言[J].外国文学评论,1994(1).
[2]雷静.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语言的哲学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